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才的圈内

朵拉

林风眠说:“我其实没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比较勤奋而已。”

这句话对许多喜欢绘画的人充满鼓励。听起来努力才是成名的关键,天生的才赋并非想象中重要。

1971年巴黎卢浮宫举办一个史无前例的画展,为一个仍然在世的艺术家主办个展。受到法国政府这种空前待遇的画家是毕加索,为献给毕加索90岁的生日礼物。在卢浮宫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毕加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在卢浮宫个展后说过一句话:

“我不怕死,死亡是一种美,我所怕的是久病而不能工作,那是浪费时间。”天才告诉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认真工作,要不然,上天赐予的才赋等于白费。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死后,后人点算,他留下的作品有:1885幅油画,1228件雕塑,2880件陶器作品,18095件铜版画,6112件石版画,3181件麻胶版画,7089件素描,不包括画在本子上的另外4659幅素描和速写,11张挂毯和8张地毯。

从毕加索遗留给世界的大批文化遗产,可以清楚地看见画家平日的时间到底用在哪里。

提到梵谷,每个人不约而同点头,承认他是个天才。这位公认的天才,进入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上油画课,亲自执教的院长看见梵谷把厚厚的颜料像倾倒般流泄一地,吃惊地问:“你是谁?”梵谷自信地回答:“荷兰人文生。”(梵谷原名文生·梵谷)得到的结果是被院长马上贬到素描班从头开始。幸好梵谷完全不理睬人们怎么看他,所有异样的眼光或种种恶意的批评完全不能影响他对艺术的如痴如醉。不过,由于教授和他之间的难以沟通,他的学院生涯只维持3个月。今天人们眼中的天才,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却因坎坷的生活和间歇性的疯病无人了解。为了不停画画,颜料和画布使他成为一个负债的人,虽然如此,他宁愿把钱花在画画上而不在乎是否吃得饱。“要不是我长期饿肚子,我的身体会很健壮的,但我继续不断在饿肚子与少画画之间进行选择,我尽可能地选择前者,而不愿少画一些画。”在这之前,梵谷曾遇到一个欣赏他的绘画才华的牧师芒德诗·达·柯斯达,也是他的语文老师的芒德诗牧师,给予梵谷的鼓励对梵谷是一份永恒的安慰,也是一个启发。“你只能以你的勇气和力量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也许结果不一定正确,重要的是去做,按照自己的理智所指引的最好方向去做,让上帝来判断它的最终价值。信心是你对未来唯一的指针,你应该有充分的信心。”画家一生中,依靠自己的信心,对绘画艺术创作抱有狂热爱恋。把艺术视为生命的梵谷,在他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涯当中,从来没人买过他的画,没有谁觉得他的作品值得收藏,除了他的弟弟提奥。最后他终于成名,并且成为绘画历史上,一个一生中只卖出一幅画的画家。

为罗丹写传记的人这样书写:“罗丹是著名的法国雕刻家,也是近代欧洲的雕塑巨匠,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

如果说雕塑大师罗丹是天才,没人可以否认。这位天才学生在14岁进入初级美术学校时,已显露他惊人的才华。然而,不同凡响的才华并没有在他考美术专科学院时,给予他任何帮助。由于一再落选,他在三年内一共考了三次。每一次考试,他拿出来的作品,让同学们都以妒忌的眼光看着他,讽刺的事实却是,公布考试结果时,罗丹一次次名落孙山。最后根本没有机会进入美术专科学院。因为那些老师的评语是:“这名考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天才同样屡屡遭受挫折和失败。罗丹有一个雕塑作品叫《幻想——依迦之女》。依迦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用蜡和羽毛制作翅膀飞到空中,因为飞得太靠近太阳,蜡制的翅膀被酷热的阳光融化,依迦掉下来死了。这座雕塑中的依迦意象是女体形象。1896年罗丹完成这个雕塑后,充满幻想地说:“依迦在飞翔的时候,突然落下来死了,但她的翅翼还在空中鼓动,她是不死的,因此我猜她会振翅再飞。再飞再跌,命运永远播弄着她。”《依迦之女》象征的是人类的美丽幻想,明知为难,明知不可能,明知到了前面会遇上艰辛阻碍,但依迦却仍然充满希望,屡败,屡战,充满勇气一再出发。

