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朋友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她说我不挑食,我只是笑了笑,没解释。其实哪里是我不挑食啊!只是她不了解我的童年,和我童年吃的食物有多匮乏。
土地和粮食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对于这种既无其他技艺,又无其他门路和机会的广大群体来说,土地和粮食是他们能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这其中就包括我的家庭。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普遍是没有现在这样多的工作机会的。全家一年的花销全部要依靠土地产出,还好的就是,我那时候人们已经不会饿肚子了,但是一些水果和各种副食还是少的很,肉类也是平常不容易吃的到东西。
我的父辈祖辈他们都是挨过饿的,能饿死人的那种饥饿。所以他们都很珍惜粮食。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浪费每一粒粮食。小时候我每次吃不完剩饭了,一定会被批评。久而久之不浪费就成了我的习惯,这习惯一直跟着我到现在。几乎每次吃饭我碗里一粒米都不会剩下。
我很感谢这个习惯,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意义。而是这能让我很开心,这很重要,因为开心越来越难得了。每次当我把碗里的食物干干净净的吃完,这个行为会让我很满足,特别有成就感和开心。
其实我也是挑食的,只是没人注意到罢了。我每次去菜市场买菜,土豆和白菜这两种菜我是很少去买的。
我小的时候在东北的一个很贫穷的村落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不是很富裕,大部分人仅仅依靠着家里的土地生存。所以我一整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可选择吃的菜以土豆和白菜为主。夏天还好些,有很多其他的时令蔬菜可以吃。可是一进入秋天,霜一打下来,完了,顿顿要吃土豆和白菜,从小吃到大。年复一年的就吃这俩,这样吃过来的孩子还挑啥食啊。白菜蘸咸盐水配大米饭都吃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前两年疫情把我封在长春了,当时提前买的泡面都吃完了,人也出不去。计算好日期,在网络上买的吃的又延迟没到货。饿的实在没办法了,就满屋里找吃的,还好找到了几个土豆,也不知道丢在屋里多久了。当时我盯着那几个土豆看,那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不是土豆了,是希望。真的太饿了。
当时也没什么工具,直接用热水壶把洗干净的土豆放里面直接烧水,煮完捧在手里剥了皮,和跟我一块住的一个小孩分着吃了。真的是饿坏了,热乎乎的土豆吃到嘴里,口感沙沙的还真不错,肚子里有食物也暖和了。吃完了我马上倒头就睡,心里想着,睡着了就不会饿的太快了。还不错第二天物流就到了,没让我们继续挨饿。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土豆和白菜我几乎不会买回来吃的。由于小时候的食物太单一和匮乏了,所以自从我走出家门,几乎什么都喜欢吃,什么芹菜,香菜,西红柿之类有人会忌口和挑剔的食物,可我几乎不会,小时候的生活,导致我的味蕾对食物的忍耐力很高,也很珍惜食物,哪怕难吃我也尽力不去浪费。
我有时候也在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有这么大的改变,童年物质生活的贫瘠我还历历在目,现在物质又极大的丰富,这中间才隔了几年。这种向好的变化会一直持续吗?我预感现在这种繁荣的物质生活和广大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现在我们拥有的美好生活,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时代的兴盛涨潮之中,一旦潮水落下,社会将失去大量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收入。在土地中来到城市生活的我们,依然会被时代的落潮打回到土地中去。甚至于还不如涨潮前贫瘠且自足的安稳生活。我们进入城市生活背负了大额的债务,透支了我们的未来,买房也掏空了大量的农村家庭积蓄。我们有些人还失去了我们在农村户籍和土地,或耕种土地的能力。一旦潮水落下…..
保留我们各自的农村户籍和土地会是个好的选择,在灾难没有到来之前尽量处理掉身上的所有负债(房贷,车贷),一些没必要的消费,会背负着大量负债的消费不要去碰了。多储蓄一些技能和资本。如果你去看历史,你或许会思考现在这几十年的涨潮现象是不是正常的。
我的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每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它会吞噬掉大地上的一切。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站在高地,没有在平时储存足够的粮食,那么你大概是活不下去的。
(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