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驿城新语
  • 刘杰超
  • 2403字
  • 2022-03-15 10:33:24

语文教学的实践说明,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古人云:“好学近乎知。”(《中庸》)“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经学理窟·义理》)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兴趣对成就学业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来说,兴趣确是一个先决条件。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或兴趣不高的人,会自觉地学好这门课,因为对这样的人来说,语文是多余的,是沉重的负担,自然不肯用心攻读。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教学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这样才可以使儿童不断长进。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阳明的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时刻注意启迪、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大概有四:其一,老师讲课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其二,语文教学存在学用脱节,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其三,语文教学的讲授方法死板老套;其四,缺乏课外读物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应当从这几个方面下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培植学生的兴趣,使之取得较好的成绩。下面分别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讲课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无的放失,不看对象,对学生“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教学上的针对性,就没有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篇课文,学生懂了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学生懂了的,老师就无须多讲,讲多了,学生就会感到讲得啰嗦,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不懂的,老师就要讲清楚,老师不讲或讲不清楚,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与扫兴。因此,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把话讲到点子上,做到有的放矢,要言不烦,学生全然不知就要讲清楚,学生知之不清就给予恰当的点拨,知之甚明就略而不讲。如此这般,学生就会感到老师讲得切中自己的实际,解决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学有所得,不学就会有所失,从而兴致勃勃地听好每一节课,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其次,要大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古代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都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清初农民出身的教育家颜元针对读死书的弊病,强调要“习行”“习动”,他尖锐地指出:“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颜元《习斋言行录》)这句话把科举制度下教育的弊端说得入木三分。当然,说了“学而时习之”的孔夫子也未必真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否则他的学说就不会得不到各诸侯国国君的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暂且不论,我们强调的是,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用脱节、不联系实际的现象相当严重。正因为这样,一部分学生便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思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用脱节、不联系实际的现象急待改变,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观察、分析和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社会的繁荣发展服务,使学生学而不空、学有所用,从而倾心去探求知识的矿藏。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贴标签或简单地对号入座,因为这种机械的联系只会引起学生反感。

再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给学生呆板的感觉。当前,教学中千篇一律的串讲,无休止的题海战术,是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两大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法,讲出不同的味道;要提倡举一反三和创造性思维,反对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两个重要方面。

近几年,语文界反对千篇一律地使用串讲法的呼声很高,但是这并不是要废除串讲法。有些难度大的课文如一些古诗文、鲁迅杂文等,为初学的学生串讲一下十分必要,否则,学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味道。然而,俗话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没有味道,对于浅白易懂的课文,用串讲的方法嚼烂给学生,显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还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该串的串,不该串的就别串。

现在许多教师都很赞成提倡精讲多练,但“多练”不等于搞题海战术。有的教师一心围着高考转,热衷于题海战术,没完没了的字、词、句练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学生苦不堪言,自无兴趣可言。可见,废除题海战术实在非常必要。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不少老师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采用比较法进行“一次多篇”教学实验,启迪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有的采用对话法,巩固旧知识,传递新知识,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新的知识领域;有的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文学因素,采用穿插故事和表情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有的精心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适当点拨,给学生留出回味和巩固知识的时间……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些尝试,兴致很高。

最后,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除了在课堂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课外的功夫。图书、杂志、报纸都是学生阅读的对象,其中有许多与实际生活血肉相联的新鲜诱人、生动活泼的知识。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既能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又可以吸引、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老师要经常帮助学生挑选读物,并对读物做具体的指导。挑选课外读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当前,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很紧,显然不宜读过多的长篇小说。而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及论文等,比较适合学生的欣赏水平,读起来,花的功夫少,收效快,所以应向学生多推荐一些这样的作品。毫无疑问,抓好课外阅读,能够鼓舞学生兴趣,能够促进语文教学。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惜下功夫。

(原载于《教学研究》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