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 梁衡杂文集
- 梁衡
- 710字
- 2018-06-05 15:20:06
说杂文
杂文因鲁迅先生的身体力行,而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体。高山仰止。
我本没有写杂文的打算。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散文。但因做记者接触社会,所见甚杂;后来在官场,阅人更多,遇事愈杂。刘勰论写作:“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于是随手有了些短篇文字,并就势发于报章,既不是新闻也不是散文,亦不是论文。如果是新闻,只能报道客观事实,不表主观之态;如果是散文,强调抒发个性化的情感,并要注意文章的华彩;如果是论文,则言辞宏大,纵横捭阖。这几种文字,当然我是写过的。但现在都不是,只是眼见杂物、杂事、杂象及杂色人等,而生的杂情、杂想。或慷慨而发,不吐不快;或抽丝剥茧,慢评细说,吐纳成文。既非新闻,亦不是散文,就算是杂文了。新闻既是我的主业,散文就是我的副业,这杂文便是副业之副了。
杂文之称,实因其所写对象之杂,并因时借势,杂事杂说。“杂然赋流形”,并无一定之规。小说要讲一个故事,散文要记一件事,抒一段情。杂文它却只认一个字:理,因事说理。小说、散文家常有自己的固定题材,而杂文家却很少囿于一域。目之所见,即可入纸,天下之事,莫有不议。但是,再广再杂,终有一收,全收入思想的炉火之中,精心冶炼。射一束红光,照亮常人不注意的窄缝、暗角;挥一把利剑,挑开面纱、遮布。揽千杂于纸上,凝一思于笔端,洞若观火,振聋发聩,是为杂文。所以无论写杂文还是读杂文,其实都是在写思想,读思想。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扶正却邪,探微知著。在杂文世界里没有装模作样,没有浅吟低唱,没有诈喜,没有闲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几十年,我在哪里?在社会,在官场,有所思,成文章。随集为杂文一册,并序。
2016年10月22日
龙族Ⅴ:悼亡者的归来
热血龙族,少年归来!这是地狱中的魔王们相互撕咬。铁剑和利爪撕裂空气,留下霜冻和火焰的痕迹,血液刚刚飞溅出来,就被高温化作血红色的蒸汽,冲击波在长长的走廊上来来去去,早已没有任何完整的玻璃,连这座建筑物都摇摇欲坠。
借命而生(秦昊、韩庚、钟楚曦主演电视剧原著小说)
1988—2008年,一场警察与逃犯的跨世纪追踪,一段跨越二十年的动人往事。1988年,两名青年工人因盗窃被捕,之后从看守所越狱。看守所管教杜湘东被打上失职的烙印,从此,他的人生一蹶不振。二十年过去,时代变迁,岁月消磨,只有杜湘东还在继续追查逃犯。他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交代,更想见证一种自己没活出的强悍人生……这场追逐,已经悄悄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走向……我能写的基本上还是一些身边眼前的普通人,然而这些普通人却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史诗。——石一枫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时候,江水上涨,冲了一口棺材进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开,里面有个她……风水,命理……写不尽的民间传说,诉不完的光怪陆离。
天之下
昆仑纪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门派为新一届盟主之位明争暗斗,关外,萨教蛮族卷土重来……乱世中,芸芸众生百态沉浮,九大家英杰辈出,最终汇成一首大江湖时代的磅礴史诗,并推动天下大势由分治走向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