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没有航向,人生就无所适从
- 总要有一番努力,才不会辜负我们的人生
- 林然
- 12592字
- 2017-10-11 14:49:35
航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没有航向,人生就无所适从。
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
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生命才得以开阔和延长。很多的人唯恐目标过于明确,而忽略了身边的很多机会。其实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对任何机会都不放过的话,最终也将是一事无成。对于聪明人来说,最大的陷阱莫过于机会太多。人只有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我们日常的做事习惯同样应该如此。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去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
艾维·利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过了一会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1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1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2项、第3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5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钟头。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艾维·利提出的方法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1亿美元。
做事比别人更有成效,往往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多聪明,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关注。一会儿忙东,一会儿忙西,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情,永远都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更不用提提高做事的效率。做事,就要时时刻刻给自己最明确的目标,用最专注的态度,做最紧要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你的目标明确,永远坚持下去,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也才可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要用适合的目标激活人才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做事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求全责备地要求每一个人都像个完人,无所不能,都是多面手。做事很多的人往往感到别人不能按照自己要求来做事,是因为别人态度有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安排缺乏考虑。我们只能够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并且用适当的目标去激活人才。如果让关羽去拉锯,让鲁班去拿大刀,显然是埋没了人才。
在一次工商界聚会中,几位老板谈起了自己的经营心得。
其中一位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准备找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还有一个经常浑水摸鱼不上班,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
另一位老板听后想了想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
这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产品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管理;喜欢浑水摸鱼的人,让他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
三个人一听职务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绩效直线上升,生意蒸蒸日上。
每一个做领导的人,一定要注意考量员工的个性和能力。让有能力、个性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中有很多的领导,忽视员工之间的差异,盲目安排事情,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不仅对于上下级的工作安排是如此,个人自己做事的安排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人而言,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做得好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有意愿去做,而且适合做的事情。为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主动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同时用一个合适的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
做事就要学会事情是有所差别的,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万能的,也不要把别人想象成万能的,每一个人有自己适合做的事情,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首要前提就在于把事情选对。
比照着目标做事,事半功倍
做事必须有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应该过大。过大的目标本身对做事而言是一种负担。很多的人或许认为做事就要做到完美,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个不断变化而且近乎完美的目标。事实上,当你选择这样一个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缺少持续努力的动力,而且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偏离了目标。为此,你把目标固定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也将是巨大的成就。
哲学家漫步于田野中,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犹如用尺量过一样。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
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要他自己插插看。哲学家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结果竟是参差不齐,惨不忍睹。他再次请教老农,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时,眼光要盯住一样东西。
哲学家照做,不料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啊,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
“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的秧苗也跟着移动,你想这个弧形是怎么来的?”
哲学家恍然大悟,这次,他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插出来的秧苗非常直。
老农并不比哲学家有智慧,但他懂得去比照目标做事。
