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勘企业改革与管理研究
- 赵彦雄
- 1422字
- 2020-10-30 17:35:23
二、国企大改革,地勘企业的积极思变
20世纪90年代,中小型国有企业正式开始私有化改革。此后,国有企业在一般性行业开始了大幅退出,而国有经济的重点也向投资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能源开发等关键行业转移。
其实,一些国有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大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不但不能盈利,反而要靠政府扶持。只有一些大型国企能够盈利,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我国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我国国有大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的。
一是国有大型企业数量少;二是大部分国企效益较低;三是生产集中性低;四是综合性联合集团少;五是国企没有合理的分工;六是大部分大型国企均分布在垄断性领域。
地勘企业从自身实力、产业发展、行业特点上,均无法和国内超大型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且呈现出单个企业规模较小、施工为主的情况。在看到这一点后,我国地勘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思变,将地勘企业改革放在市场经济之内,推进自身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逐渐让自己融入市场中。
实际上,在国企大改革时代,多数大中型企业把核心资产剥离出来,重组后上市。
例如,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国有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尤其是英国的地勘企业,让政府感到负担越来越重。当时,垄断引发的低效率让民众们大感不满,其产业升级转型压力也较大。对此,英国政府采取“发行股票”和“资产出售”两种方式,另外,还通过特别股权来保障国家对关键企业的控制权。
再如,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可以说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当时,法国的国企几乎垄断了所有煤炭、电力、铁路和航空产业。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亏损日益严重,法国的国企面临经营困难的状况。而法国政府的改革方案,则是通过公司化改革,让经营效益好的公司上市。政府与国有企业实行合同制。这样既活跃了市场,又促进了竞争。
除了英、法两国外,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存在效率低下、管理落后等问题。德国政府先从制造业和原材料行业入手改革。采取“股权转让”和“直接出售”两种产权改制模式,主要包括以出售、减持、退出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但其国企改革的改制相对较缓慢。现如今,中国也进入了新一轮改革期,经济社会发展也对新一轮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以来,历次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都为国企改革方向提出了指引。其中,深化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成为改革目标的重中之重。其中,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引导民间投资、外资健康发展的措施,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在推进结构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总理李克强同志也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指出:“我们已经并将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家4万亿元政策的出台,也有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了我国地勘企业,但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到来,矿产资源市场的逐步下行,非油气地勘市场投入逐年减少,这让我国地勘企业的杠杆率不断攀升。这种资源错配也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拉低了我国地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地勘企业的分布范围很广,几乎每个省区都有自己的一批地勘企业,而且每家地勘企业的市场领域和技术服务水平大同小异,导致竞争激烈,产业趋同。因此,只有地勘企业自上而下积极变革,才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持活力,迎接未来更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