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闻噩耗拜山扫墓,居乡下教字授文

次年,望卿觉得自己年迈,便辞去了学校校长的职位,让贤给了年轻人。赋闲在家,难免思念起自己的儿子。一年多了,就来了一封要他买教材的信。怎么教人不思念他?正思念之时,有人来报信了,说是俞瑨死在了乡下,村民们将他埋葬了。

原来俞瑨有一次去山上除草,被毒蛇咬了。村民赶紧将他抬下山,放在村长家里。村长便赶紧去找村里唯一的大夫。那时的乡村缺药,更别说什么抗毒血清。那大夫在他的伤口处挤出了点血,上了点草药。可能是那蛇的毒性太强,也可能是草药不太管用。俞瑨从那一夜起便长睡不醒了。村长见状,一点也不敢隐瞒,急忙地报告了上级。这才有人来和望卿报凶。

望卿听罢心中就像被刀剜一般疼,脸上业已麻木,只觉得有两行泪珠从鼻子旁滚下。那秀兰也哭出了声,依秋早已泣不成声。可事情已经发生了,多哭无益,去乡下看一眼自己儿子的坟茔才是正事。

三个人雇了一辆车,随着报信人的指引,一路颠进了那个小乡村。村长知道他们要来,早在村口等待。村长领着他们去了俞瑨的坟茔。那两个夫人刚见到坟茔,泪水就像决堤的河水,怎么也收不住了,望卿只愣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许久才缓过神来。

坟茔前面还有十来个小孩跪在那里磕头,望卿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磕头,便问村长。村长解释道:望卿在村里免费教这十来个小孩读书,这小孩们知道先生对他们的恩情,就在这里磕头。望卿过去一一搀起他们,让他们回家。

忽然间,村长“扑通”跪下了,说是自己没有照顾好俞先生,让望卿原谅他。望卿知道村长对自己的儿子照顾有佳,怎么能怪他,便急忙搀起村长,对他说道:

“这事怎么能怪您呢?快起来吧。”

那大夫知道望卿来了,也来请罪,跪在面前说道:

“都怪我,害得俞先生……”

望卿又急忙搀起他,回道:

“伤他的是蛇,救他的才是你,我还要谢你,怎么能怪你呢?”

村民知道望卿来了,便在那里越聚越多,望卿便对村民说道:

“害他性命的是蛇,不是大家,我不怪大家。大家都去忙自己的吧。”

这才是经过风雨的人,知道是非,明白道理。望卿又去村里的祠堂看了看。那里面书桌上的课本还是望卿买的。

望卿或许是想将自己儿子未教完的课教完,便对村长说:

“如果大家不嫌我老,我以后就住在村里教孩子们读书。”

“好啊,俞老先生!”

望卿回家去三天尽数将家产变卖了,带着两位夫人,背着大包小包,又一路颠进了村里。村民知道他要来,特意挑了一间无人居住的大房子,给他修葺翻新了一下,让他住下。

他是年纪大了,干不了农活了。便和村长商量:在白天教孩子读书,晚饭后可以让不认字的村民来听课。因为他知道村里的人们白天要干活。村长同意了,挨家挨户地通知了。

第一天的晚饭后,果然来了许多村民。可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也来听课,毕竟自己小半辈子都是不识字的,照样也这么过来了。这不,就有人这么问他了:

“俞老先生,不要怪我嘴直。咱们都是不识字,小半辈都过来了。咱们只希望孩子们读点书长点出息。”

望卿听完,微微点头,说道:

“要是以后孩子们长大了,出息了。在外面给你们寄信,你们怎么办?要是你们想给孩子们寄信怎么办?”

“找俞老先生给我们写。”

说罢,大家便哈哈地笑起来,望卿也被他逗笑了,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

“那我一天到晚就剩写信了。”

众人也笑了好一阵,望卿见他们止住了笑,才说道:

“我小时候也不爱读书。为什么呢?因为我家里请来的先生可凶了,要是书背不出来,他就骂。可是有一天我送先生回家,巧好有一位大嫂请他写封信,又是泡茶,又是点心,临了还给了钱。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用功读书了。为什么呢?咱们要是不认字,就得多求着人家。”

“俞老先生,那得认多少字才能写信啊?”

“少说三千个。”

“太多了。”

“咱们一天学十个,不到一年就能学完。大家干了一天活,就当在这里歇歇力,不是挺好吗?”

“那就听俞老先生的吧。”

从此,望卿一家便住在村里了。望卿也从未间断教书,这一教便是十年。村里的人都认字了,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长大了到外面求学的也不少。这十年,望卿也越发苍老了,可是不管谁从他面前走过,都尊称一声“俞老先生”,望卿心里也是十分满足。

祠堂里的书本随着课桌慢慢被岁月腐蚀着,正如望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