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来客

  • 社稷之臣
  • 惟明
  • 2066字
  • 2020-04-23 19:02:55

入秋后的长月村,温度并没有降下很多,但一场秋雨及时地到来,让海天之间变得美丽朦胧起来,像极了一幅水墨画,也为岛上带来了凉爽。

黄廷益带着斗笠,穿着蓑衣,坐在一叶扁舟上悠然垂钓。

雨水落在海面上,泛起一层层的涟漪,舟身随着海浪的拍打,轻轻起伏摇动。他的心思飞得很远,就连鱼儿咬钩了也没有发觉。

在拜易建章作为老师后,离开一事终于可以提上议程,易建章还有些书稿要收拾,黄廷益自己也想多教孩子们一些字,日期便拖到了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情越来越复杂,既有对未知的紧张与兴奋,也有对这里的怀恋和不舍。

易建章知道要做什么,便是著书立说,将历史流传后世,把教训和经验留给世人,现在还想和自己一块去看大好河山、享受生活的乐趣。

田安知道要做什么,便是当好这个村长,好好管理和保护长月村。

田二知道要做什么,便是辅佐兄长,做好他分内的事情。

就连张小喜,也知道要做什么,便是想识字念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那么自己,又要做什么呢?

是白手起家,利用后世的知识,在商场上大展雄风,做大永朝的“港岛李超人?”还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亦或者,在边疆沙场上,纵横大漠黄沙,不畏风雪饥寒,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哗啦”一声,张小喜从海面上钻了出来,抹了把脸,扶着船舷道:“黄大哥,我已经打听清楚了。”

黄廷益的思绪被打断了,他抬起头,一边看着离海岸线不远处的一艘两桅福船,一边问道:“是怎么回事?”

这艘福船是典型的木制帆船,尖头、方尾。船头雕刻着巨兽的头像,上方竖一杆大旗,上书一个斗大的“永”字,迎风飘动。船尾设有木楼二层,周围竖立了防护用的硬木,牢牢地围了一圈,如城墙一般。船上装备了投石机、钩锁、火油等物。

船只吃水很深,有明显的压舱,想必装运了许多货物。由于下着雨,海天之间仿佛织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视野没有平日开阔,只能大致看到岸边的情况,船只甲板上人影绰绰。

张小喜翻身上船,把事情大致说了一遍。

原来这是艘官船,刚从吕宋国回来,不想遇上风暴,航道偏离、与船队走散,经过长月村的时候,又触碰到了浅礁,船底有些漏水。

幸亏遇到了正在外边捕鱼的好心村民,见是艘官船,不敢怠慢,引着他们驶到安全的地方。只是船只是海船,吃水太深,无法停靠在岸边,只能划着船上备用的小筏子上岸。

田守作为村长,带着二三十个村民已经在岸边迎接等候了,献上食物和酒水,安排了熟悉水性的人手去修缮船底,并邀请船上的陈子夏陈大人,以及随船同行的贺公子、温小姐一行人上岸歇息。

黄廷益点点头,这里边明显有易建章的谋划,田家兄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易地而处,自己作为长月村的决策人,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方既然看到了渔民,知道这片海域有人,就不能不管,万一碰上个眦睚必报的主,对长月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既然有了接触,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索性好人做到底,郑重其事一番,毕竟长月村已经百余年没有和官府中人打过交道了。

他扔了一直船桨给张小喜:“快点划,我们去看看。”

他俩飞快地划动着船桨,很快到了岸边,一路小跑上山,得知贵客们都已安顿妥当,田守将在傍晚时分在长月厅设席款待。

于是,两人先回了一趟家,黄廷益把斗笠和蓑衣收起来,拿了一把雨伞出来,张小喜则把湿衣服换了。

他俩到达长月厅的时候,正好看见田守陪着一行人从外边进来。

走在最前面的应该就是那位陈子夏陈大人了,他带着黑色的官帽,穿一身大红色官服,足蹬皂靴,方脸长须,相貌堂堂,身后还跟着几名文吏和十几名亲兵侍卫。

这些亲兵侍卫们的甲胄也刷上了红漆,或是用红色的饰物加以点缀,他们紧紧跟随在自己大人身边,进入大厅后就分散开来,占据大门和四角,只留下二人站立在他两侧。

反观村民们,应有的防备和警戒就差得太多了,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相互之间没有联系。黄廷益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如果他是陈子夏,用这十几名亲兵,再从船上调拨一支三十人的生力军,就能拿下长月村。

陈子夏他们后边则不疾不徐跟着七八个人,似乎刻意与前面的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衣服五颜六色,和陈子夏一行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廷益看过《许朝纪事》的记载,知道永朝尚红,官员们都穿着红色的官袍,后面这七八个人,男男女女,穿得五颜六色,很明显就是随船同行的贺公子、温小姐一行人了。待他们走近了,黄廷益不禁眼前一亮。

好一对璧人!

当先是个俊朗的年轻公子,脸如桃杏,风流倜傥,穿一身月白色的锦衣,系着玉带,手持一柄镶着象牙边的折扇,风度翩翩,只是五官显得有些阴鸷,身后跟着一个低眉顺眼的小书童。

他的身侧是一名女子,二十岁许,身材匀称,珠圆玉润,肌肤胜雪,有如凝脂。穿一身天青色的衣裙,眉目如画,眼若星辰,眼光流转间,美艳不可方物。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挡住细密的雨丝,到得屋前,轻轻抖落伞上的雨滴,收起来交给身后的丫鬟,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顾盼生辉,极具美感。

她身后的丫鬟,只有十六七岁,穿着藕荷色衣裳,虽不及她小姐那般惊艳,却也长得明眸皓齿,灵巧可人。

看惯了后世各种整容脸、网红脸的黄廷益,见了这古代美人,那种独特的气质,那种没有修饰的美,顿时有种被惊艳的感觉,难怪古人写了那么多诗词来描写、赞颂美女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