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风筝误
- 盛宠王妃
- 唐埝
- 2633字
- 2018-03-28 09:50:25
一头两百斤的黑野猪,足够暂时改善我们的生活了,喝着猪骨汤,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因为汤药已经熬好全部给病人服下,最多三日,就能看到药效了,高兖也会想到尽快启程,毕竟已经耽搁数日了。
过了三日,我与朱玉娥在在房里闲谈,高兖亲自过来请我给病人诊脉,我与高兖稍稍寒暄几句,便随高兖一起给病人诊脉,又瞧过今日服药的情况,看到送给病人的食盒全是清淡野菜伴着稀粥,我微微皱眉,这每日野菜粥的多少碗才能吃饱,高兖面上也难看,解释道:“石镇的吃穿用度极为短缺,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等车队进了县城,便好了。”
我哀哀的叹了口气,“饭都吃不饱,病也难痊愈。”
高兖十分无奈,“走一步看一步吧!”
我道,“人在病中,饮食清淡一些固然是好,只是日日不得半点荤腥,没病的人也吃出病来了。”
高兖想了想,才道:“那猪肉荤腥太躁,怕是不利于养病啊!”
我笑道,“我开的药方都是温补型的,高大人可命人将猪骨猪健熬的滚烂,高汤煮粥,既美味又营养。”
高兖有些犹豫,谨慎道,“男子的体制健壮,自然是不怕的,只是这女眷身子娇弱,陡然改了饮食,适得其反如何是好!”
我明白高兖的顾虑,劝道,“饮食是根本,草药吃几车也是无用。”
高兖听取了我的意见,马上吩咐下去。
我看了高兖一眼,他依然眉头紧锁,问道:“我们何时启程?”
我想了想道,“药效初见成效,长途奔波怕病情反复,且再耽搁一两日。”
高兖没做声,我又道,“高大人肩上担子重,王颐一介女流,只能尽力医好病者,尽快启程,早日抵达凉国的郡业。”
高兖看着我,说了另一番话,“我还有回蜀国的一日,你们呢?”高兖所指的你们是被当做贡品送入凉国的女眷,我低头一笑,“我便要更尽心的医治,毕竟活着才最重要。”我们这些人的命运最终殊途同归,客死凉国,一抔黄土。
“我们又怎么甘心的只活着呢?”一个绿衣女子娉婷而来,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高兖显然与绿衣女子熟络,对我介绍到;“这位是李门主。”
是李璇,我与李璇道了福,“原当齐王随口一言,竟一语成谶,与李门主同赴凉国。”我也是后来才打听到李璇是玉簪门的门主,是蜀国民间最大的教坊,蜀国各县都有玉簪门的基业,也是蜀国权贵最流行去的娱乐场所。
李璇打量着我,“那日姑娘的一番言辞尽显蜀国国威,使得齐王朱瑞无力反驳,真叫人痛快!”
我有些不好意思,只是道:“门主不笑话我鲁莽才好,我正惭愧着因我之言惹怒了齐王朱瑞,连累了门主,我担心了好几日,不知齐王可有给门主罪受?”
李璇冷笑道:“不过是狐假虎威,我何曾怕过?”
