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国度

若不是这次特别的旅行,他觉得大概他会在洛阳城平静的生活下去。当他们东归时,遇到了到了图波特人的堵截,不过幸好,高王李西程带着军队来接应东归的安西残部。

残存的安西军带着数万百姓东归,队伍步履艰难,然后这时就遇到麻烦了,图波特人知晓了情报,试图趁火打劫,当队伍行走到一处山谷时,被吐蕃人的部队撵上了,他们试图拦截下东归的队伍。

于是已经很疲惫的残兵败将们,不得不强打精神列阵准备迎敌。

就在这时,在远方的山崖上突然烟尘滚滚,然后众人望向那里,他们看到那身影出现在阳光中。这是桓朝的军队。

韦宽喃喃道:“那是我的王吗?”

图波特人看到这个情况,知难而退了。

这是桓朝的军队来接应了,而领头的人,是刘将军,张太傅和晋王。晋王骑着一匹白马,带着自信满满的笑容,意气风发。而张太傅后来又被人们追认称颂为帝师。

然后大家碰头,众人先拜见了晋王,然后开始叙旧。

三个人走来,刘将军身形高大,身披铠甲站在左边,花白胡子老头帝师穿着狐裘大衣站在右边,晋王是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二十岁左右的样子。

“张老,好久不见了。”韦宽与帝师张太傅道。

“是啊,你也长这么大了。不觉也过了好些年了。”帝师道。

那是当年韦宽的父亲与张太傅与图波特人交战,而韦宽就是作为一员小将参与其中。

然后晋王道:“韦将军,您可否成为我的幕僚?”

韦宽道:“败军之将,愧不敢当。”

晋王道:“哪里的话,韦将军,有时候,大局不是个人能左右的,陈全之败,非将军之过。”

韦宽道:“那多谢晋王赏识。”然后韦宽道:“那我还要几位朋友,这是李居延,这是小刘。”

晋王道:“李居延先生是名满天下的诗人,那这位是?”

然后小刘道:“回晋王,小人不才,原本乃是洛阳城里当阉割匠的,粗通文法,经常帮官员写文章,然后结识了李居延先生。小人才疏学浅,文笔拙劣,也通些工匠之事,若王爷看得上,小人那就是感激不尽了,实在不行,也可以给王府阉割几个太监。”

李居延道:“晋王,前几年国子监的新教材,那就是小刘写的。”

晋王点点头道:“有意思,我也是知道那套书的,没想到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写的,那些朝廷的官员怠政而找人捉刀。”

然后晋王对帝师道:“这样吧,先生,您来安排相关事项吧。”

“谨遵王命。”帝师道。

高王李西程邀请他们来到府上,于是三人欣然前往王府上.

几个人见到帝师,帝师就问了小刘挺多问题小刘果然对答如流,让帝师颇为称奇。

于是帝师就道:“那好,龙城的官学缺先生,你和李居延可以去哪里教书,他教授文赋,你就教授儒学,然后再编纂点教材。”

但是小刘却道:“我觉得光教儒学是不够的,取得了外边的书籍,这也是当年先辈的知识。我觉得研究这些更有益。”

帝师道:“我知道他,但是那些事情我不清楚,那些东西可以治国安天下吗?”

小刘道:“具体的可以让我们制造各种用品,建造房屋,建造更好的建筑,提升生活水平。”

帝师道:“那些一是匠人之事,粗鄙之人的事情,上不得台面,不过你也匠人出身,至于建筑,朝廷应该节制这些浩大工程的开支和建设,体恤民力,以节约而不是挥霍为主,所以建建筑物差不多就行了,不可搞太多。”

但是高王李西程道:“建一些精巧的小建筑物何尝不可呢?我王府有一片后山,我正好想在王府后边的山上修建亭台楼阁,但是苦于爬山,小刘倒是可以设计一下这个。”

于是小刘就接下了任务。

众人再度穿过关中的平原,度过风陵渡,进入并州,这里都是土地,比起关中来,这里的黄土,粉末更多了的感觉。到了晋阳之后,帝师用并州特色的面食款待,小刘在洛阳都是喝小米粥和汤饼,这里的特色在于放醋,据说很合这里的水土。

