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不应任由内心怒火的摆布,而应将愤怒的情绪限制在合理恰当和附和别人要求的范围内。在人们所能感到的激情中,我们最应怀疑愤恨的合理性,最应根据我们天生的合宜感仔细考虑是否可以放纵愤恨的激情,或最应认真考虑冷静和公正的旁观者会是什么情感。从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角度来说,宽宏大量也许是使这种令人不快的激情变得高尚起来的唯一动机。我们全部的风度和品行都包含在这动机之中,它包括朴实、坦白和直爽;有决断而不刚愎自用,气宇轩昂而不失礼;不仅不狂妄和粗俗下流,而且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和考虑周到,这甚至也是我们对待曾经触犯过我们的人的态度。
总之,这种风度证明了愤怒的情绪并没有泯灭我们的人性。我们之所以选择复仇,只是因为我们一再受到挑衅和被逼无奈。这样的愤怒,或许可认为是宽宏大量和高尚的,因为它受到了很好的约束和限制。
道德点评
有一种情感是憎恶或愤怒。这种情绪的施者和受者之间利益是对立的。愤怒是一种不友好的情绪,在知晓其产生的原因之前,人们是不会报以同情的。如果我们的愤怒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和社会地位,那么这时愤怒带给旁人的困扰是可以原谅的,有时甚至会受到尊重。
论友好的情感
愤怒是不友好的情感,宽宏、人道、善良、怜悯及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敬,则是友好的情感。友好的情感一旦通过人们的面容或行为表现出来,便会赢得几乎所有旁观者的好感和同情。当然,那些敌视的人除外。
发出友好情感的人的幸福,受到旁观者的极大关注,同时,这种关注又进一步激发了旁观者对施与这些情感的人以更大的同情。所以,仁慈的情感总让我们怀有最强烈的同情倾向,我们似乎对它们的每一方面都感到十分满意。对感到这种仁慈情感的人和成为这种情感对象的人的满足之情,我们都会表示同情。
与敌人的暴行可能使勇敢的人产生害怕的情绪相比,成为仇恨和愤恨的对象总是更使人痛苦不堪。同样道理,在为人所爱的意识中存在的一种满足之情,对一个感觉细致灵敏的人来说,其对幸福比对他希望由此得到的全部好处更为重要。在朋友之中挑拨离间,以将亲切的友爱转变成人类的仇恨为乐,没有人比这种人更为可恶了。
那么,这种如此令人憎恨的伤害,其可恶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失去如果友谊尚存他们可望得到的微不足道的友爱相助吗?它的可恶,在于扰乱了他们内心的平静,并且中止了他们之间的愉快交往。这些情感,这种平静,这种交往,不论对和善敏感的人的幸福,还是对平庸粗俗的平民的幸福,都较那些可望由此得到的一切好处显得更为重要。
恋人总会因爱情而感到愉悦。的确,爱情能抚慰心灵,甚至有利于维持生命的活动,促进人体的健康。而且,如果人能意识到爱情能激起其他所爱对象的感激和满足的心情时,爱情就会使自己更加愉悦。恋人的相互关心使他们彼此感到幸福,而对这种相互关心的同情,又使得他们同其他任何人保持一致。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庭:所有成员之间充满着热爱与尊敬,父母和子女都是彼此的好伴侣;除了一方抱着尊重对方情感的心情,另一方抱着亲切的宽容态度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争吵;房间内充满着自由、溺爱、善意的玩笑和亲昵的举止;没有对立之利使兄弟疏远,没有彼此争宠使姐妹不和。那么,这个家庭的一切使我们自然产生的平静、欢乐、和睦和满意的感觉,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愉悦呢?
如果又有一个这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争论使他们一分为二,一半成员反对另一半成员;温文尔雅和顺从殷勤的表情中,蕴藏着无尽的猜疑;突然的情感发作泄露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强烈妒忌,这种妒忌随时都会冲破朋友们在场时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拘束而突然爆发出来。那么,这个家庭又会让我们感到怎样的失望呢?
