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若不系之舟
人有天性。以我们六兄弟姐妹为例,同一父母所生,于同一环境成长,却各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特长。爱好阅读出自我的天性。由阅读发展到写作,都是出于爱好。
我有自学的习惯。我在小学低年级时就读了高年级的课本,那是因为每逢开学,姐姐哥哥拿回的语文课本我都要拿来读。祖父的书《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等我也读。我读书不借助词典,有不认识的字,不懂之处,也不问人,能够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不想因为查词典,问人而中断阅读,减低阅读兴趣。有一次,祖父见我读《聊斋志异》,问我能不能懂,随便指了一篇让我讲给他听。我都讲对了,就是被“批颊”一词难住,祖父说这是打耳光的意思。他看出我基本能懂很高兴。他坐在沙发里,其余兄弟姐妹在他面前站立着听我讲。我看到祖父满意的笑容,很是愉快。
我读书不算勤奋,读的书不多。因为缺乏指点,没有人与我开列必读书目进行系统学习,我读的只是能接触到的书。我全凭兴趣引导,泛泛而读,有喜欢的书就会细心地读。我在小学时读了夏丏尊著的《文章作法》,读得仔细,还写了摘要。这不是学校布置的功课,只是自己喜欢,认为好,有帮助就记下,没有想到这是用功,也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我喜欢读诗,读到一些好的古典诗词,我会用心背下。记得是在北京路小学上六年级的时候,一次课间休息,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望着从天而降的鹅毛大雪,对面隆茂打包厂的红砖墙楼房向上升去,在一片静谧里,我默念着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其中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中的感叹真的使我感动。“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儿女罗酒浆”这写的不就是我们去造访20年不见的老同学的情况吗?而这诗句不是昨天写的,不是去年写的,是一千多年前写的。后来我们大学同学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的邀请函由我执笔写,我全录此诗作为附件。同学们说,这是谁选的诗,太符合我们的情况了。古人并未远去,与我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我至今还读古诗词,感觉我和古人生活在一起,于是忘记尘世的烦恼。
在大学任教,教授的是英文,又不能忘情中文,欲兼顾两者颇不易,起初很苦恼,我不得不正确处理专业与爱好的关系。我认识到,必须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心安理得地追求业余爱好。我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授课的年级有4个平行班,我教其中一个班的精读课,实际上是负主要责任的,我必须使我的班不落后其他班才不会受人窃笑。我一定首先要教好课才能对得起学生。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就是证明。前年我的学生举行毕业纪念聚会邀请我参加活动,有个学生抱住我说,老师,我记得你当年要我们背词典。我回答说我自己也背词典,还背分类词典,很有益处的。
我在英文教学方面没有大的抱负,但是也教到了高年级的翻译课和作文课。我翻译的文章《丝绸》登载在《世界文学》杂志上,这是国家一级刊物,证明我的水平还可以。我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篇《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本来是被《长江文艺》杂志决定录用,插图都已经画好,后来被挤掉了,再也没有面世的机会。我还翻译了小说《珊瑚岛》,联系不上出版社,后来译稿在搬家时遗失。在教授翻译课时,鉴于当时全国没有好的翻译教材,我就计划编写,已经在积累资料,可是此项工作因生活中受挫折而夭折。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在英文方面我不是混日子,没有因为业余爱好的冲击而贻误安身立命的主要工作。
退休以后,英文再不是稻粱谋的工具,我可以不理会它了,可是我对这和我纠缠一辈子的老朋友有感情,不舍得离弃。我现在还读英文小说,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从中得到乐趣。
我一辈子从事英语教学,知道学习英语的规律。现在英语受到重视,很多家庭让子女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家长是如何让儿童学习英语的呢?他们送他上双语幼儿园,上英语培训班,买了儿童英语教材,请了老师教他,甚至是花重金请了外籍教师来教他,每周三次,或是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时,或是两小时,要儿童读啊,记啊,可是你检查过这样学习的效果没有?儿童还是不会说英语,真是叫人丧气,老是责怪儿童太笨了。但是真的是儿童笨吗?你是否注意到,一个儿童不管多么笨,学习其他课程可能有困难,学习汉语绝对没有困难;学习阅读和写作可能有困难,听和说绝对没有困难,你不用刻意地教他,他可以和你对答如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在他会说话以前他就听了很多的汉语,一岁以后他听的,说的都是汉语,大量的生活中的实践让他很轻松地掌握了汉语的听说能力。