罗丹是在暗喻自己吗?他所描述的、雕塑的,其实是所有对人生存有美妙幻想、美好希望的人们。

如果不是对自己存有希望,对未来存在幻想,雷诺阿不会坚持作画。许下当画家的志愿以后,画家经济没有来源,生活成为问题。曾经和莫内一起住的雷诺阿,两个爱上艺术的年轻人,满怀理想而作品却都卖不出去。可是日常生活照样要过,支付房租,请模特儿的工资等等费用都有待解决,必须把三餐的水平降到最低。富裕的时代,人人回头去寻找所谓的清贫生活,你不需要同那个年代的画家灌输这种概念,他们平日过的正是除了艺术之外,一无所有的清苦生活。莫内有一封写给朋友的信,说明他们的穷困日子:“雷诺阿正从他的家里拿来面包给我们,以免挨饿。一个星期没有面包、没有炉火、没有灯光……这是可怕的。”后来,雷诺阿回忆这一段和莫内共处的岁月时,他的说辞却难以置信,令人惊讶:“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53岁的雷诺阿开了一个回顾展,深获好评,这次的成功令画家本人激动不已。然而,在他年轻时候,有一天和莫内一起画图画,马奈正好走进来,站在一边看了一会儿,过后,马奈私下和莫内说:“如果这是你的朋友的话,你劝告他放弃吧,他没有什么绘画天分。”

天分到底重不重要,到今天仍是一个充满争论性的议题。不过,兴趣却是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倒是毋庸置疑。

50岁以后的雷诺阿,得了风湿病,双脚无法站立。有一次,在医生的帮助下,他艰难地在室内走了一圈后,画家泄气地说:“如果走路需要花掉我所有的力气,我再也没有毅力画画了。”在这两项活动中,他的最后选择是放弃恢复走路的机会,因为他更愿意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图画。这是闻之鼻酸但令人钦佩的抉择。

雷诺阿曾经公布他的成功秘诀:“问题出在,当一个艺术家一旦知道他具有天才以后,他就会完蛋。唯一拯救的方法是像工人一样地劳动。”他以个人作为最好范本,1919年12月3日,雷诺阿去世的那天,之前还在作画,画一束刚刚采回来的花,并且在画好以后说:“我感到今天又学到了一些东西。”

当年批评雷诺阿没有艺术才华的马奈,在他死后,崇拜他的人说:“何等杰出的画家,他拥有一切。”但是马奈的天才,却也不是与生俱来。他的父亲是司法部高级官员,母亲是驻瑞典大使的女儿,出生家庭环境良好。依照父亲的本来愿望,要他攻读法律系。他则一心想当艺术家,投考海军学校两次失败以后,父亲终于同意让他学画。18岁的马奈向当时著名的画家汤玛士·高提尔学画,不过他一点都不欣赏自己老师的古典画风,同样的,倾向古典主义的老师汤玛士·高提尔也无法忍受这位反对他的绘画风格的学生。27岁的马奈参加沙龙展落选,4年后绘出至今仍然赢得赞赏的《草地上的午餐》。别看今日群众对挂在巴黎卢浮宫的《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推崇之极,现在在这幅作品面前永远围满舍不得走开的观众,包括我。但这画作在当年推出的时候,不是完全获得好评,而是毁誉参半。事实上马奈长期受到官方的轻蔑和忽视,到了40岁,才有画商对他的画表示青睐,一次购买他24幅作品。

马奈一直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够靠教导,也不必多加解释。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证明他坚持并相信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过人的才华。“艺术是一个圆圈,你不是在圈内,便是在圈外,但看你诞生在哪一边。”

无论在哪一边,单是依赖天赋便想要成为艺术家,那是不可能的事。从事艺术创作固然需要天才,才华确实能使艺术创作升华,才气可洗去作品的匠气。然而,从不同的画家身上,我们看见的却是他们的投入和认真,宁要艺术不要命的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圆满自己对艺术的信念。

假如艺术真是一个圆圈,那么非常不幸的是,大多人都站在圈外,并且不是非常渴盼走进圈内。在圈外的人从来不以为圈内具有什么强烈吸引力,就算一生一世没有走进圈内,也不认为自己有任何损失。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损失,也就等于没有任何损失。

对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毫无阅读的价值。

原载《散文百家》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