时代在进步,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新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显然也容易被我们改变,就像那头不断移动的水牛一样。我们固然要考虑实际变化来不断修正我们的目标,但是从本质上讲,我们的总体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该不计一切机会成本地将它固定下来,让它成为我们做事的比照。大志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选择一个移动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经常改变目标,这样会不断让我们以往的种种努力都付之东流,而且会让我们陷入目标的迷茫之中。因为目标是可以改变的,那我们的行动为什么不能改变呢?当行动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调整自己。
做事,就要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目标,不要经常变动,否则容易顾此失彼,最终一事无成。
歧路亡羊,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
目标的多少,决定了做事的成败。真正能成功的人,也许有多个目标,但是他往往牢牢地盯住一个。而经常失败的人,也许刚开始只有一个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逐渐衍生出一大批的目标,到最后竟迷失了自己本来的目标。做事很多的人或许认为人还是要多一些目标才好,否则最后容易一无所获,毕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事实证明,真正一无所获的往往是那些有很多目标的人,因为他们的目标过多,所以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办法集中,做事也无法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主人的两头牛走失了,他吩咐仆人出去找。等了半天也不见仆人回来,主人只得自己出去寻找,看个究竟。在野地里,主人看到他的仆人正在那里来回瞎跑,就问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仆人回答:“刚才我发现两头鹿,您知道,鹿茸非常值钱,所以不必找什么牛了。”主人说:“那么你捉到鹿了吗?”仆人说:“我去追朝东跑的那头鹿,谁知它跑得比我快。不过请放心,我记得朝西的那头鹿脚有点瘸,所以转过来再追它,相信我会捉到的。”
歧路亡羊,生活中充满着选择,也有着无数的诱惑。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见识的增加,人生越走越开阔,诱惑也就越来也多,可供选择的道路也就越多。真正成功的人在这时候善于去做减法,不断地将自己的选择机会缩小,不断地让自己聚焦,聚焦在自己认定的领域之中。
人要想获得大的成就,说容易并不容易,但是说难也并不难。如果别人一天做完的事情,你用10天的时间不断地去完善它,你做出来的结果一定会更好。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样,即便最后都很粗糙,但是总归是一个比一个好。只有这样保持和坚持下去,人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很多时候,有很多目标比没有目标更可怕,因为目标一多,精力就会分散,你的行动就缺少穿透力,缺少效果。我们不要指望着完美,不要指望着什么都得到。指望什么都得到的人,最后往往什么都得不到,生活已经无数次检验了这个真理。
做事,就要学会在做事的时候做减法,不要让过多的目标成为你的困扰,最后阻碍你的行动。
目标明确,机会就会降临
人生不缺少欲望,但是缺少理想。很多人做事凭借自己的欲望。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很难产生十分明确的目标,也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因此最后很多人都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而相反有理想的人,他能够将自己的目标不断的明确,当他的目标不断明确的时候,机会就会降临。他因为理想而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得到机会。做事很多的人或许认为机会降临不降临,归根到底还是靠运气,毕竟人生来是有命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一位年轻人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向校长提出了改进大学教育制度弊端的若干建议。他的意见没被校长接受,于是他决定自己办一所大学,自己当校长来消除这些弊端。
办学校至少需要100万美元。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钱呢?等毕业后去挣,那太遥远了。于是,他每天都在寝室内苦思冥想如何能有100万美元。同学们都认为他有神经病,做梦天上掉钱来。但年轻人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可以筹到这笔钱。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电话到报社说,他准备明天举行一个演讲会,题目叫《如果我有100万美元》。第二天的演讲吸引了许多商界人士。面对台下诸多成功人士,他在台上全心全意、发自内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构想。最后演讲完毕,一个叫菲利普·亚默的商人站了起来,说:“小伙子,你讲得非常好。我决定投资100万,就照你说的办。”就这样,年轻人用这笔钱办了亚默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备受人们爱戴的哲学家、教育家冈索勒斯。
一个人有理想,就能产生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他的人格中就有一种坚毅坚强,这种坚毅坚强远远超过了成功的概念。我们来看那些得到贵人相助的理想主义者们,几乎都是依靠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坚毅坚强最终用行动打动和说服了别人。一个人有了坚毅坚强,在他的眼神和行动中就会产生光辉,这种光辉是为理想而奋勇献身的光辉。任何人都会欣赏这种品质,这正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做事就要学会坚守自己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样你才会得到贵人相助。其实,人生遇到贵人是一大幸事,这个贵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己。
你将要登上你自己的顶峰
如果你不想,生活就不会产生奇迹。很多事情正是因为我们想,最后产生了奇迹。因为我们想,所以我们要,而因为我们要,所以我们的行动更加坚决和坚定。通过这种坚决和坚定的行为,我们超越了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极限”,最后做出了令自己都惊讶的奇迹。每一个人心中都曾经或者现在拥有一个顶峰,那是让我们骄傲的顶峰。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遥远地望着这个顶峰,却从来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而只有极少数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顶峰前进,最后取得了成功。很多人或许认为一个人做事成功不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并非全部在于是否想成功。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你想成功,想登上你自己的顶峰,你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汇聚自己所有的资源和力量来使自己不断前进。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你都比别人更有机会成功。
几年以前一支世界探险队准备攀登马特峰的北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到达过那里。记者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者进行了采访。