这使我们认识到:学习语言是要有一定的环境的。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孟子说过,“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段话讲清楚了语言环境、生活实践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让一个楚国的儿童学说齐国话,请一个齐国人来教他,而周围的楚国人叽里呱啦地说楚国话来干扰,就是每天用鞭子打他,要他学齐国话,也不能达到目的。要是把那儿童放在齐国的闹市街头过几年,虽然每天用鞭子抽他,逼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看到社会耗费大量投入在英语学习上而收效不大,我想应该尽绵薄之力做点工作,帮助少儿学习英语。十年前我编写了一部少儿英语教材。此教材将儿童从早到晚可能用到的语言素材编入课文中,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吃喝拉撒睡的词语,不见于正规教材的,都尽量收入了,很为实用。本教材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它要求家长与儿童一起学,学了就在生活中经常与儿童用英语交流。
教材编好以后送去一家出版社。编辑审阅后上呈社长看了,回复说,教材编得符合水平,也符合社会需要,但是——什么事情都怕“但是”——现在这类教材在市面上很多,害怕发行不好,出版社亏本,要求我放弃稿费出书。我有时候是不冷静的,我说这样是太不尊重我的劳动了。其实我应该答应这条件的,出版社确实担有风险,我也不在乎那点钱。以前出书比这更苛刻的条件我也接受了,那次不知道是怎么犯糊涂。我一辈子教英语,出本英语教材才算是有成果,对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编辑为我这书争取到能够出版费力不小,听到我的回复就不再说话。这事情告吹,我也没有精力去联系别的出版社,这教材就此搁置至今。
按说我还可以做些英语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不感兴趣,现在我主要时间用来进行中文写作。我与人谈论的是文学,电影,以至于初相识的人不知道我是英文专业出身的。其实很多人都是跨界工作,而且成果丰富。我也是跨界的。这跨界让我得到互补的益处。说句玩笑话。我貌似作家,但是我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学无专长,一知半解的知识缺乏系统,知道的文学专业术语不多,遇到正牌作家或中文系教授不免心虚,底气不足。不过我不会感觉矮了一截,我会说,对不起,我是学英文的。反过来,遇到英文系的教授我也不会胆怯,我会说,对不起,我现在用中文写作,英文忘得差不多了。
我一生在文艺方面的两大爱好是诗歌与小说的阅读与写作,电影的观赏与电影剧本的创作。历年来我写了一些文学作品,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我不是专业作家,充其量只是文学票友。文学艺术工作分为两个方面:创作与理论研究。有的人从事创作,有的人从事研究,而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写诗,同时我学习诗歌创作的原理,著有《诗歌写作入门》。我还编有《传家诗》,是潜心学习汉诗的结果。我写影视剧本,同时学习影视剧本创作理论,著有《影视作品赏析与影视小说创作》。创作有规律可循,绝不是天马行空。
“开口咏凤凰”,我的写作没有什么入门阶段,不知道循序渐进。除开翻译过小说,试着写过小说外,正规的写作一开始写的就是红学论文。读书期间无事,我就翻阅《红楼梦》。初始也只是泛泛而读,后来有一处使我疑惑不解就仔细读了。贾宝玉《四时即事诗》写怡红院里的生活,其中一句是“女奴翠袖诗怀冷”。我是把这诗作为写实看的,每一句都应该有着落。那么怡红院里这位会作诗的女奴是谁呢?经过探究细查,我发现这女奴是晴雯,而晴雯与林黛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人。到后来我判断林黛玉的真实身份不是贾宝玉的表妹,而是他的丫头,是看守他书房的。这是石破天惊,两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中没有人说过这话。请想一想,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出现的一件奇怪的事情,她被安排与贾宝玉一起住,而不与表姐妹住。这在礼法森严的贵族家庭里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为什么贾宝玉多次说“我和你从小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床上睡觉”?为什么刘姥姥说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公子哥儿的书房?我把对这问题的研究写了一篇文章,继而又对其他方面进行钻研。我是下了大功夫的,仅荣国府院宇图的绘制就耗费了近半年时间。这幅图可以帮助读者阅读理解本书故事的空间背景。我一共写了十几篇论文,将近十万字,结集发表在一个内部杂志上。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我想以后重读《红楼梦》,深入钻研,补充写几篇文章,然后把我的红学论文通过正规渠道发表出来。
