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小学五年级第一篇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起,文学就开始在我心里停留、缠绵,在这条行驶的文学航船上,有着那么多可亲可敬的老师扶挽着我,引导着我,让我的思绪飞向海洋,飞向远方。

老师们常对我说,要成为一个小作家,就必须从生活中得到第一手资料。我开始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时间一长,我渐渐地察觉到校园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郁闷,她们消极,她们的脸上终日没有笑容。她们,就是我身边的同龄少女。同有花季般的年龄,她们却丧失了一份世间最珍贵的父爱或母爱,忍受着寂寞和感情上的煎熬,用自卑替代自信,用泪水替代笑容。虽然她们的父母已经无可挽回地离了婚,武断地肢解了她们深爱的家庭,但她们需要一份爱,一份永远的爱……

我曾不止一次地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不止一次地把同情的目光匆匆从她们留着泪痕的脸上扫过,因为我明白她们厌恶同情,所以目光匆匆,但我无可奈何,爱莫能助。同龄的我实在很难帮她们做些什么,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丁点儿。

于是,我想到了手中的笔。能否用它作载体,间接地为她们做些什么呢?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们都一致支持我,并且指点我说:“不仅是在校园中,社会上的单亲子女也不算少,你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校园里。”

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决定选择一条捷径:即去采访妇联和青保办,由此最终确定这一选题。我原先是《当代学生》杂志社的记者和《少年报》小伙伴记者站分站的站长,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因为我年龄小,还不是专业记者,而且没有介绍信,我很担心会被拒之门外。趁着周末放学后的一段时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先去普陀区青保办进行采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并且提供了不少资料,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此后,我满怀信心坚持采访,尽管遇到不少例如交通、时间安排、约见采访对象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想办法予以克服,最终坚持下来,而且获益不少。

采访结束,我又利用课余的零星时间作案头准备,正式下笔做完最后一次修改,已是又一年的深秋时节。秋寒袭人。回头看一遍自己写下的书稿,心头竟然别有一番滋味:书中的人物,千种情怨,万般爱恨,竟一起向我袭来。可以说,不是我写了她们,而是我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我试图在笔下探究和呼唤少女的命运,借这本书我只是想替我的同龄人再一次呼唤:爸爸妈妈,我们需要一份由你们两人共同组成的爱,一份永远的爱!

葛圣洁

2002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