一位记者问其中的一名探险者:“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他回答说:“我将尽力而为。”
另一位记者问另一名探险者:“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这名探险者答道:“我会全力以赴。”
记者问了第三个探险者同样的问题。他说:“我将竭尽全力。”
最后,记者问一位美国青年:“你打算登上马特峰的北峰吗?”这个美国青年直视着记者说:“我将要登上马特峰的北峰。”
结果,只有一个人登上了北峰,就是那个说“我将要”的美国青年。他想像自己到达了北峰,结果他的确做到了。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理想集团,而非利益集团。我们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就应该对自己说“我将要”,甚至将这种“我将要”告诉所有的人,进而把他们的鼓励或者质疑当成自己行动的动力,最后成功登上自己的顶峰。
做事,就要不断超越自己所谓的极限,任何极限都是自己画地为牢,我们是有能量超越的。人的潜能相对于已经开发的部分,可以说是无限的。如何调动这无限的潜能呢?只有对自己说“我将要”,而且确确实实做到了。
用信心去鼓舞同行的人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实力过于弱小,伟大的目标需要一群人来实现。为此要想成就大事,除了不断自我鼓舞和激励外,还要善于用信心去鼓舞同行的人,要让同行的人和自己形成默契,形成共同的行动。很多人或许认为理想那么远,哪有时间去鼓舞同行的人?而且即使鼓舞他们,他们也很难志同道合。确实如此,当你没有成功的时候,你要想让别人信服你,很难。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你不能让别人信服你,你根本就不能取得成功。
古代的一位将军将要率军出征,与实力比他强十倍的敌军交战。在前进的途中,他下马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祈祷。
祷告后,他面对众人,拿出一枚钱币,说:“现在我来掷钱问卜,如果钱币的正面朝上,那我们将大获全胜;如果正面朝下,就表示我们将会一败涂地。”
钱币掉在地上,是正面朝上,于是全军士气大振,士兵个个奋勇向前。
次日大战,果然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凯旋班师的途中,一位部将对将军说:“神的旨意,谁也不能改变。”
将军笑笑,又拿出了那枚钱币,原来,钱币的两面都是正面。
我们不要吝惜时间去鼓舞同行的人,这些人将成为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其实鼓舞同行的人的方法很多。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时候,他本身地位很低,又没有成功的经历,别人凭什么相信他?如果别人不相信他,即使他的变法内容再怎么好,最后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和纸上谈兵。为此商鞅想了“南门立木”的办法,最后获得了成功。而曹操有一次领兵打仗,士兵口渴,最后曹操也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招。事实上,做大事的人一定善于鼓舞同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汇聚成一种力量。否则单靠个人的努力,去做独行侠,永远都不可能走出多大的格局来。要鼓舞人,关键是要给别人信心,给别人看到未来前进的方向。
做事,就不要一个人埋头追求理想,而要善于调动别人的力量,这样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通过调动别人的力量,进而促进自己的行动。在理想追求的路上,一个势单力孤、孤身只影的人不仅力量薄弱,而且很容易疲乏,遇到困难极少有坚持下去的。
只瞄准自己的目标
现代社会让我们的眼界变得十分开阔,而且理想和欲望也空前绝后。如果我们想什么都得到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什么都得不到。为此我们在事业的征途中,一定要十分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且始终盯紧自己的目标。我们不要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人或许认为单一的目标会让自己局促。事实上,单一的目标不仅不让自己局促,而且让自己更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要善于在人生的关键环节上集中最优势的资源,调动自己全部的能量和实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阿爸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去草原打猎。四人来到草原上,这时老阿爸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手中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老阿爸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老阿爸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回答说:“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老阿爸才说:“你答对了。”
生活一次次向我们宣扬别人的伟大,以至于我们都想入非非地想成为别人。事实上,别人的成功和伟大,除了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外,还有其他很多的环境因素。我们最终都不可能成为别人,我们最终只能成为自己。而一个人要成为自己,就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人生的目标。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我们就紧紧地盯着它,不要再朝三暮四,不要再朝秦暮楚,而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会看到别人的目标,也许会发现别人的目标比自己的好,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动摇。当我们发生动摇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目标,而且也不可能追求到别人的目标。因为我们在追求别人的目标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更好的目标。于是人生就重复这样的循环,不断地半途而废,不断地自暴自弃,可想而知,最后的人生将是如何的暗淡无光。
做事就要学会只瞄准自己的目标,不要对别人的目标心怀幻想,不要试图成为别人,人最终只可能成为自己。
以一种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标
我们很多时候把目标说得很神圣,以至于自己很严肃和虔诚,以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最后我们由于过度紧张或者觉得太累,而放弃了目标。事实上,生活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人有前进的方向本身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证明人生将有了伟大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一种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标呢?很多人或许认为以一种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标会让自己掉以轻心。事实上,追求目标的过程绝对不是一条险途,需要人们靠博取运气或者小心翼翼才能过去的。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是一番坦途,那些过于紧张的人显然是对自己不够自信。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终于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实在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沮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真叫人伤心。”