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断乳』了吗?

一个挨过打的,抵得上两个没有挨过打的。

——[苏]列宁

近年来,我在演讲中发现小青年们特别爱听演讲,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恰恰是处于所谓的心理上的“断乳”期。

“断乳”是贺林渥斯最早提出的。所谓心理学上的“断乳”是指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第一次诞生是脱离母体的解放,由于断乳,与母体的身体联系完全被切断了,但在心理上,儿童与母体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解放是不完全的解放,同时,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受到双亲的保护。正如对第一次断乳的儿童来说是一种危机一样,青年期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这时,他们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而又惴惴不安,亟须人们的帮助。如果我们给他们演讲,就要助他们一臂之力,给他们以勇气信心,让他们在听讲中不断增强独立意识,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明确目标与独立人格的人。

演讲人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不可一概而论。在演讲中确有宣传真理的,确有散布谬论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分辨是与非。

至于演讲家容易给人以说教感,这要从双方去找原因。其中,有演讲人的毛病,同时,也有听讲人先入为主的观念,人们总容易用固定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事物。今天,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重点应放在演讲人身上。我记得一位西方哲人说:“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比上一代人更聪明,比下一代人更睿智。”这话讲得很好,很深刻。演讲家要谦虚谨慎,时刻警惕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要记住:前人有前人的长处,后人有后人的优点,至于自己,既要看自己的长处、优点,又要看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一个好的演讲家要善于汇集人类的智慧,并要伴随时代前进,跟上时代先驱的步伐,乃至成为时代的先驱。

在演讲生涯的几十年中,自己已演讲4000余场。凡是大型演讲,我都要强化爱国主义内容。但每次都不相同,总会有点新意。如果每次都讲岳飞报国,可能人人都会说:这些我早知道了。如果说什么奥秘,那就是既研究一些大事,又不忽视一些小事,只要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选用。

记得我曾讲这样一件事。

在开往八达岭的公路上,一辆豪华型旅游车的一位外宾问导游小姐:“你将来是否要到美国定居?”

答:“不愿意!”

问:“为什么?”

答:“我有父母、爱人、孩子啊!”

问:“可以把家人都带去。”

答:“可是,我能把所有同胞都带上吗?这也是我永远愿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因。”

接着,这位导游小姐又说: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脚下这片土地哺育着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虽然不丰腴,却给了我们刚强的筋骨、炽热的心胸。你们的国家曾出过一个英雄内森·海尔,他在刑场上曾说,‘我再无遗憾,如果上帝给我第二条生命,我仍报效自己的祖国’……”

这是对话,也是演讲。

时代在前进,每个人每一天都要重新开始。修炼口才艺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做人,又如何做事。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研究一下,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如何生活得更有价值。

作家说,人生是一个旅程。

诗人说,人生是一个幻梦。

成功者说,人生是一场搏斗。

失败者说,人生是一个考场。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可以演出威武雄壮的人生喜剧,也能演出令人忧伤的悲剧。为了使更多青年在人生征途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我经常会展示古往今来的人生道路,给人以启示,使人们找到参照系。路,是要自己走的,但如何走,却可以从别人身上找到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的话,为我们昭示了精神活动对于人的本体论意义;精神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所以,我在演讲中会十分重视现实社会人的精神生活。既要发现好的,也要揭示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振奋精神、振兴中华。德同松柏清同竹,言可经纶行可钦。在德行上,如松、如柏、如竹;言论,对社会有益;行为,值得人们钦佩敬爱。德行方面,一定要正直真诚,坦率真挚,表里如一。

好的演说,基本上应是属于雅俗共赏一类。同时,还要看对象,该高则高,该低则低。低的目的,是求得共鸣、共振、共识,绝不低俗,更不庸俗。当然,所谓高,也不是故弄玄虚,艰深难懂,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与追求,或者说与听众共同探求并实现一种渴望。

曾经有人研究从1901年到1991年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经综合考察,发现:

一、表达了高尚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

二、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三、突出展示了人类精神困惑与危机;

四、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极大担忧;

五、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命运,进而关注着人类的共同性问题。

我看到这个报告很高兴,这五条给我以启示。要做一个好的演说家不也如此么?一个演说家,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绝不能停留在听众哈哈一笑上,而是在精神上有所升华。那种无聊的游戏文字,卖弄噱头,我是不赞成的。

言行方面,要为听众树立榜样,谦虚谨慎又宽容大度。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每个人都应经常反思,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和成绩,也想想有哪些缺点与弱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应当是口才艺术家们的自律标准。

李燕杰向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学习诗歌创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