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言语皆植根于生活?

对于聪明的人和有素养的人来说,求知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变得愈加强烈的。

——[古罗马]西塞罗

由于专业的缘故,我平时比较注重观察事物,就像照相机,经常抓拍,从外在到内在都要研究。观察与创作的过程如郑板桥画竹。

把目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又由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

目中之竹,是竹子的现实形态,画竹全过程可算作一种肯定阶段。

把目中之竹加以揣摩,在胸中经过一番扬弃,弃其原始外形,得其神韵,成为胸中之竹。这是第一个否定。

胸中之竹只是一种概念,缺乏现实的外形表现,还需要第二个否定,即经手中之竹扬弃,留其神韵,克服其外形不足的缺点,恢复目中那种现实竹子的形态。这种手中之竹并非目中之竹的简单重复,实际上是目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结合,形神兼备,体现出竹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把目中之竹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画竹如此,讲话时选典型也如此。我们言谈之中那些有影响的典型实例,几乎都是由目中到胸中,又由胸中到口中的,逐渐形成活生生的典型。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无矛盾、无差别的真空在现实社会中是找不到的。因此,作为演讲家,必须迎着矛盾上,不能绕开矛盾走;不要学喜鹊“报喜不报忧”,而要敢于讲真话。当然讲真话有可能引出麻烦来,甚至会遇到危险。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口才艺术家,既然要讲,就不能昧着良心讲假话。与此同时,还应强调会说真话。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辩证法,要讲得适度,讲得有分寸,要恰到好处,并且要使好人听了欢腾,坏人听了冒汗。当然,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磨练。

此外,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给听众以鼓励、鼓舞,为什么一讲到死亡、灭亡、消亡,就一定要让人家感到悲观呢?记得我为大学生讲庄子的文章时,一位同学和我讲:我听到别的老师讲庄子的文章之后,感到人生如梦,可是听了您的讲课,不仅不消极,反而感到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思想为之一振。

是的,我是这样想的。记得在波兰,我曾听到过《葬礼进行曲》,这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这首乐曲很有深度,它表达了一个民族内心的诉说,尽管有哀怨、有悲伤,却也又表现得十分庄严,十分有激情。乐曲曲调中低沉的和弦如同丧钟敲响,平缓进行的节奏象征着祖国儿女拖着沉重坚信的脚步为死难者送丧。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不是用悲伤的声音诉说个人的死亡,而是用十分庄严的音乐语言诉说着国家的灾难。肖邦作为爱国的音乐家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旋律中充满着哀痛。这哀痛不如说是悲愤,它不是绝望的哭泣,而是号召人民不屈地斗争。乐曲的抒情部分,还表达了肖邦身处异国对祖国的怀念、沉思、憧憬和希望,使人产生一种美妙之感,并充满无限遐想。正如人们说的,在这首进行曲中,它的旋律就像一缕连绵不断的情丝,时弱时强,若有若无,如梦如幻……正如舒曼所说:肖邦是隐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这话讲得多好啊,一语中的,深刻地揭示了各种艺术含蓄中的真谛。

现代社会里,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认为一个人,应做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我不主张一些人上台以后,不问青红皂白,乱甩手榴弹。弄不好,炸不了敌人,反而炸伤了自家人,这是不足取的。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父母亲、兄弟姐妹全是知识分子,对社会上丑恶现象都有愤世嫉俗情绪。但我觉得,即使有些忧患与愤世情绪,也绝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轻薄、玩世。我主张在教学、演讲乃至处世中,要多释放一些热气,不要只放冷气,我们在演讲中尽力引导青年改进人生,改进社会,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但是,我们在说话时,为什么不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呢?

言至此,多少可以体味到哲理思辨的重要性。而要在演讲中形成某些哲理,确实不大容易。

哲理,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也是对事物内涵的概括力,同时,也是对事物表达的审美力。在演讲中,为强化自己的观点,应尽可能用带有感情的语言及富于思辨的理念给人以启迪。只有形成哲理情趣,才能产生较好的实效。

哲理,载体是多种形式的,如哲理诗、哲理散文、哲理杂文等。我们可借助各种载体或称媒介,对人生、对自然加以概括,引人思考,发人深思。

我在演讲中一直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运用,在平时生活中也经常探索。总之,要在生活中感受,在思考中升华,在演讲中体现。

对哲理的概括,要想做到运用自如,需要一个过程。即面对多彩的人生,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要经常进行思考与总结,通过演讲的砺石迸发出真理。对激励斗志,净化心灵都十分有益,正如有人说:

“演讲有了哲理警句,才能给人以前进的意志,唤起明天的希冀。”

又如:“哲理,是生活、感情、诗意凝聚的珍珠。”

总之,宇宙中的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本质。宇宙中各种事物的比较,共同的地方均为客观存在的物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运动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它们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人是有生命的、有理想的、有感情的、有创造力的一个复合体。为此,我们在研究天地人时,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实质是研究人在天地间的客观规律性。

著名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写给李燕杰的书信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