长篇英雄史诗《射日奔月》的创作源于阅读。我读屈原的《天问》,为里面的传说故事感动。后羿高大的英雄形象展现在我眼前。人们说起英雄,都指赫拉克勒斯,可是有谁知道后羿的神力远超过世界任何英雄呢?古代英雄都是战天斗地,与大自然做斗争。后羿与他们一样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超过他们的是,他射日的神功举世无双。我应该颂扬我们自己民族的英雄。我继而读了《山海经》等著作,随着深入学习,一个多姿多彩的神话世界展现在我面前。古人传说与历史不分,神话是历史的折射。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自己写的将是浪漫主义的,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与魔幻截然不同。因此我把我书里的故事情节都注明来自《天问》《山海经》或哪一本典籍。像杀长子祭谷这样的习俗,古时候很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天下大旱,流金铄石,烧死女巫求雨,古代很多民族也是这么野蛮。后羿的妻纯狐谋杀了他,将他烹了分给众人吃,还盛一碗给儿子吃。儿子不吃,“哭死穷门”。这些是多么难以思议,而完全是有根有据的,绝非我胡编乱造。我们只知道希腊神话,不知道我们的神话同样瑰丽。我决心以后羿这个英雄为主线讲述我们的神话。
采用什么体裁写使我很苦恼了一阵。一开始我打算以诗歌为体裁,因为激情用诗才能表达。另外,我主要的想法是很多民族有英雄史诗,而我们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是用长诗歌颂古代的英雄。我国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长诗,但是它们不是歌咏古代英雄的,所以不是英雄史诗。我要填补空白。但是诗歌的读者少,我能预见到发行的困难,而以小说为体裁可能立即畅销。我最终还是采用诗歌体裁,创作了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我以史实和传说为依据塑造了后羿这悲剧英雄。中国古往今来充斥着悲剧英雄。
《射日奔月》的稿子先后交给两家出版社看了,对水平都没有提出异议,只是说现在没有人读诗,这书卖不出去。真的想出版,可以用自费形式。我自己掏了四万五千元,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印了5000册。这笔钱当时可以买一套房。书印好后,出版社不管发行,全部推给我。这书不论它是好是差,连在书店上架的机会都没有,在床下堆了许多年后按废纸每斤5毛钱卖出。我没有掉眼泪,但是我是楚人,我理解楚人卞和抱璞而哭的伤心。
创作《诗歌写作入门》的起因是个意外。1997年我女儿在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读硕士生毕业,我受她学校邀请去美国出席她的毕业典礼。在美国逗留期间我专门去了那所大学的图书馆,目的是查阅有关印第安人的资料。我用获得的知识写了一篇印第安人起源的综合叙述,文章的题目是《周口店——印第安人的故乡》,发表在国内一家杂志上。而在浏览大学图书馆藏书时,我看到有诗歌写作教材,而且有很多种。我想到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古国,可是从来没有诗歌教材。我们历来只有零散的诗论。《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白香词谱》这样的书只是读本,不是教材,因为作为教材必须具备完整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稳定性。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学教学中的空白,需要填补。
回国后我与人谈编写诗歌教材的事,没有人感兴趣。拉不到合作伙伴,我就决定独自做此工程。我开始学习中外诗歌理论知识,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各个流派的诗歌,拟定提纲,着手编写。我佩服孔夫子只用“情欲信,辞欲巧”六个字就概括了诗歌写作的理论和方法,就以对这两句话的演绎分别作为上下篇的内容来构筑全书。
书稿完成后投到花城出版社,仅仅11天后我就被告知获得通过。但是后来出现了障碍,书稿遭发行科一票否决,因为担心没有市场。出版社与我商量,提出条件:一、要我放弃第一版的稿酬。二、交1万元押金,书发行得不好,押金不退。出第二次加印时退回押金,开始付稿酬。我按此签了合同,书于2001年出版。
此书由花城出版社一共印刷三次,现在不再加印,而十余年来此书被非法盗版无法统计有多少。现在上网一查,正版的书卖到了300元一本。公开宣称是影印版的卖20多元一本,其印刷质量奇差无比。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书出版后,我先后送给亲朋好友300多本。好多年后还有朋友要,我已经没有了,只好网购来送人。结果在网上发现此书多年来都在被盗版销售。我得给朋友送书,只好也买,这样就出现了作者买自己的盗版书的滑稽事情。我投诉到一个什么局,得到的答复是,所说属实,我们管不了。作为一个专门挂名管知识产权的局机关都管不了,我小小一个个人更是无能为力。如果我要亲自去维护权益,我就不用生活,不用做其他的事情了。就算是那些书贩子是在帮我推广我的书吧,我还得感谢他们才对。
我的文学创作是随兴所至,各种文体都读都写,但是我平时的即兴写作喜爱的是写汉诗。日常生活中有些许感触,我就以汉诗记载,收集整理就成了附于此书的《关关集》。以汉语的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汉诗所具有的音韵美和形式美是外国诗和五四以来兴起的新体诗无法比拟的。
