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如图1-8所示,就总体来说,本研究依循“辨析需求→经验启示→政策调适(满足需求)”的研究思路展开。其中,“辨析需求”方面,在双向度城镇化背景下,本书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代内流迁模式多元化”和“‘流动中’与‘已返乡’农民工群体代际分化”的双重事实为逻辑起点,实证辨析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群体异质性的社会保护需求偏好,继而对“流动中”新老农民工群体与“已返乡”新老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社会保护需求偏好展开剖析。“经验启示”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倡议的政策框架与中国DWCP的基础上得出有助于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调适建构的若干启示。“政策调适(满足需求)”,指本书对国家层面上应如何以“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宏观目标)为依归基于“七大”原则(中观原则)来进行农民工细分社会政策的调适(微观建构)展开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差别化的社会政策建构来满足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社会保护需求。

图1-8 本书的研究思路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二 主要内容

本书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本部分系统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同时在展开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逐一介绍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同时,本部分还界定了“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农民工”“流迁模式多元化”“社会保护”等诸多概念。

本书第二章基于对苏州、泉州、温州与东莞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调查,对该群体多元化的流迁模式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对不同流迁意愿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展开统计描述。继而,基于龙岩、南平与三明三地56名返乡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动态展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离乡进城”到“离城返乡”的决策过程,借此打破新生代农民工均希望在城市定居或者长期生活的“刻板印象”。

本书第三章主要是开展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社会保护需求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对东南沿海四市2250名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首先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现状,指出该群体在社会保护诸多方面的状况均不容乐观。在辨析该群体社会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本章还基于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在“生存—问题”型、“生存—福利”型、“发展-问题”型、“发展—福利”型四个象限中对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位序与结构展开具体分析。

本书第四章基于福建省六市的调研,对“流动中”农民工群体与“已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展开分析。首先,本课题组以泉州、厦门与福州市三地1096名流动农民工群体为考察对象,对第一代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继而,本课题组在分析龙岩、南平与三明三地480份返乡农民工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对第一代返乡农民工群体与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展开比较。

本书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体面劳动议程的政策框架、体面劳动的国别计划(基于中国DWCP文本的分析)及其对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建构的启示展开具体分析。

本书第六章以“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为依归,来展开对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因应的研究。本部分首先基于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宏观目标——“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的建构理由展开分析,继而对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的“终身”属性与“全程”属性分别进行诠释。最后基于“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的宏观目标,依循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中观原则,嵌入农民工社会政策“二元四分”的分析框架之中,本课题组逐一提出细分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45条微观建构建议。

三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一)问卷调查法

为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意愿分化及不同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护需求异质性相应数据,同时掌握流动与返乡农民工社会保护需求代际差异的最新数据,本课题组分别于2018年4月至5月奔赴苏州、泉州、温州与东莞四市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了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真实流迁意愿以及多元流迁模式下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异质性需求结构与需求位序的第一手数据。本课题组还于2018年6月至7月赴福建省龙岩、南平、三明等山区地市,对此三地已返乡农民工展开问卷调查,获得了480名已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代际差异的相应数据。此外,本课题组于2018年7月下旬至8月奔赴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与泉州市,对此沿海三市流动农民工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并获取第一手数据,在分析了1096份新老农民工有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此三市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展开比较。此三次问卷调查均由本课题组成员及部分社会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完成,每次调查均根据问卷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展开,为提高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每次调查前均对调查员展开培训。

(二)深度访谈法

为动态展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离乡进城”到“离城返乡”的决策过程,借此打破新生代农民工均希望在城市定居或长期生活的“刻板印象”,2018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本课题组对龙岩、三明、南平三地展开问卷调查时,对龙岩市新罗区WA乡、三明市宁化县SB乡以及南平市下辖武夷山市XC镇56名返乡农民工展开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确定采取滚雪球与偶遇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同时,本课题组在苏州、泉州、温州与东莞四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之后也针对此群体以及部分公务员、企业主、企业HR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样,在龙岩、三明、南平三地针对第一代与新生代流动农民工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之后,本课题组也对这两个异质性群体以及部分公务员、企业主、企业HR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三)比较分析法

本课题的主题是研究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异质性,因此对三个不同流迁意愿新生代农民工亚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比较分析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三个新生代农民工亚群体的比较,揭示了“定居型”新生代农民工亚群体、“返乡型”新生代农民工亚群体、“循环型”新生代农民工亚群体在户口迁移意愿、人口基本特征、就业方面需求、社会保险方面需求、子女教育方面需求、权益保护方面需求、职业培训方面需求以及住房保障方面需求的异质性。流动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第一代流动农民工与新生代流动农民工社会保护需求的比较分析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不同代际流动农民工的比较,辨析了第一代流动农民工与新生代流动农民工在生活状况、就业状况、社会交往与身份认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同样,返乡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的代际差异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对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与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社会保护需求的比较分析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不同代际返乡农民工的比较,本书揭示了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与新生代返乡农民工在回流动因、回流地点、培训情况、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

(四)文本分析法

本书第五章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社会正义宣言》《体面劳动指标》等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议程政策框架相关文本、中国DWCP文本展开文本分析,借此对我国调适农民工社会政策提供具体启示。

四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9所示。

图1-9 本研究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在研究初期,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嵌入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境之中,并确立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础。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主体的事实,对于农民工群体流迁模式多元化及其社会保护需求异质性位序与结构的分析主要基于东南沿海苏州市、泉州市、温州市与东莞市的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展开。对于农民工群体代际分化及新老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需求异质性的分析则建立在对福州、泉州与厦门等福建省内三沿海市1096名流动农民工与480名新老返乡农民工的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基础之上。

基于我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良好合作基础,对于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倡议的分析可以使得本课题对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适建议更加符合中国DWCP的相关要求。对策研究部分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是提出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宏观目标、中观原则以及微观建构。意即,建构起“终身—全程”式农民工社会保护体系,基于该体系本课题确立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的“七大”原则,并提出以流迁模式多元化与代际需求异质性为依归的45条细分农民工社会政策调适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