登录 | 注册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粉丝 223 人
全部作品
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0.4万字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协约国陷入危机。
(英)温斯顿·丘吉尔 ·世界史 ·19.2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五卷“收紧包围圈”》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1943年6月至12月,盟军合力攻克西西里岛、迫使墨索里尼垮台,从而进一步收紧对纳粹德国的包围圈。而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渐明朗,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雏形初步形成。下册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集 ·42.9万字
带领读者走进二战中期的相持阶段,走进非洲战场上那艰苦而壮观的历史景观。当时,在经受住法西斯国家最初的猛烈进攻之后,同盟国渐渐站稳脚跟。艾森豪威尔率部进入北非,一举扭转了非洲的局势;丘吉尔相继访问莫斯科和华盛顿,展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国外交。与此同时,浪漫的卡萨布兰卡、神秘的波兰卡廷,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名都在书中若隐若现。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6.6万字
主要记述了从1944年6月6日美英部队在诺曼底展开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到1944年底轴心国军队节节败退,盟军势如破竹解放欧洲的全过程。盟军由诺曼底向巴黎挺进,苏联在巴尔干的大胜以及攻克意大利,这些战役的成功使欧洲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作者在书中还敏锐地观察到战后英、美、苏几个大国在划分世界版图过程中的利益纷争。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读者在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二战末期同盟国压倒性的“胜利浪潮”。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39.3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铁血风暴”》分上、下两册。丘吉尔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集 ·46.6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命运的转折”》分上、下两册。上册记述了二战中期日本对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相关国家的侵略,以及美英两国对此做出的不同反应。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日本在亚太地区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英国在东南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世界局势正进入一个异常焦灼的时期,从中国到缅甸,从马耳他到马达加斯加,都被卷入了这场局势难测的混战。此外,书中也反映了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下册讲述二战中期的相持阶段,描述非洲战场上那艰苦而壮观的历史景观。当时,在经受住法西斯初的猛烈进攻之后,同盟国渐渐站稳脚跟。艾森豪威尔率部进入北非,一举扭转了非洲的局势;丘吉尔相继访问莫斯科和华盛顿,展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国外交。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集 ·56.7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2:铁幕》记述了二战后期盟军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雅尔塔会议的顺利召开,苏联红军直捣柏林,德国法西斯的溃败和投降,美英与苏联的摩擦,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波茨坦公告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同盟国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系列国际会议虽然制定了新的秩序,但西方世界与苏联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从未消除。世界被“铁幕”无情地分成两半。
(英)温斯顿·丘吉尔 ·世界史 ·26.9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分上、下两册。上册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沦陷对战争形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作者在书中以决策者的身份对战争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进行了全方位描述,特别详述了这个时期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即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法海军奥兰事件。下册讲述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作者率领全英国人民英勇奋战,共同度过了战争的困难时期。其间,英国人民虽孤立无援,却始终坚守堡垒,顽强抵抗德国飞机不分昼夜的空袭。北非形势更不容乐观,意大利人也乘机不断蚕食北非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府积极寻求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支持,以图联合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集 ·42.8万字
在本册中,作者记述了美国和各同盟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对同盟国暗中提供援助,到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步转变对战争的态度,直至发生令美国蒙羞的“珍珠港事件”,美国这个在战争初期还试图置身事外的军事大国真正加入到了同盟国的阵营,参与到反抗和消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斗争中。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6.8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5:世界危机·战后》一战结束,英国因军队遣返、复员、妇女下岗等问题陷入困境。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5:世界危机·战后》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英)温斯顿·丘吉尔 ·世界史 ·29.4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4:世界危机·东线战争》专写一战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英)温斯顿·丘吉尔 ·世界史 ·21.8万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世界危机(1916-1918)》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有建树。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由于德国遭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英)温斯顿·丘吉尔 ·世界史 ·22.7万字
1943年6月至12月,盟军合力攻克西西里岛、迫使墨索里尼垮台,从而进一步收紧对纳粹德国的包围圈。而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渐明朗,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雏形初步形成。追踪再现了盟军战胜意大利的全过程,触及了美英法等盟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5.4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分上、下两册。上册阐述了1941年1月至6月战争事态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格局发生惊人变化:德国撕毁此前的边界协定,对苏联宣战。由此,苏、英、美全面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德国。战争双方在巴尔干、北非和横贯整个中东地区的开阔地带逐鹿厮杀。下册记述了美国和各同盟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对同盟国暗中提供援助,到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步转变对战争的态度,直至发生令美国蒙羞的“珍珠港事件”,美国这个在战争初期还试图置身事外的军事大国真正加入到了同盟国的阵营,参与到反抗和消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斗争中。
(英)温斯顿·丘吉尔 ·作品集 ·51.1万字
本书是丘吉尔所著人物评论集,写于两次世界大战之交的1937年。在这个动荡的大时代,丘吉尔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西班牙革命、爱尔兰自治运动和世界经济大萧条。他回忆了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阿拉伯的劳伦斯、福煦、克列蒙梭、阿瑟·贝尔福、乔治五世、基钦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也展望了罗斯福与希特勒的不同未来。作为现代历史中领袖绝伦的政治家,书中浸透了他对历史、对政治、对人生精准的体悟,对重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独特见解和对相关人物亲身接触的直觉感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物之书。
(英)温斯顿·丘吉尔 ·文集 ·20.3万字
在本册中,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全英国人民英勇奋战,共同度过了战争的最困难时期。其间,英国人民虽孤立无援,却始终坚守堡垒,顽强抵抗德国飞机不分昼夜的空袭。北非形势更不容乐观,意大利人也乘机不断蚕食北非国家。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府积极寻求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支持,以图联合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7.3万字
主要阐述了1941年1月至6月战争事态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格局发生惊人变化:德国撕毁此前的边界协定,对苏联宣战。由此,苏、英、美全面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德国。战争双方在巴尔干、北非和横贯整个中东地区的开阔地带逐鹿厮杀。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0.7万字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全国联合;法兰西之战第一周甘默林;法兰西之战第二周魏刚等。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2.3万字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0:从德黑兰到罗马》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英)温斯顿·丘吉尔 ·军事史 ·25.7万字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