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历434年冬月十八。
...
今年的冬格外的冷,哪怕是京城,也不出意外的飘起了鹅毛大雪。
玄武门外,一骑快马在雪中如同一滴墨,在极速飞驰。
不一会儿,便已抵达城门外。
城门守将高呼:“城外何人?”
来者背上背着一个竹筒,向着城门上的守将高呼:“八百里急报,速开城门!”
守将不敢耽搁,急忙指挥手下,打开了城门。来人随之飞奔而入,向内城而去。
...
皇城御书房,身材消瘦的文帝正披着一件大袄,站在御书房的门口,盯着满天飘落的雪花,怔怔地出神。
“臣,兵部尚书王九同有紧急军报,求见陛下。”
一声略带焦急的声音,将文帝拉回了现实。
文帝略带威严的声音说道:“宣。”
随后,只见一个身材略显富态的中年人快步走进屋内,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
“爱卿起来吧,有何紧急军报啊?”
只见王九同颤巍巍站起身子说道:“谢陛下,刚刚北境云中府八百里加急,今年游牧民族屡屡犯边,之前小规模袭扰,每次他们都没到达村庄,那些蛮子就已经抢掠完逃走了,而就于十日前的冬月初八,那群蛮子,竟集结八千人马,大规模入侵云中府,现如今云中府,已经有一半的村庄被屠戮殆尽,物资全部被抢。据统计死亡与失踪人数达十万之众。”
砰~
“混账”
“一群北方蛮夷,竟敢袭扰我天朝上国的领土,当朕是病猫了吗?”
“爱卿,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陛下,我觉得这件事,还需从长计议,今年天寒地冻,后勤补给如果跟不上的话,我们很容易被敌人牵制,耗时费力还无法达到有效的成果,我的建议是和谈,不宜进兵。”
“哦?那依你之见,我天朝子民就该无辜惨死?”
“陛下,此事微臣愚见如此,具体应当如何,还需陛下定夺。”
“好,那此事,明日早朝,爱卿递个奏折再议。”
“微臣告退。”
文帝摆了摆手,兵部尚书王九同便退出门外,渐渐消失在大雪中。
而文帝,再一次看着门外的雪,陷入了沉思。
...
次日清早
“王大人,听说异族人在云中烧杀抢掠,已经有二十万人死亡和失踪了,此事是真是假?”一名官员偷偷询问着兵部尚书王九同。
“确有此事,今日早朝便是要商讨此事。”王九同边走边回道。
人群一片哗然。
“北方蛮子,安敢如此无理,无故袭扰我北方边境,真是岂有此理。”
转眼间,众官员便进入到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内。
文帝一身九爪龙袍,龙行虎步的走到龙椅前,端坐在那。
众官员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帝则是威严的回道“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今日早朝可有要事启奏?”
“陛下,微臣兵部尚书王九同,有要事启奏,北方蛮子,于冬月初八,集结八千兵马,袭击我云中府,已致使我云中十万百姓死亡或失踪。”
“众爱卿怎么看这件事?”
一个魁梧的壮汉,满脸横肉,正是那征西将军沈昭武,上前一步道:“启奏陛下,末将以为,北方蛮子这种行为是对我大晋的一种挑衅,是我大晋太过于仁慈,让他们忘了我大晋的威严,从而才敢举兵犯边,扰我大晋的繁荣盛世,末将请命,率兵出征,扬我大晋国威。”
户部尚书陶文举向前一步道:“陛下,今年天寒地冻,百姓收成并不殷实,若大兴兵戈,恐百姓会怨声载道,不利于稳定啊,望陛下三思啊!”
兵部尚书王九同也上前道:“陛下,今年气候如此恶劣,如对北方蛮子动手,恐后勤补给会出现问题,实在不宜长途行军啊。望陛下三思啊!”
众文臣皆高呼“望陛下三思!”
文帝脸上没有喜怒,却是将目光投向了武将行列最前排的一位眼神坚定,一双明眸似有星辰流转其中的俊逸少年。
少年便是当朝太尉,年仅26岁,便已凭借一身军功,身居太尉之职,更是大晋朝屈指可数的二等侯爵忠武侯余战。
“余爱卿意下如何?”
听到皇上点自己的名字,余战赶忙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依臣之见,此战不可不打!”
顿时,群臣一片哗然,犹如平静的湖面里投入了一颗巨石。
“这不胡闹吗,这仗怎么打?”
“劳民伤财,恐各地流民四起啊!”
......
“肃静!”文帝威严的声音响起。
众官员皆噤声,一脸不愿的看着那忠武侯余战。
其实从一开始,余战也如众官员一样,认为此战打不起来,陛下会选择和谈,但当众人都劝陛下三思时,陛下却依旧问他,便已是在暗示他出来请战了。
“余爱卿以为,此战为何不打不可?”
“启禀陛下,此战正如沈将军所言,是对我大晋的挑衅,而我们若是不战,选择和谈,那我们便在草原人眼里已是软弱可欺的羔羊,可以随意宰割。故而此战不仅要打,还要把草原人打疼,打怕,让其不敢南下而牧马。”
“其他爱卿怎么想?”
户部尚书上前道:“陛下,如忠武侯所言,此战非打不可,可是大军远征之粮草,后勤补给这些问题,却是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微臣不知这个问题忠武侯如何解决?”
兵部尚书也上前道:“陛下,大军远征,若是后勤出现问题,恐大军会引发哗变啊。”
文帝看向余战,问道:“爱卿可有良策?”
余战恭谨答道:“给微臣十万兵马,二十天的粮草,臣有信心也有能力,可以将草原人打出大晋,甚至攻入草原。”
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让人不知其心中想的是什么。
众文官闻言,也是面露惊愕,随之便都是一脸焦急。
工部尚书孔钧上前道:“忠武侯有此信心,实在可喜可贺,但是十万大军远征,不是一件小事,还望陛下三思。”
众文官皆是高呼“陛下三思。”
原因无他,二十六岁便封侯的忠武侯,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害怕他成为大晋开国以来的第一个因为军功而封王的异姓王。
这是文官集团所不愿看到的。
“余爱卿真有把握十万大军便可平定异族?”
“回陛下,臣有信心也有把握,将异族赶出大晋,扬我国威。”
“好,既然爱卿如此有信心,那就于五日后,冬月廿四,祭天,大军出征。”
“众爱卿可还有异议吗?”
一众文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事已至此,愣是无一人敢出去反驳。
“既然众爱卿都无异议,那便退朝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