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略论传统文化与当代领导现代化

  • 驿城新语
  • 刘杰超
  • 5040字
  • 2022-03-15 10:33:24

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领导。领导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长期的。这种影响对当代领导实现自身现代化,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一、当代领导应当立足当代,辩证地审视传统文化,批判糟粕,吸取精华,充实自己。

(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领导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反对割断历史、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兼收并蓄、全盘接受的国粹主义,而是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清良莠,区别对待。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4]”由此可见,我们的事业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当代领导要现代化,固然首先要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它只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华民族生存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结合,既包括经济、政治在内,也包括文化在内,其结果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吸取和借鉴了传统文化的不少积极因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当代领导要想真正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这也就意味着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应当同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

(二)吸取民主性精华,充实当代领导的头脑。从实现领导自身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中不少因素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当代领导借鉴和弘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讲的就是这种精神。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类到达理想境界的新道路,但是通往这种理想境界的道路困难重重,它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奋斗。现代化的领导应当具有这种精神。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应当能够吃大苦,耐大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自强自立,奋斗不止。古人云:“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四个字蕴含着一种优秀的哲学思想,为我们共产党人所称道,邓小平强调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们当代共产党人更是奉之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一种好思想、好作风,当代领导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思想、这种作风。

第二,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和尚俭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蕴含着顾及他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整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推及他人,就会形成“尊老爱幼”“以诚待人”“取信于民”“舍己为人”和关心他人疾苦的社会风尚;推及群体,就有助于形成“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乃至“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推及国家,就有助于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意识及抵御外侮、“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整体主义精神绵延不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壮丽诗篇。我们共产党人把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了振兴中华,建功立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顽强拼搏,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壮丽凯歌。在今天我们强调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时候,当代领导应当从传统的文化精神中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尚俭精神。“尚俭以养德”,有了尚俭的精神,就可以防止私欲的恶性膨胀。这种尚俭精神,推及平民百姓,可以持家、兴家、发家。推及官员,于己可以洁身自好,“自奉简约”“固守清廉”,奉公守法,受万民称颂;于公,可以“惜物爱人”“革奢务俭”“省浮费,去侈糜”,杜绝资源、财物、人力浪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一方平安、兴旺与发达。这种尚俭精神,在今天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当代领导,需要通过节俭涵养心性,以抗拒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的诱惑,以抗拒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成为人民要求的具有现代化风范的人民公仆。

第三,变革维新与任人尚贤的文化精神。这种变革维新思想恰恰正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进取精神和生机活力的部分。这种思想就是在当代,也是极具启发性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因时而变”“变则通,通则久”“法先王当法其意”,以及康有为所云“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等等变革维新名言,至少可以告诉人们: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决策、方法也应当随着变化,抱住古训不放、死守经验、死守教条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变革才能强国富民,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不难看出,继承这种变革维新思想,对当代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治国需要人才,改革需要人才。传统文化中的“尚贤”思想也值得当代领导学习和借鉴。“仕者必为学”“尚贤,政之本也”“用贤则治”“听其言而观其行”“才行俱兼,始可以用”“全才难求,舍短取长”“任贤不避亲疏,不念旧恶,不宠故旧”“推心置腹,信任不疑”以及王安石反对“以资序任人”,推荐与考察相结合的取人之道等,差不多完整地体现了当代人才观。发扬“尚贤”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克服选人用人上的偏私偏执,无疑是当代领导自身现代化所必需的。

(三)剔除封建性糟粕,净化当代领导的思想。剔除封建性的糟粕,也应当是当代领导自身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看来,这些封建性糟粕,还在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毒化着人们的思想。以下两个方面很值得注意:

第一,宗法观念与等级身份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在现实生活中,长官意志与一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作风,“尊尊亲亲”的裙带关系和卿卿我我的关系网结合起来而导致的以权谋私现象和选人任人、行政执法方面的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等级身份制度和特权思想还影响着社会的诸多方面,与此相应的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还严重存在。这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代领导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树立公仆意识、民主观念、平等观念,彻底克服宗法思想和官僚主义的束缚,才有希望实现自身现代化。

第二,讲究虚伪仪式、重文饰和重形式。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究虚伪的仪式、重文饰和重形式。人们常常以“礼仪大邦”自居,如果指讲文明讲礼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讲“仪”却讲到了虚伪的程度。礼仪的“仪”就是仪式、形式,搞虚伪的仪式就是搞形式主义。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太深,以至于我们总是吃形式主义的亏。一定的内容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并不抽象地反对形式,我们只是反对徒有虚名的形式主义。现代化的领导,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应当更看重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脚踏实地去想、去干、去开拓、去进取,不能总是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

二、当代领导要着眼未来,以改革者的气魄去解读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大胆超越。

(一)当代领导要努力消除厚古薄今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古而不重今,行动准则是“法先王”。西周人把效法先王抬高到与敬天相等的地位,“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把恪守祖宗遗训和照搬历史经验作为决策的金科玉律。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非常痛心,主张“克己复礼”。这种重古不重今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至今仍然影响着思想界。当代有的“儒家复兴”论者,竟然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要靠全面地复兴儒学”,他们似乎不是生活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认为,人们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应当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革新、创新,大胆超越传统文化,复古守旧是没有出路的。

(二)学习毛泽东,“推故而别致其新”。毛泽东多次指出,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目的是要“推陈出新”,发展中国的新文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外国的好东西和中国的好东西都要学到,但“不要雷同”,不要一切照搬,而要“标新立异”,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中国现代有民族风格的新东西。显然,“出新”是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不但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理论权威,而且也是改造、翻新、超越传统文化的高手。对传统文化,毛泽东“推故而别致其新”,一是取其语言外壳,注入崭新的内容;二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给予新的发展;三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给予分析,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如他对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当代领导要努力学习毛泽东大胆超越传统文化、敢于推陈出新的精神,从传统文化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不断革新创新,实现自身现代化。

三、当代领导要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能总是在传统文化中转圈子。

(一)文化开放是自我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毛泽东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他曾举例说,汉朝奏乐舞蹈有七种,其中六种是外国的,后来在唐朝很有名,成了中国的,而“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了,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6]”。因此,毛泽东强调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主张文化开放。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7]而且,学习外国文化应当全面,“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仍然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9]。他特别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965年,他在接见印尼客人时甚至首次使用“全部开放”的用语表示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交流科学技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他指出,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10]。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11]当然,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二)开放的时代要求广纳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相互依存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固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是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传统文化的圈子内。同西方文化比较,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第一,重伦理道德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而忽视科技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和发展健康的伦理道德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该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科技发展十分缓慢,明清以后,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当代差距更大,特别是一些核心科技。近代历史已经说明,科技落后,在世界上就会被动挨打。第二,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构造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和小农经济的沉重积淀。虽说传统的伦理道德不乏民主性精华,应当继承和发扬,但总体上不适应现代文明,不能简单地拿来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第三,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强调群体价值和利益,但不利于人的自主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这同西方文化强调人的自由、自主、自尊、自强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以上这些比较昭示,我们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吸收国外一切于我们有用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锻造成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化领导。

[本文2000年10月入选“河南省领导者面向21世纪战略思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论文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10月收入《新世纪领导者的战略思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