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金龙坪村卷:社区治理与脱贫攻坚
- 吕方
- 1250字
- 2021-04-23 19:12:26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动员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几年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至2020年已经步入全面决胜收官阶段,预期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从历史的长期视角来看待脱贫攻坚,便会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战是在新千年以来城乡工农关系深刻调整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重塑城乡工农关系、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了历史性的契机。税费改革以来,以“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领域的投入,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脱贫攻坚时期,各项资源投入、政策支持不断加码,政策下乡的力量带动城市工商业资本下乡,为“一揽子”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可以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压茬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必将能够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然而,值得追问的是,如何利用好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资源利好,确保国家乡村治理的意志能够有效贯彻?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如何抓住机遇,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内生发展能力,以持续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年来,知识界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智识努力,但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破解。依此视角观察脱贫攻坚的社区实践则会发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是“补短板”的过程,更是探索和求解乡村振兴进程中社区治理与乡村发展之间关系的历史过程。
金龙坪村地处鄂西,是颇具典型意义的武陵山区深山贫困村。一方面,当地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传统生计形态在社区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民增收乏力;另一方面,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为金龙坪村的脱贫出列和持续增收奠定了绝佳的基础。曾经,金龙坪村是被发展遗忘的边缘地带,这种边缘性由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不仅包括地处偏远、投入不足,还包括“治理的边缘”,即村落基层组织弱化,凝聚力、战斗力不足,导致推动发展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精准扶贫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显著地带动了各种资源下乡,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了社区发展面貌,实现了脱贫出列的既定目标,并且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此而言,金龙坪村案例不仅非常清晰直观地呈现了脱贫攻坚的社区实践,更展现出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学理逻辑,为我们认识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案例和有益的启示。我们相信,这些有益的经验同样是脱贫攻坚实践带来的重要成果,社区治理在脱贫攻坚中的成长、成熟,为其迎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下一个30年”积蓄了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构成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并且为国际减贫知识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