文艺方面我还喜欢电影。我嗜好看电影。电影是综合艺术,有故事情节,有演员表演,有音乐歌曲,有摄影美术,有时尚服装等等,引人入胜。我对电影着迷,看电影时我会激动,会大笑,会流泪。好的电影观后会使我沉溺于情绪中,三日不知肉味。我也对电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方面学习的成果是《影视作品欣赏与影视小说创作》。由开始收集资料到写作完成,我整整花费十年时间,真的是“十年磨一剑”。此书于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材出版,已经有两次印刷。
我掌握了电影剧本写作技巧,就写电影剧本。我喜欢文学的这一直截了当的表现形式。前面说过我写《文天祥》电影剧本的起因。早在拜谒位于深圳赤湾的宋少帝陵时我就萌生了写南宋灭亡的事件的念头。在陵墓侧面关于修建陵墓的文字介绍中我读到蒙古军队的将领名叫张弘范,是汉人,历史知识不足的我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是蒙古人灭南宋,没有想到的是汉人带兵。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我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发现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个大事件,而且对此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学者们有很大的争论。我想到的是这事件的很多方面对现代人都有启示作用。如果用小说形式反映出来会很引起大众注意。我就收集资料准备动笔。
我去了广东省新会的崖山了解到更多事实。在最后一次宋元海战中,宋方有战船一千多艘,人员20余万,其中大多数是文职官员和勤务人员。元军有战船600余艘,兵力6万余人。那样的海战激烈壮观。最后宋军惨败,牺牲无数。陆秀夫背了8岁的少帝赵昺蹈海,跟随投海的南宋官兵、宫女不计其数。七天后海面漂浮英烈尸首十余万,他们的气节震撼天地。我站在纪念馆里,浮想战争场面,不禁心潮澎湃。我决心要写好这段史实,不让英烈沉浸在冰冷的海水里,千年怒气不消。小说《文天祥》已经有了提纲和故事梗概,正文也写了一部分。电影剧本是提炼浓缩情节而成,电影在筹备拍摄。现在我又回头完成小说,如果小说能与电影同时推出就好了。
在写作《文天祥》期间,我抽时间写了电影剧本《西部情歌王》。2013年我读到有关王洛宾的资料,其中有说到他《花儿与少年》的创作。我想起我在高中时参加中学界举行的文艺汇演,我们学校乐队为市16女中舞蹈队伴奏演出这个歌舞的往事。我是乐队里吹竹笛的。又想到我小时候唱了很多王洛宾的歌曲。往事历历在目,我充满激情,于是写了电影剧本《西部情歌王》。剧本发表在《电影文学》杂志上。能够在国家一级核心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少年时的最大梦想,按说是圆了我的文学梦,应该满足了,可是人的追求是一步步向前,我又想把这剧本推上银幕。不管怎么说,电影剧本没有被拍摄成电影只是半成品。我为此所做的努力写在《命运唤我奔向远方》一节中,这里不多说了。
我是想到什么事就要做的,不做就会老是搁在心上。前年想到中国的教育传统是“诗礼传家”,我应该编一本经典诗词选集供人学习,不仅少年可以读,而且老年人也可以读,于是就有了《传家诗》这本书。这是一个选本,做选本的工作是两部分,一是选,这好像是一般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其实不然。入选的必须是经典的,不可以遗漏;而差的不可以混迹其中。这就得看选家的眼光了。比如唐诗曾经有很多选本,最后还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受到欢迎,得以流传。二是做注解。古诗中有些诗句是我们后人读不懂的,需要选家加以注解帮助我们读懂。这就得看选家的学术水平了。这确实不是简单的工作。我们只要仔细研读,就会发现有些选本的注解是错误的。有学者痛斥这些注解对原诗为害不浅。编辑《传家诗》也是因为我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发现选家的注释不能令人满意,我要对某些容易产生误读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为大众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枫桥夜泊》短短的四句诗里就有多处出现不同的解读,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很多选本解释“月落乌啼霜满天”是月落使得鸟受惊而啼。这显然不对,没有见到自然界有这现象。应该是诗人久久无眠,看到月渐渐落,听到鸟不安地啼,看到满天霜,这是没有关联的三件事情。“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出现两个解释,一是夜半钟声传播到了客船上;一是在夜半的钟声里,客船到岸。当然是前一理解对。韩愈的《雉带箭》前人认为是赞扬将军而我读来是怜悯雉。杜甫的《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人的注解都是说,层云荡的是诗人的胸,诗人看飞鸟看得决眦,眼眶都裂了。我认为层云荡的是山的胸。人在山下望见山上有云,及至到山上只觉得周围都是雾,看到的不是云。诗人此时在山下,胸前不可能有云。他看到的是层云横在泰山的胸部,以此形容泰山之高,这才符合“望岳”之望。说“决眦”是眼眶裂了也没有道理,长久注视时不会张大眼睛。“决眦”是形容大山的缝隙,归鸟飞入了山的像睁开的眼一样的缝隙。两句都是写山的。