看着李璇坚毅而决绝的神色,我突然觉得她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女子,但是他的坚持与执着却无法感染到我,在民间传说李璇的师父与蜀国的国主有些渊源,想起那日在正大光明殿国主与李璇的对话,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我旋即明白了李璇是带着某种使命入凉国的,我回头看着高兖,他的眼神里充满着茫然,正好与我的目光碰在一起,我相信我的目光里蓄着的是同样的茫然,所以李璇的话题就这样被搁置了。
车队在石镇休整了两日后,便启程了,走了两日才道县城,只做了半天的停留,更换马匹,修缮马车,补给食物,稍事休息,匆匆上路了,车队又行了半月,终于在六月二十五日进了凉国的国都郡业。
一城繁华半城烟,多少世人醉了仙。
郡业的城郭雄壮巍峨,青砖砌起的城门楼十分的宏丽,明艳的阳光正从城门上照下,我感到一阵眩晕,蜀国的城楼从容中略显淡薄,而凉国的城楼苍劲巍峨,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渊源,这是我进入凉国最初的感受。
高兖将通关文牒交给了戍卫,戍卫很谨慎的核对后,车队才得以进城。车队沿着街道行了很久,不作停留的进宫了,只在宫门前耽搁了一会儿,凉国接收贡品官员清点了贡品的品种与数量,驮运货物的马车交接明白后被运往别处,兵丁们不得入宫,也被安置在宫外的驿馆里,高兖临去时,仰视着红砖青瓦的凉宫,眼底一片迷茫,他目送了我们入宫,看着女眷的马车缓缓的驶入宫中,很久之后才离去。
我却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我是奉旨与凉国国主朱浥成婚的,为何没有看到接亲的任何仪仗,也没有看到凉国要办喜事的意思,而是与所有的女眷一同被安置在银钩馆,住了一月有余,如同被遗忘一般,更别说见到国主了。我才明白蜀国国主刘胜的一道圣旨麻痹了蜀国子民,凉蜀结秦晋之好,做了蜀国臣子的女婿,对蜀国来说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我悲哀的看着与我一同入凉宫的女子,他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命运,每天闲着无事靠针织女红度日,我是做不来这些的,但是我不得不惊叹蜀国女子巧夺天工的巧手,刺绣就如画卷一般,鲜活的似是从画中走出来。
凉国国主给了我们衣食无忧,却也给了我们无尽的寂寞。
日渐消沉的意志让我们在最初的两个月几乎丧失了所有希望,谁也不愿意被如此遗忘的活着,银钩馆外驻守的凉国戍卫,如一蹲雕塑般永远伫立在银钩馆外面,就连他们换班的时间选在悄无声息的子时,我也是过了很久才留意到到的。
在所有的女子中有一人毫不意外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这个人就是李璇,她担任了这个领导者的位置,她编排了几处戏,并给我们每个人安排了角色,一遍又一遍的按着她的剧本演练,聊以寂寞。
我惊叹于李璇技艺,变换着不同的角色精湛的演绎不同人生,百变玲珑,真不愧是玉簪门的门主,绝非是浪得虚名,这是我蜀国的文化瑰宝,如今不得不流落凉国,我不禁感慨。李璇妙曼的身段、华丽的唱腔,一颦一笑美若天仙,就像一个幻影似得弥漫在我的眼底,竟然让我不寒而栗。
为了不脱离团体,我也勉强参加了一下,李璇大概是看出我的确没有表演的天赋,给我安排了一个卖筝女的角色,玉襄很是热衷,李璇给她安排了富家小姐的角色。李璇的这出戏取名《风筝误》。讲述的是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她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最终韩世勋与淑娟几经波折后喜结良缘的故事。
我惊叹于李璇的才华,在这么短的时间编排出精彩的剧目,在蜀国女子识字的不多,如此有才华的更是凤毛麟角,就算是有过功名的男子,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才华。
我只有一句台词,当富家公子撞翻我的风筝摊时,我只需说,“这位公子,明明是你的马踢翻我的风筝,贱了我一身污泥,怎么反倒怪起我来?”
在李璇的组织下,《风筝误》只半月,便在银钩馆上演,这是一场没有观众,但是所有人卖力演出的曲目,而李璇扮演的詹淑娟将她与韩世勋的缠绵爱情演绎的缱绻悱恻,哀婉动人,特别是李璇凄婉的唱腔如香兰泣露,感人肺腑。这样的爱情故事也只会出现戏曲里,世间哪里寻?不知房疆可知晓我已来凉国,有意与我见一面?我的思绪逐渐缥缈远去,就连来了不速之客也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