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现在,教学界正在进行着有意义的讨论。在这里,我也说一点不太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精讲多练,加强“双基”教学。所谓“双基”教学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前些年,由于某些原因,“双基”教学被错误地当作“分数挂帅”“智育第一”横遭批判,致使“双基”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严重削弱,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缺乏基础知识,缺乏基本技能,这差不多成了学生的通症。高中毕了业,还不能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作文章、交流思想、反映社会生活、描摹自然风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语文教学有些近乎失败。目前,大家从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中,深感有必要把“双基”教学重新提出来加以强调。如果我们能够抓好“双基”教学,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那么,不用很久,语文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用什么办法去加强“双基”教学呢?办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精讲多练”。
一、教授基础知识,要狠抓一个“精”字
这首先就意味着,讲解语文要有所侧重,做到重点、难点突出。一篇课文,囊括的知识很多,什么都讲,就谈不上“精讲”了。所以,讲解基础知识,切忌平均用力,四面出击。如果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势必会使学生不得要领,各方面知识都不能很好掌握。语文课本的编选,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本来就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如果这一篇课文主要讲这一方面,那一篇课文着重讲那一方面,教师就可以把各方面的知识有计划地分散在不同的课文中去讲解,使学生今天学会这一方面,明天又学会那一方面,久之,十八般武艺就纯熟了。所以,对一篇教材的处理,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突出重点,有些问题就要缓一缓,放在以后解决。
课文有难点、重点,这是客观存在的。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精华;抓住了难点,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个老师讲《珍珠赋》讲得好,好就好在他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个难点。它一开始就引用了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的九句诗——“淼茫千里白”“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安得、禹、水官、伯、倚天剑、闾里”等一系列词语,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看就明了的。所以,这位老师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抓住这些难理解的词语,着重讲解了白居易这首诗的意义。讲清这一点,学生对它们在全段中起的作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可见,抓住了难点,有助于其他问题的理解。
一篇文章的讲解,可以有所侧重,一个单元、一册课本,能不能有所侧重呢?能否将一些课文列为重点加以精讲而对另一些课文略讲呢?这也是可以的。有些课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好,多花点精力讲好它,是划算的。而有些课文,老师只需提示一下,学生就能看出个所以然来,这样就可以一略而过。
其次,精讲必须从实际出发。精讲并不是越少越叫精,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讲得得当。
从实际出发,就要从课文的难易程度出发。《登鹳雀楼》只要讲几个字,学生就明白了;讲多了,自然浪费时间。但屈原的《国殇》,却不是只讲几个字就能讲清楚的。因此,应从实际出发,该讲多少,就讲多少。语文教材是很复杂的,就语言上说,有文言文、现代文;就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论说文、小说、诗词等,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教学规律也不尽一致,怎样从这个实际出发来精讲,很有研究和实践的必要。
从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人把这叫作“备学生”,归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这三个字说得很精妙,主要是说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教材的难点、疑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再次,精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精讲要有精讲的方法,照现在流行的串讲法很难讲得精。当前,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的呼声很高。但现在的问题是,新的教学方法还处在提倡和探索阶段,一整套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靠我们语文老师去创造、去实践。
不少老师对张志公先生推崇的评点法很感兴趣。评点法的本质就是通过“点”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点”就要点在关键的地方,如确实比较难懂的地方,以及在全文中特别重要或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去实验。评点法在讲读教学中怎样运用?这里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具体到一篇课文,“点”什么,“点”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才能解决好。
最近,有位老师讲《岳阳楼记》,有意识地运用了评点法。他讲第一段时抓住一个句式“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和几个字来讲,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对偶句较多,但他只“点”一个,其余的让学生动脑子去查找。这样评点的效果并不坏,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基本上能口译课文内容,指明其余的对偶句。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印象,许多老师常将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个方法好,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可以把这个办法作为一种教学法明确提出来,称之为比较法。比较法在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运用。用比较法正音正字、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区别修辞格之异同等,容易收到奇效。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要学生写家史,不妨找一篇写得好的家史,再找一篇写得有毛病的家史,让学生去比较,去思索,找出优劣及其原因。这样比较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掌握家史的写作特点,较顺利地写出自己的家史。这办法可能比老师先讲一通家史的写作要求还要有效。讲读课也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比方说,鲁迅的《雪》和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散文诗,都用象征的手法,又都写向往光明、搏击黑暗的精神,但描写的风格又有不同。讲这样两篇课文,能否比较着讲,让学生对照着学习呢?不比难分晓,一比就明了。
用评点法也好,用比较法也好,并不等于一概否定串讲法、分析法。有些课文串一串是必要的。我们强调的只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一些,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精讲,要求吃透教材。提倡精讲多练,对老师来说要求更高。要讲得精,就非吃透教材不可。大家都认为,吃透教材是精讲多练的前提。有的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备不好,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都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一篇课文教学内容怎样确定,教学方法怎样确定,师生怎样共同活动等,都只有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决定。正因如此,各地都把备好课作为一个关键问题来抓。
二、训练基本技能要突出一个“多”字
熟能生巧,练得多了,本领自然就学到家了。从精讲多练的角度出发,语文课课堂练习的分量是不够的,形式也不够灵活多样。多练,就是说练的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化。广泛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所以,中学语文课可以在不增加课外负担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一些练习的内容,并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化。那么,究竟练什么,怎么练呢?
首先,要从字、词、句练起。吕叔湘先生说,作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质量,阅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识字质量。中学语文教学要练的内容很多,但从当前学生识字不多、词汇贫乏、语病较多的情况看,不管练的内容有多少,都还有必要从字、词、句这个基础练起。这方面,各地都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必要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应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去设计,搞得活跃一些,不然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收不到好的效果。
其次,要加强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也是基本训练之一。一说到读,大家都会想到杜甫那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当前学生读得少,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再好的课文,比如《岳阳楼记》那样的课文,也会读得索然无味,再生动的故事也会讲得平淡无趣,所以加强阅读训练很有必要。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体现了读的好处。有个老师讲《梅岭三章》,讲之前,师生共同读了四遍。第一遍,学生集体朗读,要求找生字词;第二遍,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正音,认真体会老师的语态情感;第三遍,学生轮流读,要求字音准确,有表情;第四遍,学生默读,要求看课文注释。然后,老师才重点讲解;之后,又指导学生背读,默写。当堂抽背七人,熟背的有六人;抽查默写的十人,全对的九人。这节课教师只讲了二十分钟,由于加强了读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当堂解决了问题。可见,加强阅读训练好处不少。有的同志提出要增加一些背诵的内容,很有道理。
为了切实抓好阅读训练,教师有计划地介绍一些有关阅读的常识,介绍一些有关复述课文、讲故事和讲演的一般常识,是必要的。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故事会等,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样坚持下去,对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再次,要大力加强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理应抓好。这还要靠多练。现在学生的作文训练次数除少数学校之外,普遍较少,两周才写一次作文,太少了。有的学校每周写作文一次,这做法是可取的。写作文次数增多了,这就和作文批改发生了矛盾,如果每篇都要精批细改,老师纵有三头六臂也改不过来。所以,作文不一定全批全改。最近,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批改作文,一些老师对学生作文轮流批改,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指导和讲评上,通过指导和讲评,通过学生多写,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现在,除了命题作文外,一些老师还采取了补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编写、扩写、改写、做笔记、写日记等办法,来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这都是可取的。
(原载于《教学研究》1979年第1期,本文是作者在驻马店地区语文教学座谈会上所做主题发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