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与机制
- 刘志国 刘烈炬
- 835字
- 2020-04-30 16:51:28
二、脂肪酸的重要理化特征
脂肪酸的熔点随脂肪酸烃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脂肪酸中双键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由于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故常温下呈固态;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常温下呈液态。三酰甘油中含有3个≥12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时,在体温条件下以固体形式存在;若其脂肪酸的碳链长度与饱和度之比为18∶2,在0℃时仍可以液态形式存在。构成细胞膜成分的脂肪酸,其不饱和度要高于储存脂中的脂肪酸,从而保证了细胞膜在各种不同环境温度下仍以液态形式存在,这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可塑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中不饱和双键通常为顺式结构(cis-configuration),碳链产生30°的弯曲(deflection),从而增加了cis-不饱和双链所占据的空间,减弱了范德华效应(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导致其熔点下降。此外,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cis-结构的双键数目)还可影响细胞膜的微黏度(microviscosity)、细胞膜的厚度 (thickness)以及脂筏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功能,例如酶、受体、膜转运蛋白、离子通道等。
通常,脂肪酸的水溶性随碳链的延长而降低。在低浓度时,脂肪酸以单体(monomers)的形式存在。然而,在高浓度时则可形成脂肪酸微粒(micelles)。脂肪酸从单体转换成微粒的浓度,称为临界微粒浓度(critical micellar concentration)。在微粒中,脂肪酸亲水性的羧基端朝向外侧,而疏水性的脂肪酸的尾朝向内侧。在磷脂中的脂肪酸微粒可进一步酯化形成脂质体(liposomes)。这种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医学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脂肪酸的单体、微粒和脂质体的形成过程见图1-2。
图1-2 脂肪酸的单体、微粒和脂质体
在生物体内,磷脂(以磷脂酰胆碱分子为例)中的胆碱、磷酸和甘油构成了磷脂分子极性亲水性的头,而脂肪酸尾构成非极性疏水性的尾。磷脂的这种双重极性的特性构成了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的基本构架。由于脂肪酸特别是长链脂肪酸的水溶性低,不能通过血液直接运输。它们在血液中形成不同种类的脂蛋白。少量的游离脂肪酸可结合白蛋白进行运输。因此,血液中的脂蛋白的种类和含量是反映机体脂质代谢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