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阅读并观察作者文章,感想与总结3
快速分辨作者水平的一种方式——看他怎么展开设定的。
看小说时,我时不时就能看到作者亲自下场在评论区里剧透/解释某些问题。
作者拿着后文的设定来解释前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具体是为什么……还解释得异常详细。
乍一看会感动作者好认真好努力,但仔细一想……真的有必要依靠剧透这种方式来向读者解释作者自己的设定吗?
不,不是的,对一本书来说,这不是必须的。恰恰相反,不需要作者额外进行“设定剧透式”解释,读者就能看懂——才是正确的。(不排除存在作者与读者互动导致剧透成为必须品的特殊作品,我目前没怎么遇到过,暂且忽略不计)
剧透和剧透之间也有不同,有些剧透没什么大不了的,比如作者随手放一些边边角角的模糊设定、作者去逗一逗/吓唬读者啊之类的。
而我说的“设定剧透式”,是指把文章内较为关键、重要的设定直接进行提前告知,毫无遮掩地去回答读者在前文的问题。
我认为当作者不得不用后文的设定去解释读者在前文的疑问时(即设定剧透式解释),这说明文章出了一点问题。
(我只是个普通的读者,最多是最近一年开始学着分析……所以很难准确说出到底是哪个关键有问题,我只能在遇到问题时慢慢地现场分析……也许等我亲自“拆解”的文章足够多后,熟练度、准确度会有所提升吧。)
我认为这和作者展开设定的方式有关。
根据我过往阅读文章的经验,将其划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随着剧情发展自然而然地展开设定,剧情与设定交织在一起,铺垫完美,层层递进!
剧情点与部分设定绑定在一起,读者能较为轻松地记下这些设定,阅读时便不会产生过多的有关“作者设定放出是否合适”的困惑(读者接不接受作者的设定与此无关,接受与否仅与读者个人有关)。
这种方式要求作者对设定放出的时间、位置与程度的把握很准确,读者阅读时的不适感通常会较少。(三观不合、认知不同等个人情感主观上的因素导致的不适感与此无关)
第二种,一股脑地把大量设定放出,集中在某章或某几章一口气写出来。
作者省事了——那可太轻松了!不是吗。
不管重不重要、有没有用,作者只需要把自己想到的所有脑洞直接且粗糙地集中投射在文章中的某一处,也不用担心后文出现什么“突兀”的新设定,因为都一口气给放在前面了嘛!往前找找总会找到的嘛!
读者还真没法冲着这点抱怨,甚至读者自己内部会打架,帮作者说话的会说“前面不是写了嘛”,持反对意见、有些反感的读者大多数都只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总会无话可说、找不到有力的反驳点。
读者的阅读体验会很差。这种状态下,读者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其中90%是无效信息,5%是当下有效,5%是不知道多远的未来会有效,越看越像是大纲,反感情绪会高涨。(百分比不准确,我只是想表达无用的信息真的很多,有用的就像不存在一样,看了和没看是一样的。)
这种一看就是作者没多少水平的,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总结出这个表现后只要看到这类写法的苗头,那就只需要立刻走人,不用多看一眼。
无论作者是故意这么做、还是无意识懵懂地这么做,都是在逃避写小说对作者本身写作水平的要求!因为无法做到第一种,所以简单地去选择了最省事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设定展开太迟……嗯、或者说对不上剧情……呃,有点难以总结,反正和第二种是不一样的。
第二种是作者直接放弃了将设定融入剧情、表现出一种直接摆烂的态度,这第三种是作者试图成为第一种、还在跌跌撞撞地学习,但没把握好设定展开的度,所以错位……
通常会表现为——很前面的问题不得不用后面的设定才能解释——也就是只能用“设定剧透式”解释去回应读者。
嗯……这么说可能还不太清晰,因为前面的问题、悬念等等本来就是要后面才能解决的,故事就是这样子的。
看起来和第一种是一样的,可第三种表现出来的结果就和第一种完全不同,读者反感与质疑的情绪不会比第二种少的。
关键是“不得不用后面的设定才能解决读者对靠前剧情产生的疑问”。
我觉得区别之一就是铺垫。
第一种方式有铺垫,且较为温和缓慢,不会明确把矛盾与问题长时间暴露给读者——仅仅是提一嘴,主角也不会时时刻刻想着这个矛盾,设定又藏在文字中若隐若现,读者在阅读中能根据这些容易获得的情报较为轻松地得出一个足够安抚自己的初步答案,哪怕与最终答案相去甚远,急躁的心情也会得以缓解。
第三种没有铺垫、或者说没有足够有效的铺垫,矛盾与问题也很尖锐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主角时不时就主动提起(包括语言、行为与心理活动),它时不时跳出来彰显存在感,又没有丝毫设定显现在文字中,全都被作者捂得严严实实的(作者:它是很关键的设定,所以我要尽全力把它藏起来。读者:?),读者想找一个能应付好奇心的“初步答案”都找不到,太急了,抓耳挠腮地想知道。
2024.7.22 二次编辑补充:(之前没写完)
因作者文章产生的过多好奇心无法被满足,时间稍微长一点,读者越看就越会感到不舒服,再叠加上其他因素产生的反感情绪,全部混在一起,那可不很容易就被引爆了。
看得不流畅、感到困惑、变得不开心——生气——留下评价“写得真差劲/不好看/乱七八糟/真烂”。
下面对和“隐藏设定”有直接关系的“谜语人行为”进行评价。
🙄适当的装一下谜语人有助于吸引读者,但一味地闭口不谈、直到最终才揭露设定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不叫谜语人,那叫拒绝交流,装过头了还沾沾自喜。
写小说不就是把作者的想法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吗,以文字联结的交流桥梁,结果作者单方面拒绝一切交流,说“时间还没到,我应该再把这个设定捂一会”?(读者:😅你要不要自己看看你写了什么???)
信息延迟。
迟到的设定放出是没法挽救什么的,掉下去的好感是很难恢复的。
我可以理解作者为了自己的设定隐藏一些情报,延迟放出某些设定,猛地给读者一个大惊喜(或是大惊吓),但老是用同一种方式——大家都是谜语人/我知道但就是不告诉你/谜题一直在主角面前晃荡,是会令人厌烦的,尤其谜语人装得还很生硬的时候。
把情报一直死死捂着,捂了很长时间,一只蚊子都飞不出来,中间更没什么吸引人的剧情,只单纯用未知设定吊在读者面前引诱,这真的会令人厌倦。
当谜语和被隐藏的情报揭开时,剧情设计不够精妙、冲击也不够大(换句话,实际上这直指作者本身的写作水平),就会更显得之前的隐藏毫无意义。(当然,水平高也不太建议长时间死捂着设定不放,这个行为单纯就是在作死,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了)
有时候自以为很精妙的、读者都猜不到的剧情设计、设定,只是因为作者连一丝情报都没有放出来告诉读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