然后他们来到了晋阳。

晋阳也是是东原的大城,但是去过撒马尔罕之后,小刘再也没有看得上过东原的城市。晋王府背倚山上有温泉,李西程想上去观景,但是又不想爬山,小刘既然说自己可以,然后帝师就让小刘去试试。众人在晋阳安顿下来。然后第二天小刘就去看情况。

小刘勘察了地形,然后再看了看王府的人力,小刘脑子一转,就有了方案,然后废寝忘食的整了一天,然后第二天去见晋王,小刘对李西程说道:”王啊,您要在这个山上修建一组建筑,这个这不难解决,泰西有法,有大贤者名曰亚里士多德。其有法,名曰滑轮,是简单机械,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小轮子中间刻槽,组合起来可以做成滑轮组,用绳子穿起来,定滑轮改变绳子走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然后如此如此。。。”

李西程听闻,道:“嗯,很是精妙。”

然后小刘就开始主持修建王府的附属建筑。

帝师曰:“此山势陡峭,需要修建栈道,但是栈道修建麻烦,修出来太窄,一次仅容一人,木材沉重,恐怕修建旷日持久。”

小刘道:“这不难。”

然后小刘给王展示了自己的示意图,王看了,赞叹小刘的设计得机巧。

于是王下令小刘率领匠户们建造。他们就开始建造。小刘先督造了一架吊车,然后小刘按照修建希罗多德所言修建金字塔的做法,下令工匠聚土成山,在山前堆起来小土山,小土山修出几条之字形的盘山路,然后通过土山把吊车推上去,然后用吊车吊大件木料,小件则通过独轮车推上去。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方便的运输,不出数月,就造好了建筑,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引山泉作为用水水源,并且还按照小刘在洛阳的样式,制造了陶瓷管道来把厕所通到下边。

然后小刘开始安装吊车,用石头来蓄势能,然后把土山挖走,留下一部分形成一条坡道,这就做好了。

做完之后,小刘非常自豪的向王展示自己的成果,他让王府的太监通过滑轮组把石头拉起来,然后把绳子固定在放大的弩机上,小刘自己上去测试,通过一个手柄作为刹车,来控制速率。小刘站在一个木框里,按一下,圆滚滚的石头滚下去,把他拉上去,动滑轮和滑坡对石头进行减速,使得上升的速度均匀,然后下降时通过手刹使得下降速度均匀,然后再次要上下的话,就让太监们重新把石头拉起来。

李西程看了很满意,尤其是对一个防止意外的刹车装置,称道道:“这个很好吗,非常的灵巧,精妙堪比公输班墨翟,而且考虑得很仔细,我很满意。”

“多谢夸奖。”小刘道:“这是知识的力量。在那些以前的书中还有很多。”

但是帝师却不以为然的的说道:“这些只是奇技淫巧罢了,这点蛮夷的小聪明,工匠可以学习,但终究上不了台面。所谓君子不器,高深的知识在于大道,文以载道,而不是这些器物。”

小刘不是很想反驳。

搞完这个事情之后,帝师安排小刘去到官学中讲课,小刘从自己的俸禄拿出一些经费来发扬自己的爱好,然后让李居延作为幕僚,参与治理龙城。李居延感到,参与到治理中,确实不像光说说那么轻松。

小刘开始在官学教书和研究自己的爱好,不再搞阉割了,没有了尸体来源,但他也没有忘掉研究人体,他把那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带上了,还有各种腌渍的器官部件,时常端详研究。这些东西着实是把王吓了一跳。在龙城的平静岁月,小刘有了新的收获,那天他摆弄人头骨,那是一个小孩的头骨,十岁时死于阉割之后的虚弱。他想知晓牙齿的形状,想起自己换牙的经验,于是破开那头骨的下巴,想看牙齿的下边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有萌生的小牙,然后他就发现,那些要替换的牙齿其实是已经长好的,潜藏在乳牙的下边,样子挺渗人的。

在年末的时候,晋王与帝师前往洛阳拜会了皇帝,他们看到皇帝已经苍老了。

回去后帝师就议论道:“当今圣上其实也才五十出头,怎么看起来跟我差不多了,看起来非常的疲惫,皇帝可是由最好的医生护理的。”

然后小刘就跟帝师说道:“这你就不知道了,第一皇帝的生活方式很不养生,酒色过度,而且那些给皇家当差的人,其实都是划水的,御厨御医都是如此,也就我们阉割匠尽心一点。而且皇帝是不是喜欢搞炼丹?”

