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说话比你动听?
情况时刻在变化,原则永远不变。
——[法]巴尔扎克
有人说,盘庚是第一个演说家。
你,同意吗?
不大同意。
所谓第一个,必须有一个时间、空间范围的界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地域,谁属第一,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说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的,盘庚属第一,似乎还可成立。因为在《尚书》中有关于盘庚演讲及演讲内容的记载。他曾用演讲动员群众迁移住地。《尚书》中有关三次动员迁徙的讲话,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演讲词。但我们还应指出,在盘庚时代,或说在书经中,还有其他一些演讲者及他们的演讲词的记载,这些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认为,盘庚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史中最早的演说家之一。
盘庚演说,有演讲人,有听众,又有演讲内容,有演讲目的,又有演讲结果。按照演讲诸要素衡量,我认为,他的演讲符合说话的标准。所以,我说盘庚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伟大的演讲家,甚至还可以称为演讲教育艺术家。
记得我幼年读冰心的《寄小读者》中有这样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她(母亲)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生命中的经验,渐渐加增,我也渐渐地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在一切躯壳和灵魂的美丽芬芳的诱惑之中,我受尽了情感的颠簸;而“到底为谁活着”的观念,也日益明了……
我从这些真情话语中,悟出一个道理:人生在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置之度外,人就变得较为超脱,心境也就变得较为安详,这就可以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纯真之情。
说话,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一个人要想让别人心胸开阔,首先自己要心胸开阔,我在说话过程中,主要是宣传自己的主张,即真、善、美。而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自己的学识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说话时,说是给人以启示和鼓舞,倒不如说是在言语中接受听众的启示和鼓舞。在我每次演讲完毕时,都可以从听众的掌声、情绪中受到激励。
一个演说者站在讲台上演讲,似乎也是一次气功和锻炼的过程。在台上集中精力演讲,伴之以和谐呼吸及适度的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且节奏快慢分明,次序均匀井然。在讲与演中,呼吸绵绵,气沉丹田,精气内守,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所以我断言,适度演讲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女性的言辞优势。因为女性两个半脑间的神经末梢厚,使得两个半脑间的交流也频繁(右半脑负责感性,左半脑负责理性)。另外,女性学语言比男性更快些,这是公认的。其原因是女性很早就会使用两个半脑,所以西方人士说:“女孩子比男孩子早进入语言世界。”还有,在进行听力测验时,专家们发现,大多数男子只用右耳听,而女子用两个耳朵听。其原因是因为女子更积极地使用两个半脑。女子善于想,善于讲,又善于听。这些都优于男性,这些又全是演讲的先决条件。所以女性进行练习,肯定能成为演说家,而且有可能成为大演说家。
我经常在想,人处大千世界,总应当有点理想,或说应该有一个世界观,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人生,克服无所适从的彷徨情绪。为了获得更多价值,在宇宙时空中多做一些大事、好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发千百分光。为此,我选择了演讲这个事业,或说演讲事业选择了我。当我明白了演讲事业在于弘扬真善美以后,就进一步确定了:这些就是我的光、我的热、我的卡路里,我要让它释放更大的能量。
记得李白曾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们在这样的伟大时空中,总希望找一块永恒的岩石,变短暂为不朽。我选择了演讲,就可以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爱传导给别人,使自己所感受的真善美变为听众的所感,并在听众中变为不朽、变为永恒。这一理想使我乐观、幸福,并有青春常驻的渴望。
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应该经常是力图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再现听众已有的思想、观点、感情和愿望,使听众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此时说话者就成了听众的代言人。
有人说:“您的演说道出了听众的心里话,喊出了听众心中的声音,使听众欲行、欲动,彼此产生强烈共鸣、共振,使听众坐不住,立即行动,与话语者挽臂同行,为真善美而战。”我只想说,我们这些人,既然已经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就决不后悔。我曾开玩笑说,让别人走阳关道,我就要走独木桥。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桩关系到祖国命运、人类前途的大事。在前进路上,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这算什么呢?如有力量,战胜它就是了;如没力量,被打败了,自认倒霉。但我坚信正义的事业所向无敌。

李燕杰少年时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