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围故国
  • 程章灿
  • 2176字
  • 2020-09-10 09:28:07

栖霞山:枫叶为什么那样红?

南京人常说“春游牛首,秋游栖霞”。游牛首是踏青,游栖霞是为了赏红叶。每年深秋,栖霞山就拥满了人,不看青山,不看白云,也不看一江碧水,更不看古寺黄墙,只为了看红叶。

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爱好,近几十年,山上种植了很多枫树,霜降一过,漫山遍野的枫叶,便如火一般燃红了山坡,爱煞人也。

栖霞赏红叶这个习俗始于何时,不大见人说过。闲来好事,翻了一些古书旧籍,找到一些材料。据我的初步估算,这个历史大概也就两三百年。具体说来,它应该是从清初开始的。

明初南京地方文献中,似乎还没有提到栖霞看红叶的事。明代中期,南京人陈沂曾撰《金陵世纪》,其笔下写到栖霞山,并未提及赏看红叶之事。后来,著名文人王世贞游栖霞山,写了一篇游记,也没有说及。万历后期,差不多快到十七纪世纪了,曾任职南京国子监的江西大庾人孙应岳,写过一本《金陵选胜》。栖霞山是他所选中的胜迹之一,但他也没有说到红叶。

余宾硕是明遗民余怀的儿子,也自认为遗民,他的生活年代主要是在清初。他写过一组《金陵览古》,其中有《栖霞寺》一首:

海日初生江气开,
摄山天半拥楼台。
征君宅傍孤峰下,
帝子碑沉乱石隈。
衰草白云迷晓磬,
秋风黄叶满苍苔。
不辞临眺伤摇落,
词客哀时酒一杯。

这首诗写到了《明征君碑》,写到了秋风,也写到了黄叶,意在渲染沧桑和苍凉。但我觉得,诗中的“黄叶”属于常规的意象,与专门作为欣赏对象的红叶,迥然不同。至少,秋叶还没有成为观赏的焦点。

南京地方文献中开始提到栖霞红叶,似乎是从乾隆时代开始的。江宁人王友亮(1742—1797)恰好就生活在乾隆时代。他撰有组诗《金陵杂咏》,其中有《摄山》一首。诗序中明确提到,摄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山多药草,可摄生,故名。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连峰盘礴此江濆,
名字南齐始著闻。
舍宅已传明处士,
主山偏说靳将军(战国时楚靳尚也,呼为将军)。
药苗春涧香生雨,
枫叶秋林烧入云。
几度支筇吟未足,
只今清梦尚殷勤。

诗的重点是第七句:“枫叶秋林烧入云”,由此可见,当时山上枫林已经颇有规模。“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可见当时这个民俗已经形成。

与王友亮差不多同时,南京有一位女诗人骆绮兰。因为是女诗人,又列名袁枚的随园女弟子,骆绮兰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不过,她跟栖霞山尤其是栖霞红叶的掌故,似乎还不见人提起。她的《听秋轩诗集》中收有多首游栖霞山的诗,最值得注意的是《栖霞看红叶过德云庵用壁间韵》:

栖霞山红叶

穿云破藓过僧家,
禅板初开静不哗。
尘梦尽销黄叶雨,
仙楼都拥赤城霞。
涧边曲水沉清梵,
林外疏钟起暮鸦。
好煞秋光惟薄暮,
石栏倚过夕阳斜。

诗题告诉我们,她来栖霞山是为了看红叶,这就为王友亮的说法提供了同时代人的“现场见证”。可惜除了“仙楼都拥赤城霞”,诗中没有对红叶更多、更细的描绘,既没有说来看红叶的人多不多,也没有提来看红叶的都是些什么人。

不用骆绮兰点名,我们也知道,在乾隆时代,经常光临栖霞山的人中,名气最大的就是乾隆本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他五次驾临栖霞山,驻跸于栖霞行宫。那是两江总督尹继善专为其修建的。在栖霞山驻跸期间,他创作了一百多首“天章”,也留下了“第一金陵明秀山”的品题——这是栖霞山在清代挣得的一块金字招牌,到今天还好使。不过,乾隆的栖霞诗篇中从来没有提到红叶。这一点看似奇怪,其实很正常,因为乾隆五次巡幸南京都是在春天,没有机会与深秋初冬的红叶邂逅。这是双重的不幸,一重属于乾隆,一重属于栖霞山。他没有见过满山红叶,哪里懂得她的“明秀”?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乾隆的臣下、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却在诗中一再提及。在《初冬偕诸同事游摄山和袁子才韵》中,尹继善写道:“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在《再和袁子才游摄山韵》中,他又写道:“朱履却宜枫叶老,青峰岂厌鬓毛斑。”深秋或初冬到栖霞山看枫林霜叶,在尹继善和袁枚的眼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正可以与王友亮和骆绮兰等人的诗相印证。

那么,栖霞山从什么时候开始广植枫树的呢?确切的时间很难考定,但至少十七世纪后期应该有了。那个时代的某一年深秋,朱彝尊(1629—1709)与几位亲友登栖霞山,作诗四首,其中已经有“槭槭霜叶鸣”的句子。

写《桃花扇》的孔尚任(1648—1718年),年辈略晚于朱彝尊。当他专程到栖霞山拜访隐居在白云庵的道士张瑶星之时,肯定看到了“槭槭霜叶鸣”的情景。这有一个旁证。张瑶星有一位蔡姓友人,在寄赠张瑶星的诗篇中,曾写过“红叶相招策杖游”的句子。

《桃花扇》的最后一出是《馀韵》。这一出是整部剧本的点睛之笔,曲终奏雅的那一套《哀江南》曲子尤其令人激赏。好句子太多,目不暇接,比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乾隆题诗,重点是“第一金陵明秀山”。

这几句是写在秦淮窗寮上的所见所感,思绪跳荡,“新红叶无个人瞧”所指的,应该就是栖霞山的枫叶。在明末清初,张瑶星很有知名度,在南京更有影响力。《桃花扇》故事闻名遐迩,扩大了栖霞山及其红叶的知名度。《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后来在栖霞山出家,死后据说也埋在栖霞山,其墓在今山巅桃花涧景点一侧。

年复一年,每当霜露既降,人们就开始关注山中枫叶的消息,相互打听。栖霞赏枫的习俗,也许是从《桃花扇》开始的吧。有了名家的示范,有了经典的吟味,有了桃花的映衬,栖霞山的红叶,自然越来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