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般认为是自夸,我解读为自嘲。这不是写诗的正确态度,不可以用这句诗来鼓励学生把文章写好。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前的人理解为“沉舟”“病树”是受嘲笑的,认为“千帆过”“万木春”写的是欣欣向荣的势力。我认为前二者是诗人自况,后二者是形容追名逐利的小人,乃愤激语也。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被有的人理解为,即使是千人用手指着我,我也横眉冷对,这显然是谬误。《传家诗》于2015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在文学的海洋里我是“泛若不系之舟”。我的创作是由兴趣引导,信马由缰,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分品类,不拘体裁,因此周乐群教授笑我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一个自学还不知道是否已经成才的人动笔写作需要勇气。我鼓励自己说,我写作是出于爱好,不为名,不图稿酬买米,因此可以不计成败。我不是专业作家,不怕人笑话写得不好。另外我想吾诚不才,他人亦非高得使我兴叹搁笔。因此我凡有感触即深思,有创意即创作,无所畏惧,无所拘束地提笔写作。我阅读,我写作,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阅读启发写作,为写作进行阅读。
我写作不像有成就的专业作家那样口吐珠玑,下笔万言,而是有了立意立项就边学习积累边写作。一个项目完成后,我在那个方面的知识也丰富了。比如我写《诗歌写作入门》一书,由于我的立意是讲诗歌创作的普遍原理,不是只讲汉诗或外国诗,因此,我学习了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读了古今中外各个流派的诗歌。我的书中引用的诗就达到200余首。我写《影视作品欣赏与影视小说创作》一书时,读了影视方面的理论书籍,观赏了数百部电影,其中包括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希区柯克电影全集,克里斯蒂电影全集,007全集等。这一本书就耗时十年,真的是“十年磨一剑”“十年辛苦不寻常”。要说辛苦也不算辛苦,因为我乐在其中。
学习的目的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智慧。二者不可分,即知识积累启发智慧,智慧赋予知识灵魂和生命。学道之人喜欢说“开悟”,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一现。我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出现这种奇迹。我认为开悟就是“融会贯通”,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从已知推测出未知,对知识有了整体有机的掌握。学习要有“悟性”才能有收获,取得进步。
学习应该广泛阅读,进行比较思考。比如我读到金圣叹的言论:“看诗气力全在看题。有气力看题人,便是有气力看诗人也。”就很注意看题,使我学习能够有正确的理解。题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不可忽略。如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历来都认为是自夸,教师常以此句鼓励学生写好作文。是这样的吗?此句出自《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读题应该预期诗里会有江水势猛如海的描述,可是全诗无一句涉及江水,全是写的诗的作法。回看诗题写的是江水如海势,江水能够如海势吗?当然不能,虚张声势而已。因此我知道“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是自夸,而是自嘲。
晚唐司空图撰写的《二十四诗品》中有句“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是说写诗要自然,不可强求。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全诗如下:“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听任自然,它留存——”以此观照杜甫那句诗,确实是被人误解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由深思而领悟,要深思才能探得精髓。语言学论述,一句话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一篇诗,一句诗也是具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不深入吟咏,不能领悟则无所得。我数十年反复诵读《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篇,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前几年读到韦应物《东郊》中的一句“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深爱其意境。诗中描写的美景引起读者迷惘,而其深层意义是说人对美的追求永远无法达到。这可能不是诗人想说的意义,但是他表现出了,这就是这诗句的意义。诗一旦写成便交与读者,读者可以赋予各自的意义。我能够领会这深层意义,很为欣赏,便引用此诗句作为我的诗集《关关集》的献词。美的最高境界是迷惘。
