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萧伯纳

作品粉丝 25

全部作品

伤心之家: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会员

《伤心之家》(HeartbreakHouse)是“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是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1919年创作的三幕喜剧,剧情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英格兰乡村。《伤心之家》刻意用契诃夫《樱桃园》营造氛围的笔法写成,剧本有个副标题:"俄国风格的英国主题狂想曲"。剧作通过女青年艾丽·邓的视角,描写88岁的老船长邵特非和他一家房客。这是一出典型的“客厅剧”剧情发生在客厅聚会中,聚集于客厅内的多是来自上层社会的有闲之士,他们有不凡的文化素养,所以可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使用着漂亮锐利的语言,但因为不必为生计操劳而有太多闲暇,常常感到无聊与倦怠。他们群聚一处时,只会散漫地谈天说地,嚼舌讥讽,在语锋里比聪明,或是打情骂俏,以恋爱及失恋来填补生活的空虚,以想象的“心碎”来增添一点心灵上的刺激。剧中于是出现了令人目眩的爱情重组与配对,各个角色快速地弃旧爱结新欢,顿时“心碎”之人遍布客厅,使这屋舍成了“伤心之家”。但爱情却只是这些剧中人在无聊中找寻的消遣,心碎也只是做戏般的造作,除了年轻的艾丽之外,这些心碎情事说来十分可笑,喜感多于悲情。这些剧中人,在爱情与其他事上,却多是无心的。最终,由这些琐碎的心不在焉所堆叠出的剧本,除了长串令人爱不释手且可大被引述的聪明对白之,并没有重要的情节线索。《伤心之家》被认为是萧伯纳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爱尔兰)萧伯纳 ·戏剧 ·8.1万字

萧伯纳最佳戏剧(英文版)
会员

在萧伯纳一生的创作中,他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即戏剧要承载重要的社会使命。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载道”的,戏剧是教育与宣传的工具,其目的不是供人娱乐,而是鞭挞社会,因此,戏剧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家在处理题材时,须阐明其社会意义。为了表现思想冲突,萧伯纳采用了争辩式对白,这样,在演出过程中就要求观众积极参与到剧中来。萧伯纳出生于一个清贫却要维持“上等人”门面的家庭。父亲酗酒。母亲有一副美好的歌喉,因与丈夫不和,最终到伦敦以教唱歌为生。不快乐的童年,使萧伯纳自幼就体会到“贫穷就是罪恶”。这一理念,成了他最初几个剧本的主题。萧伯纳离开爱尔兰来到伦敦后,目睹了维多利亚时期繁荣的消失。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知识分子受到强烈震撼。伦敦出现了各种标榜社会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举办的演讲和辩论,吸引了萧伯纳。他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改革。后来,他开始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给他的戏剧创作带来巨大影响。其作品曾被好莱坞拍过电影,叫《窈窕淑女》。在中国上映时,曾引发极大轰动。

(爱尔兰)萧伯纳 ·Literature ·18.5万字

最新章节 第6章 2019-07-19 17:13:16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