和颜悦色的情感从不会招致反感,即使它们有时也的确有些过分;甚至友善和仁慈情感的缺陷方面,也有一些令人愉快的东西。过分温柔的母亲和过分迁就的父亲,过分宽宏和痴情的朋友,有时人们可能由于他们天性软弱而以一种怜悯的心情去看待他们。然而,这怜悯之中混含着一种热爱,这种热爱使他们决不会带着憎恨和厌恶的心情,甚至也不会带着轻视的心情去看待他们,责备他们过分依恋时也总是带着同情和友善。当然,最蛮横和最卑劣的人除外。
孤弱无能常在极端仁慈的人身上得到体现,这是一种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引起我们怜悯的品性。仁慈者所具备的仁慈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使其变得低级卑俗或令人不快的东西。可令我们感到懊恼的是,仁慈者对世人如此仁慈并不合适,因为世人不配得到它。仁慈者之所以成为虚伪欺诈的背信弃义者和忘恩负义者作弄的对象,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仁慈的品性。
其实,在所有人中,仁慈者最不应该,也最难接受这种痛苦和不安。憎恶和愤恨则完全相反。那些可憎激情的强烈发泄,会使人变得足够招致每个人的恐惧和厌恶,这样的人犹如文明社会中的野兽,应该遭到驱逐。
道德点评
与愤怒等不友好的情感相反,还有一些总令人愉悦的情感,如仁慈、善良、宽容、怜悯等友好的情感。这类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让人心情舒畅。和蔼可亲的情感,无论表现得如何过分,都不会招致我们的反感。
论自私的情感
还有一类情感,介于上述友好与不友好的情感之间,我们称之为自私的情感。这类情感绝不像友好的情感那样,有时使人觉得十分合宜与优雅;也不像不友好的情感那样,有时又使人觉得烦恼和讨厌。
个人的幸运或不幸,是我们快乐或悲伤的起因,第三类情感便据此构成。即使快乐和悲伤如何过分,也绝不会像过分的愤怒那样令人不愉快,因为绝不会有相反的同情感促使我们去反对它们;而即使它们恰如其分,也绝不会像公正无私的博爱与慈善那样令人愉快,因为绝不会有加倍的同情感使它们得到我们的赞许。但是,悲伤与快乐之间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差异:小快乐和大悲伤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同情。
如果一个人的运气足够好,以致他的生活层次突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那么有一点不容置疑,他最好的朋友们给予他的那些祝贺,并非全都是真诚的。即使一个暴富者具备最伟大的优点或功劳,他也常常使我们感到不快,因为嫉妒的感觉往往阻止我们衷心附和或同情他的喜悦。
对于这个暴富者来说,如果他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丧失,他就一定会察觉到这一点,从而尽可能克制他的喜悦,尽可能压抑他的新处境自然会在他身上激起的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不是表现出一副因为交到好运而得意洋洋的样子。他装模作样地采取适合自己从前处境的朴素打扮,做出适合自己从前处境的谦逊行为;他加倍关心起他的老朋友们,并努力显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为低调、殷勤和彬彬有礼。
暴富者的这种举动,正是我们所要赞许的那种行为。因为我们似乎期待,和我们同情他感到的幸福相比,他更应同情我们因他的幸福而感到的嫉妒与憎恶。
但是,暴富者的这一切努力最终也很难赢得我们的赞许。一方面,我们怀疑他的谦卑缺乏真诚;另一方面,他对刻意的谦卑也感到厌倦。因此,用不了多长时间,所有老朋友都会被他抛诸脑后,只留下一些最卑鄙的人甘心成为仰赖他的附庸。同时,他也很难交到新朋友。他和新朋友平起平坐的行为,会让新朋友们觉得自尊受到了羞辱,这种羞辱,绝不亚于他的旧交们因为他超越了他们而觉得自尊受到羞辱的程度。
此时,暴富者如想对这两种羞辱作出弥补,就对他保持谦卑的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常,他很快就会觉得厌倦,很快就会被旧交们的愠怒和新朋们的傲慢所激怒。他们会以轻视的态度对待前者,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后者,直至最后变得狂妄不可理喻,遭受众人的鄙视。
被人关爱总使人感到幸福,如果这种感觉就是幸福的主要部分,那么,绝对意外的幸运的降临就不会对幸福有什么促进作用。最幸福的应该是这样的人:他缓慢而稳健地逐步晋升到高贵的地位,在他的每一次晋升前,大家便已盼望他占有那个位置很久了,所以,他的每一次晋升,绝不可能在他身上引起过度的喜悦,也不可能招致旁人的猜忌或嫉妒。
但是,如果幸福并不十分重要,就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了。在获得极大成功时,得体的举止是保持谦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例如,在昨晚和我们共度良宵的朋友们身上,在为我们安排的节目上,在昨晚所说的话及所做的消遣上,在此刻交谈时的小插曲上,以及在所有填补人生空虚的那些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上,我们可以尽情地表示自己的心满意足。