我读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揣想诗人形象。太阳昏暗,将要入土,他抚摸一株松树,流连忘返。仅仅如此吗?他为什么要抚摸松树呢?他此时在想什么呢?我们要知道夕阳象征人的暮年,松树是长寿的象征。一定要探寻到这深层意义,才知道两句之间的联系,知道诗人想的什么。他在感叹人不能如松柏常青。如果理解不能够深入到这一层,这句诗就白读了。
一个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柯南·道尔说,福尔摩斯很无知,他连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都不知道,因为这无助于他的工作。我不同意这糊涂观点。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了解自身,了解宇宙。知识不惧多。我旁收杂学,常常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现在很多人谈到量子力学理论与佛学的关系,我没有能力去弄懂科学家都搞不清楚的事情,但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读了这方面的文章。它帮助我探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空观。这有什么意义?当然有,我们常说“四大皆空”,这观念无疑是在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然而我们对此的理解是正确的吗?我们会不会是在用错误的理解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定的知识积累有助于阅读的理解。阅读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就不会有全面的欣赏。比如读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细心的读者会怀疑崔颢是不是在发挥诗人的想象。他站在黄鹤楼上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可是他能够看到鹦鹉洲的草吗?读者不知道的是,黄鹤楼原来位于江边的黄鹄矶上,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被拆了搬迁到蛇山顶上重建。而在崔颢题壁时,鹦鹉洲是在靠武昌的江边,所以他真的能够看到洲上的芳草萋萋,完全是写的眼前之景。
知道黄鹤楼以前在江边,我读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别》的诗就能够还原一个故事。李白,或者还有几个朋友,在黄鹤楼饯别孟浩然。他,或他们,送孟浩然登舟以后回到楼上接着饮酒,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如果是在现在的蛇山顶上的黄鹤楼饯别,他送孟浩然登舟后就不会返回黄鹤楼。而从黄鹄矶到下游天际还很远,舟行下水也得半个时辰,他不会傻傻地站在江边瞭望。没有这样的知识读李白这诗也能够感觉到美,而有这样的知识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更全面。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学习对人的品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说了,还珠楼主的作品是我在成长期中阅读的,对我的人格的形成就有很大的影响。作者的气质在写作中会不自觉地呈现出来。比如,我听了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句就很为震撼,这样豪爽的话我说不出来,我从潜意识里也产生不了,打骨子里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我一辈子谨小慎微,该出手的场合我可能会先考虑出手的后果。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很重要。孟夫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先要养气,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文学创作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它必须有从长时期大量艰苦的学习中获得的积累作基础。创作的过程旷日持久,心浮气躁,不甘寂寞的人难以有成就。现在人讲修身养性,写作就是我修身养性的方式,我把写作比作“叩长头”,以身丈量去灵山的路。
文学创作有甘苦。甘是有神来之笔的自我欣赏,有出成果的成就感。苦是才思枯竭,绞尽脑汁写不出。我的写作不是追求名利,是出于自幼培养的爱好,就如给朋友讲个好故事,同朋友结伴游山玩水。我的写作随兴所至,不计付出,不计回报,因此不用刻意迎合读者,追赶潮流,适应社会。写作本身应该是愉快的,即使是写悲剧,写人生的痛苦,社会的污浊,也应该心态放松,超然物外。
我的写作是认真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20世纪40年代,由侯湘谱曲,李隽青作词,周璇唱的歌《真善美》最全面地反映出有此追求的人的心境。只有摔过跟头的人才能有如此痛切的体会。我常常吟唱此歌,咀嚼其中酸辛味,知道我有知音在前,得到莫大安慰。请听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