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风景的心情:我与西湖“申遗”不期而遇
- 王水法
- 2505字
- 2023-05-16 18:33:06
先有西湖,后有杭州;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
一 我的西湖情结
有一本叫《西湖民间故事》的书,封面上就是一对男女骑着一只凤凰俯瞰着人间西湖,想必你也看过。书的开篇第一章就是关于“西湖明珠”的美丽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河的东边石窑里住着一条玉龙,天河西边树林中住着一只金凤。它们有一次在银河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于是就合力将璞玉琢磨了许多年,终于将璞玉琢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这个消息传到了天宫,贪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得到这件宝贝,就派天兵把明珠偷走。玉龙和金凤四处找寻,终于得知其下落,就赶去天宫向王母索取。王母不肯归还,死护住明珠不放,玉龙和金凤则上前去抢。在你争我夺、你拉我扯之中,明珠由天宫阶沿滚落到人间。为不让明珠跌碎,玉龙和金凤也紧随着明珠往下飞。这颗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了晶莹碧绿的西湖。玉龙和金凤舍不得离开自己辛勤琢磨成的明珠,就变成两座山来守护它。这两座山,一座是雄伟的玉龙山(今名玉皇山),一座是青翠的金凤山(今名凤凰山)。
从此,它们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杭州人民至今还在传诵着“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歌谣。
传说自然只是传说,却寄托着杭州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对西湖的深厚感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般的杭州,有一个仙境般的西湖。在我小的时候,老人们就这么告诉我。杭州的出名,确实也大半是因为西湖。苏东坡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言之凿凿地说明了西湖对杭州的重要性。
说来惭愧,我第一眼看到的西湖竟然是在香烟盒上。
那时候,杭州卷烟厂出过一款“西湖”牌过滤嘴香烟,蓝色的烟标就是三潭印月的图案;还有一款“杭州”牌香烟,红色的烟壳,印的是六和塔和断桥。这就是我最早认识的西湖。
我出生在淳安千岛湖。虽说淳安是杭州的一个县,但那时候交通颇不方便,淳安的孩子鲜有到过杭州西湖的。我们就从大人的香烟壳里收集起对西湖的印象。我记得,我把那两张烟标熨得平平整整的,夹在我的课本里。它们就成了我童年的宝贝。
后来,又从公社的画报里看到了西湖的照片。这一回,看的可是西湖的全景了!那时候的西湖当然没有现在的漂亮,图片质量、摄影技巧也跟今天没法比,但一树桃花一树柳的湖堤景象,足以让我神醉心往了:西湖可真美啊!要是能到西湖去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啊!这就是我当时对西湖的第一印象。
今天的孩子看到这里可能都要发笑,然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条件限制,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那份憧憬、向往的心情是美好的,以至于我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能感到一丝丝的甜蜜。
第一次真正见到西湖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从淳安县浪川中学毕业,到姜家供销社当了一名评茶员。每年有一个月时间,供销社送我到浙江农业大学、杭州茶厂学习,那段时间,我才终于跟我心仪多年的西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斜挎着背包,仍旧是一副学生的打扮,我沿着西湖徒步走着,走累了就在湖边的石长椅上坐一会。我的眼睛贪婪地捕捉着眼前的美景,要是我的双眼就是一台相机该多好啊!那个时候的相机可不是一般人敢奢求的东西。不过,即便没有相机,我的脑海里还是装下了太多美丽的画面。晚上回到宿舍,躺在木板床上翻来覆去,挥之不去的都是那一泓温柔的湖水。我的整个人沉浸在西湖的惠风里。
做一个杭州人可真幸福,每天都可以看到西湖。当时我就生出一个不着边际的梦想,要是哪一天能来杭州工作就好了!
20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风靡全国,一曲主题歌《千年等一回》更是唤起了全国人民对西湖的无限痴恋。听着这首歌,你会忍不住想象:是个怎样的书生在经历了许多风月场上的柔肠寸断后,睹物伤情,才有了这么一个千古温柔的西湖梦。
那个时候,我已经调到杭州市委办公厅工作。老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就在人民路,距离西湖也就几百米之遥,每天我都呼吸着从西湖上飘拂而来的清新空气。老天待我真是不薄,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梦境,现在却近在咫尺。
“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高兴的时候,我也会轻轻哼唱着这首歌。
在那个时代,这首歌的普及程度可以说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大江南北,几乎人人都会哼唱。这其实是给杭州做了最好的城市广告,而这首《千年等一回》在许多人心目中也就成了杭州的市歌。现在有不少城市为了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计地编造各式各样的传奇,据说连“孙悟空的家乡”都有人在抢注了,但迄今为止,任你是什么传奇,都还没有超过西湖边的《白蛇传》的。那个爱情至上的人蛇相恋故事,实在是极其巧妙地把杭州的风情传达了出来,当然,也把西湖的情韵给烘托了出来。
我一直相信,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目光可以到达;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梦想可以到达;只要有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从一个从未见过西湖的孩子梦想见到西湖,到亲眼见到西湖、亲手掬起西湖的一捧水;从一个淳安青年梦想着来到杭州可以相伴西湖,到推窗见景、坐拥西湖,我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更没有想到的是,有朝一日,我居然当上了“管”西湖的“湖长”!2007年6月,我从杭州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任上调任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书记、主任,与西湖朝夕相伴就成了我的职业和职责!
那些年的景区工作,让我接触到很多专家、学者,接触到很多园林文物系统的同事,接触到未曾触碰过的西湖的角角落落,我对西湖自然也有了一份全新的印象。尤其是西湖“申遗”的过程,对于我这个“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来说,既是一次亲力亲为保护西湖、服务西湖的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以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浙江籍的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陆琼、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为代表的上级领导、国内权威,以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为代表的党政官员,以“申遗”专家组的陈文锦、王其煌、洪尚之为代表的本地学者,以“申遗”文本的编制者陈同滨为代表的智库专家,包括我们景区管委会的广大员工甚至一线的施工人员……在这里,我真的是无法一一列举,有太多的人为西湖“申遗”奉献了心血和汗水,奉献了智慧和才干。我有幸能跟他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从他们的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对西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