帝师答道:“是的,这些情况我还是了解的,他们都喜欢修仙炼丹,只不过那个比较耗钱。”

“怎么你还想搞吗?”小刘道。

“这个。。。”

小刘道:“这个炼丹都是金石之物,抱扑子认为,这些金石之物可以恒定,要是人体吸收了,就可以延年益寿。但是本着理性的精神,炼丹所用的丹砂,给动物服用,那是剧毒之物。皇帝长久的吃丹药,必定损坏身体,命不久矣。”

然后小刘就道:“先生,要不要上书皇帝,停止炼丹。”

帝师却道:“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就算我上书,当今圣上也是不会听的,如果他命不久矣,那是一次权力调整的契机。”

小刘却道:“皇帝指定的继承人,肯定不会是晋王,现在朝政被司马太监及其党徒把持,他肯定选一个弱小懦弱的继承人。”

但是帝师摆摆手道:“这些都不是问题,现在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王朝风雨飘摇,爆发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情,等到起义爆发,我们辅佐晋王拉起一支军队,做大之后直接靠武力就可以了,其他无所谓。”

果不其然几个月之后,皇帝就病死了,结束了灾难性的一生。然后在遗旨中公布了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不重要,反正这个人也是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丝毫不能解决桓朝面临的问题,当然就算他想理政也是解决不了的,而这个继承人毫无疑问,一看就是司马太监及其党羽一帮奸臣扶持的傀儡,晋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在参加完惨兮兮的登基大典之后。

李西程是晋阳城的王,晋阳城是他的封地,管理这座城市和周边。他曾经读了很多这个文明关于治理的很多书,心里也很有自信,直到他自己开始管这些事情,李西程才感觉到现实的困难。帝国弥漫着衰落的氛围,人民生活贫困,到处都是流民和饥馑。

看到那么多饥民,王要刺史要开仓放粮,但是府库入不敷出,所以他只好默许了官吏们给赈灾粮食里掺麸皮的事情。官吏们把麸皮和草料用石磨碾一碾,掺进粮食里,发给饥民们吃,让老老小小的饥民可以不至于饿死,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粮食的问题还是很严峻。

后世的人们民间贫苦的问题是土地制度被破坏的缘故。太多的土地被大户土地兼并,以至于耕者无其田,农民因此变得贫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们说道:最早桓朝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然后进行分配,当初征战,会获得一些土地,然后继续分配,那时候当政者也没想那么多,国中也多是自耕农。但是随着天下安定,土地渐渐就被更有实力的富户豪强所得到,自耕农们纷纷破产,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农。然后无以为生,租不起土地的佃农只好逃亡,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此后桓朝的饥荒此起彼伏,盗贼风起,皇帝不得颁布发罪己诏。

但是困境依旧在继续。

在那一年,中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旱灾,史书再度记载大饥,人相食。

一副王朝末路的气氛围绕在帝国的朝廷上下。

在李西程的辖区,也是这个情况。官府完全没有足够的财政像往日一样安抚饥民,赈济灾荒。于是李西程就想到了让小刘来开发新的农具,来提升农田农作物的产量,开拓新的农田。

在晋阳,小刘住在大河边上的院子,那是一间小院字,院子前边就是河流,河流附近是水浇地和树林,种植着许多的小米,院子里有菜地,种着蚕豆和莴笋之类的东西。然后小刘在教书之余,小刘与匠户们学习木工和铁匠,他感觉乐在其中,他现更想琢磨器物,而不是人体了。由于并州的饥荒,晋王命令小刘开发新农具,来增加水浇地,增加开垦的土地。

在并州山区大部分的田地都在河谷平原,有很多光秃秃的土山,那里缺少开发,因为水难以浇水,都是旱地,产量不高,水浇地和非水浇地的产量差别是很大的。一般的人们用扁担挑两桶水步行上去去浇地,或者用简单的杠杆来把水提起,但是那是用脚踩的,一个人在杠杆的费力端蹦跶,然后把省力端踩上去,省力端吊着一个木桶子,把水提到高处,然后上面的那个人再把水拿去浇地。但是这个效率很低,很费力,提升的距离也不高,两个人忙活半天,也送不了多少水上到山上。李西程给了小刘一笔钱和一些工匠去研究这个事情。

