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怀天下敏思笃行:时事政策教育
- 张新光 李包庚
- 5297字
- 2024-09-26 14:18:08
第三节 技术领航,绿色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时事聚焦
2023年10月12日,新能源科技公司宁德时代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人民政府签署捐赠协议,在墨脱捐建首座超级充电站,为林芝市绿色出行填补上一块绿色拼图,也为西藏地区的新能源发展种下一颗新的种子。

图2-11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远景

图2-12 路通墨脱 十年巨变
墨脱,藏语里意为“花朵”。墨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导致墨脱交通出行和能源供给不易。这朵高原中的花朵“养在深闺,人难至”。
墨脱县曾经是全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唯一未通公路的县,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石锅和筷子是仅有的运出大山的商品,当地人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从前要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山口处不分冬夏都是白雪皑皑,沿途是猝不及防的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等诸多艰险。种种自然条件使墨脱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被称为“高原孤岛”。“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是这里以前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20世纪90年代,全程141千米的扎墨公路(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县墨脱镇)建成,这条耗费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公路上长满了灌木和杂草,许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设的桥梁仅剩下一些锈蚀的钢架。
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让墨脱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墨脱终于结束了交通阻塞、难进难出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如今,这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也将迎来电动时代。宁德时代作为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研发的科技公司,响应国家援藏战略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竭力为西部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仅在能源规划布局上积极参与,同时也为新能源车辆在西藏地区的补能和出行提供更为便利的超充技术和服务。依托先进的科技和社会担当,宁德时代将超级充电站和神行超充电池登上世界屋脊。根据规划,此次为墨脱捐建的超级充电站,不仅能够同时为数十辆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能服务,还可结合神行超充电池强大的性能实现“充电十分钟,神行八百里”的超快补能速度。

图2-13 超级充电站登上世界屋脊
由于板块碰撞诞生的青藏高原有着优美的环境和秀美的风光,但多山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变化给新能源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过在多方努力下,通过多功能、高防护的超级充电系统和技术投入使用,墨脱将会建成西藏地区综合性能最好的高原超级充电站,为当地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绿色的超级充电服务,也为当地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宁德时代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关注企业及供应链中的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在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融入业务运营的方方面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时事点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率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宁德时代以革命性电池技术创新,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持续关注企业及供应链中的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在2023年1月至10月期间,宁德时代以203.8 GWh的电池安装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比增长了51.1%。这一增长速度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5.2%有所提高。就目前而言,宁德时代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30.0%的电池供应商,并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扩大。宁德时代在过去一年中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巩固了其作为世界第一电池供应商的地位。
宁德时代积极响应国家援藏战略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竭力为西部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展现出中国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国民营企业势不可挡的实力与发展潜力,不断开拓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勇担强国重任,不忘初心使命,坚持自立自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领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 进行时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事解读
一、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正在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殷殷嘱托:“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随后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塑造绿色转型的发展新动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一以贯之。

图2-14 绿色发展态势向好
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字面意思上,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2-15 科技赋能,打造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空天海洋产业等。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对未来产业不仅要精准 “选种”、精心“播种”,更要悉心“育种”、用心“培苗”,让其更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3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其中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从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顶层设计让企业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寻求突破。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才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抢收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
珍惜韶华 奋发有为
新疆沙漠里养出了澳洲淡水龙虾
在沙漠里养龙虾?这件事听上去有点像天方夜谭,但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农民吴志友的身上,却真实地发生了。吴志友说:“今年的龙虾收获季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每天两次下笼,日均捕捞70千克,收成非常不错……”
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沙漠占全县面积的90%,被称为“我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城”。在沙漠里养澳洲淡水龙虾的策划者是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落实者是日照某学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团队。该团队利用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30亩(2万平方米)湿地开展养殖试验,指导建设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对当地致富带头人进行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能培训,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一场跨越4800千米的养殖实验
“实话实说,刚开始心里确实没底儿。”所谓“东虾西移”,就是指将成熟的澳洲淡水龙虾饲养技术移植到4800千米之外的新疆喀什地区。尽管已经研究澳洲淡水龙虾超过十年,但这么大的地理跨度和完全陌生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作为“东虾西移”项目技术指导的付宁副教授心里也忐忑。

图2-16 沙漠里养出澳洲淡水龙虾
臧运东是麦盖提县首批驻乡镇援疆干部、该县吐曼塔勒乡副乡长,也是“东虾西移”的幕后推动者之一。从日照来到麦盖提县后,他发现该县虽然嵌入沙漠,但拥有大面积荒滩,水质优良,可惜却被长期闲置。
要将这些荒滩利用起来!在这一点上臧运东与付宁一拍即合。在付宁的要求下,吐曼塔勒乡划出一片荒滩,下挖虾塘,虾塘长宽和形状都按照日照的标准来。不过,日照是温带季风气候,而位于新疆西南部的麦盖提县则是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并且两地的地质迥异。当3个虾塘挖好后注满水,仅隔了一夜,一群人就傻了眼——水深仅有10厘米,距离养虾要求的深度还有很大差距。经过检测,付宁等人发现,原来虾塘所在地属于盐碱地质,渗水是常态。这时候,付宁的专业知识发挥了作用,他指导工人在虾塘底部铺上了防渗效果良好的土工膜,这样,渗水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新技术与老传统需协同发力
来自日照的杨建豪、张中民、刘华在“东虾西移”项目启动后长住喀什,在付宁的带领下,他们共同推进龙虾等水产品的养殖、试验,并开展养殖户培训等,解决养殖户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最难的一次是虾塘的水突然“变坏了”,水体突然变黑,看着让人揪心。他们顺着水源追溯,最终发现是因为当地农户将化肥抛洒至水渠灌溉,之后流入下游虾塘所致。与上游农户协调错峰用水、向水体施用动物保护剂和水质改良剂后,虾塘的水质最终恢复如常。
在南疆的虾塘里,光着膀子认真地下地笼、查看龙虾长势,这样的场景对杨建豪三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吃这点苦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能把新品种引入南疆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他们时刻谨记老师“勤观察、避免失误”的叮嘱,在解决昼夜温差大、水塘温度过低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中“打怪升级”。“水产养殖的工作对象是活体生物,虽然随着科技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等也被应用到模拟投料等环节,但这都不能代替认真的人工操作与细致的肉眼观察。”
在沙漠边缘开展龙虾养殖,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很难成功。付宁团队克服浮游物入侵、土壤返碱等难题,仅用一年便实现了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本土化,打破了南疆虾类养殖依赖外界供给的限制。2021年10月,试养半年的首批龙虾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至此,南疆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步入规模化发展。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新疆沙漠里养出了澳洲龙虾——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东虾西移”》,2023-12-06,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