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妖僧道衍

应天府,天界寺。

作为应天府内最大的寺庙,天界寺香火鼎盛,信徒众多。

天界寺后山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宋濂以及高启正急急往上奔,丝毫没有流连这山间美景的心情。

“景濂兄,你慢一点,你慢一点,小心摔跤啊。”

望着急急而奔的宋濂,高启连忙呼喊。

宋濂和高启,一个是当代大儒,一个是江南第一才子,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

说起二人的相识,这还与朱元璋有着莫大的关系。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而高启也正是那个时候奉诏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而天界寺就是他们撰修《元史》的地方,二人也正是在此地相识的。

二人结交为友,但二人未来的下场也很惨,一个病死在流放途中,一个直接被朱元璋给腰斩了。

“季迪啊,陛下命我寻找解决之法,可老夫只是一介儒生,只懂得治书注经、教书育人。哪里懂得什么治政之弊,陛下这不是为难老夫吗?”

“老夫没有办法,只得寻求道衍兄的帮助。道衍学究天人,定能帮助老夫想出解决之法。”

“理是这个理,但景濂兄你也不必如此着急啊,道衍一直在这里,人又没走。”高启说道。

当初宋濂与高启来天界寺编纂《元史》,一天晚上宋濂与高启兴致大起,夜游天界寺。

然后正好在后山遇到了在天界寺修行的道衍和尚。

三人相谈甚欢,俨然已经成了好友。

对于道衍,宋濂和高启都十分敬佩他的学识。

所以此次宋濂一出事,他就立马想到了道衍,认为道衍必定能够给他想到良策。

而此时,后山的一座独庵前,一名身着黑色纳衣,体型瘦弱如病虎,约莫三十来岁的僧人正背负双手,看着山下的风景。

此僧人不是别人,正是被相士袁垬称为妖僧的道衍姚天僖,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给朱棣王上加白的妖僧姚广孝。

“道衍老弟救我啊,道衍老弟救我啊。”

就在这时一阵声音突然从不远处的羊肠小道传来,道衍闻声看去,只见宋濂与高启一前一后正朝他这里奔来。

道衍连忙将二人迎到自己的独庵处,安排两人坐下,端来两杯苦茶。

两人也不管这苦茶苦不苦,直接一口饮下。

待二人喘了几口气之后,道衍方开口问道:“景濂兄方才为何疾声呼救?”

宋濂毕竟年纪大了,此番登山累的气喘吁吁,根本来不及说话。

一旁的高启只好替他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讲了一遍。

听完高启的话后,道衍顿时就沉默了。

而这时宋濂也缓过劲来了,他连忙开口道:“道衍老弟,陛下命我明日便要交出解决办法,可老兄我自知不是治政之才,这件事只能求老弟帮忙了。”

道衍依旧不说话,他静静地看着远山,也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而见道衍一直不说话,宋濂也不由有些着急,但他又清楚道衍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思考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扰他。

于是乎三人都沉静了下来。

而此时道衍的内心却在不停的波动。

虽然他从未与朱元璋打过交道,但是对于朱元璋此人他还是十分清楚的。

朱元璋有度量,但也极度讨厌忤逆他的人。

这大明宗室制度有很多人都能看出其中弊病,但却没有几个人敢于在朱元璋面前指出这种弊病。

而现在朱元璋身后显然是有这样一个人的。

这样一个人究竟是谁?

是谁竟然敢当着朱元璋的面指出他的不是?

“道衍老弟,你倒是说句话啊?”

眼见道衍迟迟不说话,宋濂不由有些急了。

道衍咳嗽了一声,然后笑道:“景濂兄,这一时半会儿,你又让贫僧去哪里想办法?就算是想办法,你也得给贫僧一些时间啊。”

听道衍这么一说,宋濂顿时如丧考妣。

“连道衍老弟都想不出什么办法,那老夫又从何处去想办法,看来老夫命里终有这一劫啊。”宋濂哭丧着脸道。

“景濂兄何必妄自菲薄,就算你拿不出解决之法,陛下也不会为难于你的。”

见宋濂如此难过,高启连忙说道。

“季迪,你入朝的时间还太短,对于陛下你还不熟悉。若是被陛下给惦记上了,就算现在没事,日后定然也会被清算的。”

高启顿时不说话了。

三人相对无言,过了一会儿,还是道衍和尚开口了:“其实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宋濂、高启闻言顿时眼睛一亮。

“道衍老弟快快说来。”

道衍站起身来,背负双手,一边走一边说道:“从你们方才所说不难判断,陛下此政效仿于汉唐,而又有别于汉唐。”

然后他走到高启的身边,问道:“季迪兄,你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我且问你汉朝可有这宗室供养的问题?”

高启摇了摇头道:“汉朝宗亲供养都由藩王自主负责,不存在宗室供养问题。”

“那大唐呢?”

“大唐宗亲可在朝廷任职,自身赚取俸禄,也不存在供养问题。”

道衍哈哈一笑道:“若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宗亲问题由各大藩王自己负责,同时宗亲可在朝廷任职,岂不是解决了这一问题了?”

宋濂略一思忖,然后立马站起来,一把拉住了道衍的双手:“道衍老弟,你可是救了我的命啊。”

道衍呵呵笑道:“景濂兄,你别高兴的太早,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道衍老弟继续说。”

“此法虽然可行,但万万不可由你上呈给陛下。”

“为何?”

“若是由你上呈,那你就死定了。”道衍心中想着,但是他没有这么说,他只是说道:“景濂兄,你就听贫僧一句,贫僧断不会害你。”

“如若我不能上呈给陛下,那我该交给谁上呈?”宋濂问道。

“你不是太子的老师吗?你交给太子就成。”道衍笑道。

宋濂想了一会儿,然后点头答应,随即他与高启就立马下山去了。

看着离开的二人,道衍突然笑了起来。

如若此法真的可行,那岂不是意味着他道衍的机会就来了?

裂土封王,藩王割据。

这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开国之功啊!

虽然道衍是一个僧人,但一生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就像他的偶像元初僧人刘秉忠一样,成开国建业之功。

作者努力码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