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我们盯紧目标,那是我们人生的方向。但是我们也要学会享受,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再多的成就无人分享也不圆满”。我们要有目标,要学会让自己轻松,也要学会让身边的人轻松,我们只有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去不断追求,最后才有目标实现的可能。否则的话,人一生紧紧张张,就容易局促,这样即使获得了成功又怎么样,生活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意义。更何况这种心境和状态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做事就要学会享受过程,不要让目标成为自己人生的负担,而要让它成为自己的追求,成为自己可以享受的一切。我们是在目标中不断地前行,我们目标实现只是一瞬,目标实现的那一刻归根到底是没有意义的。人真正有意义的是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那种付出,那种艰辛,都是日后回忆起来最美丽的一幕。
大目标一定要善于分解
人生要想走出格局,必须有一个大目标。只有大目标才能产生大格局。但是大目标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目标太大,以至于让人气馁。为此,我们要善于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分解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每一天都将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尽善尽美,最后组合起来我们的大目标也将得以实现。很多人或许希望一朝一夕能实现所有的目标,然后一劳永逸。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他所坚持的大目标根本就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的大目标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如果追求一劳永逸,人生的比赛就等于提前散场了。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在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又获得了冠军。记者问他成功的经验时,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做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给吓倒了。”
我们永远都不要被自己前面的路吓到,我们不要始终把目光盯得太遥远,我们必须做好眼前的事情。通过眼前事情的积累,最后推动自己整体目标的实现。生活中不缺少大目标,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宏图伟愿,但是生活中缺少持续努力,那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做事,就要学会将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一个个地去实现它,千万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掉一个胖子”。
把最想实现的目标放在第一位
人生有个大目标,我们把大目标不断分解成可实现的小目标。但是即使是这些小目标也有大有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寻找其中最想实现的目标,先集中精力将这个目标实现,然后去实现其他的目标。很多人或许穷尽一生时间都在寻找最容易做的事情,而没有给自己的目标设定一个先后顺序,没有给目标确定轻重缓急。我们不能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边角料,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充分利用好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时,要充分去实现我们最想实现的目标。
“我们来做个小测验。”专家拿出一个几公升大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头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答道:“满了。”专家一笑,从桌子下取出一桶更小的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的间隙。他问:“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专家说:“很好!”他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们大声说:“没满。”专家点点头,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已经把工作、学习安排得多么紧凑,如果你再加把劲,还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专家说,“那还不是它的寓意所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放进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你的信仰、学识、梦想?或是和我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切切记着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你就会终生错过了。”
先放进“大石块”,就如同ABC分类工作法,先做重要的事情。大石块中放入沙子、水,就如同统筹工作方法。
什么是我们的大石头?这个必须明确。我们生活中的石头太多太多,即使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很费时间,我们做的话会得不偿失。为此我们要善于把自己一天的目标分类,首先集中精力放“大石头”,然后再去放“小石头”,这样我们的一天的时间才充实和有效。
做事就要学会明确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重要?什么是补充?不要让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搅乱了我们的思考。
永远都不要等
当你有目标的时候,永远都不要等。时机不是等来的,而是你推动出来的。很多人或许认为,一定要等到时机,结果他们等了一辈子,最后都忘了自己曾经想做什么。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程而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意见。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钱,助他成大事,他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他决定不再等下去,于是启程去见皇后伊莎贝露,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为难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人愿跟意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捉住了几位水手,先向他们哀求,接着是劝告,最后用恫吓手段逼迫他们去。一方面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允许他们如果冒险成大事者,就可以免罪恢复自由。一切准备既妥,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一次划时代的航行。刚航行几天,就有两艘船破了,接着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他亲自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哥伦布兼用鼓励和高压,总算说服了船员。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船队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哥伦布果然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可以想像,如果哥伦布再等下去,必然会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可能改换他人了,成大事者的桂冠永远不会属于哥伦布了。哥伦布最终成了英雄,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黄金珠宝,并得到了国王的奖赏,以新大陆的发现者名垂千古,这一切都是行动的结果。
