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年,梁武帝萧衍对音律有深入的研究,很想制定“雅乐”,就自己制造了四种乐器,称“通”(《隋书·音乐志》: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都有三弦。一是玄英通,二是青阳通,三是未明通,四是白藏通)。每“通”有三根弦,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应钟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略强,中间的十律,以这个差额去计算。用这种“通”奏出的声音,推断月气,没有丝毫错误,而彼此还互相和阶。萧衍又制造十二种长笛:黄钟笛长三尺八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中间的十律,用这个差额去计算;由这种长笛吹出的声音,配合古钟玉律,一点不差。于是用八种乐器演奏(八种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发出七种音调(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没有一样不十分调和。最初,皇宫四面只有四个“镈钟”(单独悬挂在木架上的大钟。镈,bó〔博〕),掺杂着“编钟”(一排悬挂木架上的较小的钟)、“编磬”(一排悬挂木架上的石片或玉片)、“衡钟”(不详),共十六个钟架。萧衍命设置十二个“镈钟”,另外各设置“编钟”、“编磬”,共三十六个钟架,而撤销“衡钟”。并在房子四角增设四个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