愉悦的心情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品味风趣的基础上,对所有日常发生的小事都觉得趣味盎然的兴致。经常保持这种心情,会使人显得优雅合宜,因为我们很容易对这种愉悦的心情产生同情:它使我们内心产生同一种喜悦,让我们对每一件给别人带来幸福心情的事情感到由衷的愉悦,即使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也不例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之所以如此喜欢这个人生季节,就是因为以上这个原因。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双眼中闪耀的喜悦倾向,似乎使他们红润的脸颊更显光辉。这种喜悦即使出现在与老年人同性别的青少年身上,也会使老年人的心情变得比平时更为高兴。他们会暂时忘掉虚弱多病的躯体,纵情沉浸在他们年轻时愉快的思绪中。尽管这些思绪时隔久远,早显生疏,但当眼前青春的笑脸又使它们浮现在脑海中时,他们仍会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它们、追忆它们。
悲伤则与此不同。轻微的苦恼不足以激起同情,剧烈的痛苦往往容易引起最深度的同情。如果人们为每一件不愉快的小事烦躁不安,为厨师或管家最轻微的失职苦恼,为朋友在上午相遇时没有向自己问好念念不忘,为兄弟在自己讲故事时哼小调生气,为天气不好、路况糟糕、缺少同伴深感枯燥无味、情绪低落,那么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即使有理由得到同情,也不可能得到太多。
对喜悦来说,不管是轻微的原因,还是充足的缘由,都足以使我们纵情沉湎于这种情感,因为喜悦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只要我们没有因为嫉妒而心生偏见,我们就很容易对他人身上的喜悦报以同情。
悲伤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感,因此,即使遭遇不幸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内心也会自然而然地抗拒和排斥它。我们或者会尽力完全不去想象这种情感,或者在想到它时就立刻尽力甩掉它。事实上,我们偶尔也会去想象那些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引起的悲伤,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对别人身上发生的同样的事感到同情,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同情总不及我们对自己的情感强烈。
不得不格外指出的是,人类心中一直存有一种恶意。这种恶意不仅会完全阻碍我们对他人的小苦恼产生同情,而且会使他人的小苦恼多少变得有趣。这或许正是我们常通过开玩笑取乐,通过看到我们的同伴在遭受逼迫、催促、戏弄时的气恼表现取乐的原因。
意外的小事故会给人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痛苦,但教养良好的人会尽力掩饰这种痛苦。那些老于世故的人则不是这样。他们会故意拿自己的烦恼开玩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朋友也会这样做。很多人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即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牵涉到自己的每一件事。这样的习惯使他们在遭遇那些微不足道的不幸时,将这些不幸视作他的朋友们所想的那样不值一提。
与此相反的是,深重的痛苦常常引起人们强烈而真诚的同情,如我们甚至常为一个悲剧的演出而泪流满面。所以,如果你正处于这种不幸的巨大悲痛中,如贫困、疾病、耻辱、绝望等,即使这些悲痛的发生与你的过失有一定关系,你也仍可信赖自己所有朋友的极其真诚的同情,并且在利益和自尊许可的范围内,你也可以信赖他们极为厚道的帮助。不过,如果你的不幸并不严重,或是在雄心壮志上小遇挫折,或是被情人抛弃,或是遭受妻子严格看管,那么,朋友们的取笑将是不可避免的。
道德点评
自私情感的强烈程度,往往难以让我们判断其好坏,因为它完全出于一种人的本性,它既不会让人非常厌恶,也不会让人非常高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一般容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伤。如果你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了,这时你的言谈举止应该更加低调。小小的苦恼激不起同情,剧烈的痛苦却唤起最深的同情。如果你碰到了一些小小的苦恼,你也不要指望同伴会寄予多大的同情,你就等着他们幸灾乐祸的嘲笑吧!
论对悲伤的同情感
对他人的痛苦抱有同感,是“同情”的本义。虽然一位已故的优秀哲学家认为,人们对快乐的同情亦是出于人类自身的天性,但实际上,我们对他人悲伤的同情,的确比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常见。
我们多少会对他人过度的悲伤产生同感,这种感觉不是完全的同情。即使我们赞同他人,也无法在情感上达到和谐一致。虽然我们不会同受苦的人一起流泪哀叹,但当我们感到他的软弱无助、情感失控时,仍会主动去关心他。而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的人,则会报以轻蔑和愤怒,因为我们无法体会也不可能同他一起享受快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