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980年驻马店地区高考评述

  • 驿城新语
  • 刘杰超
  • 3069字
  • 2022-03-15 10:33:24

今年高考试题,普遍反映不偏、不难、不怪,但考生考得并不令人满意,一是尖子生没有考出水平,成绩比不上中等学生;二是不少试题内容在复习中虽被点过,但考生考得却不好;三是考取高分数的少。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前些时候,我们到一些学校听取了部分教师的意见,他们说得很有道理。现将我们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以便改进教学。

一、重视课本,抓好基础

许多人认为,今年高考吃亏就“吃”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抓得不死、重视不够上,有些学校甚至在总复习中丢开课本,过多地去讲高考复习资料,做模拟试题。因此,他们提出今后要重视课本,要在“双基”教学上狠下功夫。无疑,这个意见是非常正确的。

课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好了课本,就可以较好地服务于现实,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进军。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代合乎社会主义“四化”要求的新人,就应当扎扎实实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几年来,我们虽然在不同场合也曾强调加强“双基”教学,但做起来总是不那么放心、不那么踏实,担心扣课本押不着高考题。因此,在总复习中就出现了对课本扣得不紧,对基本知识扣得不死,甚至撇开课本按照一些高考复习资料组织教学和复习,大量搜集偏难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去做的现象。由于这样适得其反,高考中又吃了亏。相反,有些非尖子生不敢把精力过多地花在偏难题上,比较注意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倒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和高考水平,师生必须在课本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上狠下功夫,而对从外地引进的复习资料则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二、着重平时,不搞突击

众所周知,1965年前,高考复习时间仅五周,但考生成绩不见得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平时基础打得好。现在,不少学校年年提早结束课程,把高二全年的教学任务压缩在一个学期完成,为此不得不加班加点开快车,星期天、节假日都给占用了。这样,累坏了老师,拖疲了学生,学生学了消化不了,对许多基本知识的掌握似是而非,出现了“夹生饭”现象,尽管在总复习中又“烫”了一遍,其效果并不明显。实践证明,坚实的基础非一日之功,靠突击是不行的。任何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搞突击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现在,全国已有了统一的教材,教学秩序已转入正常,这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有序可遵。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势在必行。从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看,我们还是要着重平时教学,把打基础放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平时把基础打好了,学生应变能力就提高了,在短时间的总复习中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有的学校提出,在教学上应该建立“岗位交班制”,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各学科都必须努力完成教学大纲对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留尾巴,完不成教学任务或学生及格率低于规定标准的,应予以补课,否则就不能交班。这就要求首先要从一年级抓起。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于新入学的高中生,要进行查漏补缺,夯实学习新课的基础。如此看来,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并不比二年级的轻松。因此,学校在配备两个年级的师资力量时,必须统筹兼顾,不可重此轻彼。

三、培养能力,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重要的,而能力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这里所谓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等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基于这种认识,在日常教学与高考复习中,就应当多安排点自学时间,扩大学生自学的自主权。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有了较多的自学时间,他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学习。他缺乏几何知识,就可以多用点时间学好几何;他修改病句能力差,就可以在语法逻辑上多下功夫;他对某一个问题不清楚,就可以下力气解决这一个问题。

一般地说,现在自学的时间安排得太少。在平时,学生往往被淹没在作业的汪洋大海之中,而这些作业又常常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却得不到应有效果。据说,在长达几个月的总复习中,给学生安排上半个月自学时间的学校并不多见。甚至到了临考之前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就把学生给框死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这怎能有好效果呢?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靠老师的指导和培养。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发展的差异,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应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老师点拨一下就行了;对于程度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就应做针对性的讲解。如果指导有方,即使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会很快赶上去的。这既是个因材施教问题,也是个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

四、控制考试,讲究实效

前些年,一概排斥考试,只要考一下,就被说成是“分数挂帅”“智育第一”。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但考试过多,像现在有些学校那样,什么期考、月考、周考、单元考,还有各级的统考,会使学生经常处在紧张的考试中,这对学习也同样产生了不好的作用。考试过多,就会成灾。考试多了,就会模糊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界限,使学生不得要领;同时,考试多了,老师没时间讲评,甚至没有时间批改,学生也习以为常,当作等闲小事,引不起注意,从而使考试起不到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讲究实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加强考试的计划性、指导性、针对性,纠正考试频繁而忽视正常教学的做法。不考便罢,要考,每一次就应当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当产生长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次考试都要力争达到100分,堂上达不到100分,堂下应当补课,务必弄懂弄通,努力达到100分。假设我们这样做了,高考中一些科目肯定会考得更理想一些。

五、加强教研,提高师资水平

高考中,有些县出现“空白学校”,即有的高中在高考中没有上专科本科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但有些县却个个高中都有专科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并无空白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各县大体相同,但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差异呢?这同各地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进修与提高不无关系。那些消灭了“空白学校”的县之所以没有“空白学校”,是因为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教研活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它们的做法有:第一,建立中心教研组,组织骨干教师轮流讲课,使广大教师得到教益。第二,注意加强各校各科的教研活动,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三,有些基础差的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有困难的教师主动到外校登门拜师,虚心求教,自己弄通了再回去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则聘请行家里手到校讲学。第四,有计划、有目的地轮训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与进修,虽然用去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些学校终于取得了较理想的高考成绩。

提高师资水平,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大计。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谁就必须实行这条根本大计。这一点虽然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实行起来,却总是和大家的认识有一段距离。我们提议,各地要把这个问题真正当作一个问题认真抓起来。各地可以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分工负责,定期分析教材,巡回讲学,传授有关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使广大教师得到提高。各学校则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搞好师资培训工作。如果我们下大决心,并采取得力措施,在两三年时间里把我们的教师水平大大提高一番,那么,我区的教学工作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这是作者以本刊评论员名义发表的高考评论,原载于《教学研究》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