做事,就要有积极的行动,人生是逆水行舟的过程,不要去等潮起的时候,一定要行动,哪怕处于逆境,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克服。
不要怕,不要悔
人生充满了不可测,胆小懦弱的人充满恐惧,但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对这种不可测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事情经历多了,一切就能处之泰然。等到晚年回想往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两种说法:“当年错过了那么多好机会”;“这辈子过得真痛快,真的还想再来一次。”其实,显而易见,我们看得出哪种是勇敢的人的说法。很多人或许会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事实上不妨考虑一下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恐惧,那时候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人生不就是靠这样一种精神而取得成功的吗?世界不就是靠这样一种精神而最终成就伟大的吗?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人生没有失败,所以不要去害怕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同样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有了这种感悟,就不要再担心以后会发生什么。以后除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什么都不会发生。人生是没有失败的。人最终都会取得成功。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我们只有不害怕,才能不后悔。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着奇迹,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充满着光辉,正是因为我们能够创造奇迹。当我们面对不可知的世界的时候,我们盘活自己做事的脑筋吧,勇敢地接受它,用一种喜悦和热情去成就它。
贪图安逸是人生的地狱
人不能像动物一样贪图安逸地活着,人要有追求和理想。对于很多人来说,要做到安逸,确实很容易,但是一个人如果贪图安逸,人生就失去了很多的乐趣。很多人总是想着赶紧将事情打理完,然后很是安逸地休息。以这样一种工作态度,永远做不出完美的工作。我们要学会抛弃贪图安逸的想法,即使不能做到“工作就是对完美工作最高的奖赏”,但至少我们要做到不断地激励自己去将事情做好,让自己不断获得提高。
有一个人死后见到了上帝,上帝问他有没有想过死后的生活如何安排。这个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上帝说:“既然是这样,那么你去地狱吧,那里有你想要的一切。”
这个人一听,便到地狱住了下来。地狱里有山珍海味,这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从来没有人阻挠;有舒适的床铺,这个人想睡多长就睡多长,没有人来打扰。而且没有任何人要求这个人做什么事情。
刚开始几个月,这个人吃吃睡睡,过得很是惬意。但是,渐渐地,他感觉到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上帝说:“这种吃吃喝喝的日子过久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能不能给我安排一份工作?”
上帝说:“在地狱里从来就不曾有工作。”
贪图安逸意味着人生的及早结束。人遇到困难,就会激发挑战,有了挑战,就有了挑战成功后的喜悦。这种喜悦是贪图安逸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的。我们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就必然会用一种坦然的心情来面对挑战。正是因为事情有了挑战,我们的成功才显得那样弥足珍贵。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船一样,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浪,我们如果颓然后退也可以,那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沉沦,而且从哪里后退的,我们的人生就会在那里形成一个阴影,让自己一生都不痛快。为此,做人做事很多时候都是个选择题,但是我们没有选择放弃的权力。
做事就要学会放弃贪图安逸的思想,不要尽挑最容易的事情来干,那种最容易实现的事情,不会让自己有所提高,相反会让自己虚浮。我们要坦然接受做事的不容易,然后用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做好。
给自己的目标一个落点,不要让它飘忽
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多么伟大的事,都是一个个小成就积累而成的。为此,我们不要指望一下子获得多么大的成功,不要指望自己的事情具有多么伟大和崇高的意义。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走,通过不断积累的小成功,最后造就大成功。很多人可能会奢望一下子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于是总将目光放到很宏伟的目标上。事实上,如果不能先把目标放小,我们最后的大目标往往也会失去方向。
在雪地里行军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它极容易让人患上雪盲症,最后因此而迷失方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绝不仅仅是雪的反光太刺眼,因为即使戴上墨镜,雪盲症依然不可避免。
后来根据美国陆军研究部门得出的结论:雪盲症之所以出现,并非是因为雪地的反光刺眼,而是因为雪地空无一物。其实人的眼睛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人们潜意思地搜索着眼光可以着陆的地方。但是在雪地里,人们的眼光连续搜索最后还是找不到任何落点,因此会因为紧张而失明。
最后,美国军队探索出了应对雪盲症的办法。即派先驱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通过这种方式,原来一望无垠的白雪中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人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人生的目标也是如此,我们一直在搜索落点,如果落点是遥远的未来,我们有可能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为此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树立较为近期的落点,通过落点的实现,我们保证航程的顺利完成。
我们不断设定小目标,并非是降低自己的要求。我们需要小目标,正是因为我们不想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做事情的冲动和激情,不能点燃理想的火焰,只有回到人生活的常态和生命的常态,用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追求,从小目标开始,慢慢地滚雪球,最后滚成大目标,成就自己的理想。
做事,就要学会对目标进行分解,不要被大目标给吓到,要善于把它分解成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目标,然后通过持续的努力,推动小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要过于迷恋于小目标,最后把自己做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