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簪会

  • 第一折纸师
  • 惠柏
  • 2040字
  • 2021-01-14 22:07:02

栀予面对境况,两难起来,想起自己下山的目的,只怕完后还要花更多的盘缠,能有点银钱傍身,总不至于流离失所,饿着肚子在街上游荡。

栀予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我就爱财了。”

王嫣然欣慰道,

“如今你是我的恩人,恩情恰似捏土再造,这些黄白之物都是些俗物,还只怕不够报答你的恩情。”

栀予连忙推辞,

“这些已经很够了,不必再添了。”

王嫣然握住栀予的手,眼中有掩不住的泪光,却是笑着的,

“栀予,你不仅仅是恩人,也是我的朋友,后天的宴会,我也要把你带给大家看看,让大家都知道,我的病是你治好的。”

————

绿叶青跗映丹萼,粼粼湖色,亭红竹筵,列席两行于溪流之间,溪流弯弯曲曲直通湖中。

女子们列席在左,男子在右,而其中都有腾空搭起的竹帘阻隔,唯一能和对面连通的只有那条小溪流。

王嫣然戴着椎帽,与栀予坐在不显眼的位置。

众人三三两两地围坐,讨论着今日簪会将会出现的簪子。

汉州城是出名的花簪城,因为地处偏南,依山傍水,四季如春,一年到头都有数不清的花卉盛开,而矿山亦奇多,能工巧匠劈山得玉,雕琢成各色花卉的模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行业,汉州城有了越来越多的能人,拜师成业,代代相传,发扬踔厉,使得汉州城出品的花簪远远比别的地方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故而汉州城也被称作是簪城,王家亦是由此发家。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汉州城格外追崇戴花簪时能如十二花神般绝美的秀发。

而头发生得不好的人,便格外受人排斥,更别说是像王嫣然那般没有头发的了。

而最让旁人觉得可笑的是,王嫣然自己家就是卖花簪发家,于是在汉州城,王嫣然的事情便常常被人拿出来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汉州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做簪起家的大富商王家有一个没头发的独生女儿。

为此,这些年来,王嫣然几乎受尽嘲笑和讽刺。

“今日的花簪是哪家的?”

“城西的垂玉坊、慕春摘,城北的怀珏楼,城东的窥玉记,四大琢玉世家全都在呢。”

“那可真是厉害,吴姐姐家竟然能请到四大世家的新簪,平时唯一能够看见四大事家同台的,也就是每年成玉会的时候了,在私下举宴的时候,还真没有看见过四大世家玉饰同台。”

旁边却有人发笑一声,

“这可不是今天的重点。”

旁边的人好奇,

“今日的目的不就是看簪子吗?”

那人眉下一颗黑痣,墨发如瀑,长相略妖,拿着扇子掩住嘴轻笑一声,

“这当然不同。”

“吴姐姐可不是商会那些老古董,只知道把簪子摆在案台上,叫人就这样干巴巴地看。”

旁边青衣的小姑娘好奇,

“那要怎么样,以往的赏簪宴会不都这样吗?”

薛嘉尘发笑一声,

“真是愚笨。”

薛嘉尘学舞的身段,腰肢格外柔软,轻轻柔柔地一摆手,扶了扶发髻,

“吴姐姐别出心裁,让每一位东家都请了人,戴上这些簪子,在宴席上走一回,给众人看看。”

“慕春摘向来是做些妖妖娆娆的式样,好人家的姑娘向来是不怎么买的,慕春摘这次也就不扭扭捏捏的,直接请了万花楼的花魁,而怀珏楼的是明公子的亲妹妹,向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明婉,至于这窥玉记嘛,做簪子平平无奇,素来是喜欢那些无聊的妇人,想必也会请些不知变通,死板无趣的妇人来。”

旁边的小姑娘好奇道,

“那垂玉坊呢?”

薛嘉尘却忽然抬眸向入口看去,瞬间变了笑颜,喜笑颜开地同来人打招呼,

“吴姐姐!”

吴雍善姿态大方,面容温厚不张扬,步步行来皆是大家闺秀的风范,端庄娴雅,长相亦是温和矜雅,眉眼入画,唇满齿白,在人群之中很是出众。

吴雍善行来,与薛嘉尘坐下。

薛嘉尘迫不及待地和吴雍善说着小话,全然将刚刚那个同她说话的姑娘抛在脑后。

那个姑娘只能是郁闷地看向别处。

不知不觉,人已经来齐了,而簪子都被用托盘呈上,上面盖了一层红布,难以识其庐山真面目。

众人目光不时在那些簪子上面流转,虽然看不见,但也都十分好奇。

栀予也好奇得很,不知道那些红布下面的花簪到底长什么样子。

之前她和嫣然在随便去的一家玉楼里,都能看见许多极好看的样式。

要不是特地去看,她都想象不到簪子原来还能有这么多样式。

这些被放在宴会上让大家一同观赏的簪子,想必是从许多簪子之中选出来的佼佼者,许是比之前她见过的那些还要好看。

真不知道今日能看见什么模样的簪子。

吴老爷说了一通场面话,很快就开始了宴会。

虽然大家都在用膳对饮闲聊,其实心思都放在了那些尚且未见庐山真面目的簪子上,一个个的眼神都止不住往台上瞟。

吴老爷见吊足了诸人的胃口,便心有成算地让丫鬟都把那些托盘一个个拿起来。

依次着云袜在溪流边上站定。

最先亮相的是慕春摘的花簪。

将极其稀有的墨玉做成了一枚华胜样式,而其中有一些白色的杂色,全都被巧匠别出心裁地雕刻成云纹,其中镂空,乍一看,竟仿佛是女子裸背而卧的背影。

虽然慕春摘的心思有些下流了,但众人却没有办法反驳这只簪子,因为这簪子将杂色变成了亮点,而且极其具象地将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巧思极珍奇,倘若不是因为这一份巧思的话,这一块极其罕有的墨玉就要因为这明显的杂色而废掉。

只从做簪的眼光来说,这一支簪子简直是神来之笔,若不是这位工匠,若不是这一块杂色形态特殊的玉,决不能成就这样一支簪子。

而且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玉料。

那这一支簪子就是世上仅有的一支。

但这意态,真的未免太下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