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岁月
  • 张勃兴
  • 4627字
  • 2020-10-21 17:26:46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日,回顾这60年,可以说是历经沧桑,成就辉煌。如何看待这60年,尤其是如何看待前30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

有人把这60年分为两大阶段,即以改革开放前后划分。他们认为,前30年是灾难深重,后30年是成就辉煌。

说后30年成就辉煌,我举双手赞成,可是说前30年灾难深重,我也坚决反对。

当然在前30年征程中,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确犯有重大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十分严重的,说它是一场灾难毫不过分。

可是不能因此就把前30年全盘否定了,因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回顾前30年,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是自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的某些理论观点开始出现问题,而且步步加深。

当然,这里除了毛泽东自身思想观念的错误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客观影响。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追随苏共围攻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担心中共内部出问题,以致从我们党内寻找走资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而从国内来说,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大家都急于想改变这种落后面貌,这就助长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思想。可以说这两方面的原因是他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外因。

毛泽东最初主张要向苏联一边倒,一方面他认为苏联模式是正确的,斯大林的理论是真理;可是后来他逐渐感觉到全盘照搬苏联那一套做法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就开始进行探索,企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探索性的见解和理论。这里,我简要举一些例子。比如他曾经提出过:

不要剥夺农民;

要重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排列顺序;

要学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论十大关系》;

不要超越阶段;

要承认价值规律;

要发展商品生产,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看待;

要注意计划的综合平衡;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也就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主张;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如此等等。

可惜,后来在实践过程中,他在不少方面背离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甚至犯了严重错误。所以说,他是在探索正确道路和路线过程中犯了错误,这是十分可悲的。

对待这个问题,邓小平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曾经深刻指出过:“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许多问题,我们早就发现了,但是没有解决好。”

胡锦涛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曾就邓小平同志这段谈话做过分析解释,他说:“他所说的没有解决好,主要是指我们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和曲折,包括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段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我们发生的错误和曲折,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重大损失。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的这段话十分精辟,极为深刻,把毛泽东和我们党那时所犯错误的性质分析得非常透彻,这对我们辩证地历史地认识问题,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显然,偏离这种认识的种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但是,现在社会上和党内却有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和他所犯的错误。一种是全盘肯定毛泽东,认为他百分之百正确,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他功过的评价不公正,是错误的。甚至公然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正确,攻击党中央“抛弃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背叛了无产阶级专政……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没有阶级性、革命性的口号和主张,例如什么以人为本、和平崛起、小康社会等这些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东西”。

另一种是全盘否定毛泽东。去年,在一个刊物上有人发表文章说,中国共产党应该承认自己所走的道路是社会民主主义。文章认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一些理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托洛斯基、布哈林等人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文章主张中共要与世界上一切坚持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联合;2009年,我国还出现了一本书,其观点是:对毛泽东三分过错与七分功劳的评价是错误的,最多也只能是九一开。这本书的作者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功劳盖世,罪恶滔天。”说功劳盖世是指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这是历史事实,他们不得不承认,但这只不过是个幌子,而说罪恶滔天却是问题的本质,是实际上的全盘否定。前不久,出书人在香港举办了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仪式,吵得喧嚣一时,影响很坏。

其实,对待毛泽东的正确评价早有结论,这就是1982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一《决议》指导下,无论是在党内还是社会上对毛泽东的评价已取得共识。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维护这一决议,不能有丝毫动摇。要经常在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我们说,不能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这是因为有重大成就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前30年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新创建的人民民主政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从根本上维护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许多领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让国人欣喜,世人震惊。在此期间,我国还建设起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造了精良的武器装备。

第四,建设了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了伟大祖国的安全,特别是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敬仰。

第五,全面开展了外交活动,打破了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西方大国的承认。特别是在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根本未能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人人皆知,加之共和国六十大庆刚过不久,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宣传材料,大家都看到了,我在这里就不需要再重复了。下面只就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谈些看法。

邓小平早就指出过,不要给市场经济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其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但是在国内外偏偏有人却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的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水火不相容。比如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就对邓小平说过这样的话。而中国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四种市场经济模式。

一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因素较大。

二是以德日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特征是在坚持以自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主的前提下,兼有政府的一定干预职能。

三是以北欧为代表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其特征是在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原则下,政府在实施福利主义方面干预较多。

四是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许多学者都认为,在共性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也就是说,对资源调节都是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而在特性上则有差别,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特征,它力图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一般功能紧密结合与兼容起来。我国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没有像苏联与东欧国家那样放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方针,而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这样在中共坚强领导下,国家经济的控制力和管理职能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它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样,要由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现在,世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越来越有所认识,但是大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和一些学者,却依然顽固地不承认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们至今还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国家地位,其理由是说中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过多。

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就提出过一个定理,他认为,一个国家一旦进入全面工业化发展阶段,政府经济部门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有一种扩大现象,公共财政将不断膨胀。他还预言,在未来50年到100年后,这种规律性现象和趋势仍将发生作用。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大规模产业发展要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扩大,市场竞争激烈要求公共福利项目增加,经济垄断力量活跃要求市场管理;工业化导致农村破产,要求政府合理帮助,等等。

在瓦格纳定理发表后,先后有许多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用英国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美国发展情况以及对20世纪60年代后美英德三国的比较,做数据验证的结论都证实此定理是正确的,其预测的发展趋势也是存在的。

中国的实践也是如此。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基础体系,而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撬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此时,瓦格纳所说的国家经济力量和政府管理不断增强的种种情况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高效积累。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积累匮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积累,主要是依靠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依靠大量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以及通过土地资本积累。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国家不是坚持土地国有化制度,而去实行土地所有权完全私有化,这样虽然市场自由化程度肯定会更高,市场竞争会更充分,但是推动工业化的成本则会十分高昂,也就不会获得今天这样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成果,而会把国家工业化进程大大放慢。

第二,国家资源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能源等资源由国家管理,这样就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开放中,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完全纳入竞争领域,由国际和国内私人资本进行收购、投资、开发,使生产力一度遭受巨大破坏。而我国则坚决拒绝私有化,这些产业依然由国家控制。与此同时,对原有国有企业逐步进行改制,使企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不但没有遭受破坏,反而不断提高,不少大型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相继进入世界500强。这些大型企业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发挥着稳定国民经济的战略作用,并为下游企业提供了价格相对便宜的初级产品,这实际上是国家对推进工业化成本的补贴。此外,在民营资本暂时无力大规模进入基础产业领域之时,由国家控制全局,可以避免国外大公司乘虚而入控制我国国计民生。

第三,政府以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市场化改造进程加快,防止了无序竞争。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是自下而上地进行的,而是执政党自觉地转变观念,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有组织、有秩序地实施市场化改造。这包括提出改革方针、让出市场活动领域、缩减计划定价比例、改造国有企业、提供市场机制运行制度平台、管理市场秩序,等等。也可以说,在我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扶植起来的,同时政府还运用强大的经济组织力量,为市场发展提供了规模宏大、配套完备齐全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这样也就为我国经济持久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说,对一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不能只凭理论性的论证,而更为主要的是要以发展成果来衡量和佐证。比如,我国实施市场化改革起始的1979年,拥有9亿人口的一个大国经济总量,按当时汇率计算只有1350亿美元,而到2009年增长了30多倍。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正确的、可行的,我们应该继续坚定地坚持下去!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