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孔子对子路说的,所以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不是完人的标准,而是孔子认为子路要达到完人的境界要改进的,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臧武仲的智是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子路不知道。孟公绰的不欲是不该要的不要,而子路好名。卞庄子该勇的时候才勇,老母在的时候不勇,子路好勇过孔子,无所取材。冉求该学的学好,治政用兵理财,而子路不是请益就是如斯而已乎。所以孔子又说也不能要求这么高,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就行了。前两条是子路能做到的,第三条是子路要努力的,不能饿肚子的时候就发脾气,质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个人观点,论语还是要根据语境来理解,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见解,如果就是单纯对一段话去理解,就会像公西华一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