帝师来到小刘的院子里,小刘正在摆弄木匠活。

然后帝师告诉小刘:“王要你研究新的农具,把那些山里的开垦再搞成水浇地。”

小刘道:“这个我早有准备了。”

小刘把手一指,小刘道:“看。”

只见小刘搭建了一个微缩的模型:那是一个木塔,木塔上边有一个水桶,然后有竹管从水桶下引出来,再从这些竹管分出来更小的分支,这些分支再通到土山上,土山上开垦出梯田,这些水就可以浇灌这些梯田。

小刘给帝师解释道:“这是我制作的浇水系统模型,这就像人体内的血管,这个塔像人的心脏,只要我们把水提高到那个桶里,然后水就会沿着这些管子,就像血液沿着血管,流进山上的梯田里。”

帝师看到了,点头道:“是有一些精妙。那么怎么提水上去呢?”

小刘道:“用水力机械。”

帝师就道:“那你就带一帮人,全权负责这项工作吧。”

于是小刘和李居延就把那些主管农业的官员叫在一起,商量怎么做这个东西。这些官吏整天都是忙些公文,读的圣贤书,钻营的官场,对这些木匠活不以为然,也没有兴趣,也不怎么知道。

小刘带着大家去到南边砍了一堆竹子,并州的竹子是日渐稀少。然后他们把这些毛竹拉到山区,把一些竹子破开,把竹节打通,做成一个个管子,然后在搭起架子,把这些竹子管子搭在上边,转弯的地方用陶土烧制成套件,把两根管子连接,中间的间隙用木环填充,这个木环套筒比竹子管子稍窄,把竹子管子硬塞进去,有韧性的木材,刚好卡主,将管子固定好,当然这样成本比较高,用在大的干道上,有些支路的地方就大概卯榫接在一起,这样会漏一些水。这些竹子管子搭在山上的农田上,再从这些竹子管子引出水流,可以对这些土地进行浇水。这样就不用让人提着水桶走来走去浇水了,但是还需要把水提高。

在之前的乱世时代,中原大地已经出现了水车,李居延其实起了一点兴趣,于是他道觉得这个可以用水车,但是有些山比较高,水车做不了那么大。

小刘就说道我们可以用先辈的高筒翻车,又被成为龙骨车.

高筒翻车这个东西最早是脚踩的,像后世的自行车,里面装着木头做的链条,链条上有木板来带水,这个比用肩挑好些,但是这个抬升的距离不高,还要用人力,然后木板还漏水。

当年先辈就做了改进,根据用后面出现的水排,用一部水车去带动一个轮子,轮子用绳子和山上的轮子用绳子相连,绳子上绑着竹筒子,当水车转起来,那些竹筒子就绕着转,这些竹筒子捞起水,水被带到搞出,倾倒进竹子管子里。

这个装置就像一个心脏,通过像血管般的竹子管子把水送到田间地头,晋王来验收的时候,小刘这么用自己从通过解刨那些他最忠实的朋友们而熟悉的人体结构如此描述这套系统。高王看到小刘这一套系统,感觉很不错,就下令让官员们推广道属地的山区,使得那些山上的土地得以浇水。

但是小刘觉得这个系统还是不够好,用竹筒捞水,一份一份的,水量不够,还断断续续,一部水车不能浇很多地,所以他希望改进。比如加大捞水量什么的,但是水车的动力有限。于是小刘就去翻那些书。

然后他就看到了。

那天小刘在官学的后房里看书,研读古希腊著作,坐在椅子上,他突然就读到了,于是小刘就激动的跳了起来,椅子被他踢出去老远,他大喊:“啊!我知道了!”

然后小刘一路跑一路喊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他在官学里一边喊一边跑,让学员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怎么突然疯了。帝师看了眉头一皱。

原来是他读到了希腊,叙拉古城邦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旧事,阿基米德那是古希腊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个发明,名教螺旋水车,那是一个用来提水的工具,中间有一螺旋结构,可以远远不断的把水带向高处。

于是小刘就向高王李西程提议改进水车,说这种水车怎么怎么好。帝师只是道差不多就行了,不必再耗费时间财力去搞新的水车。但是高王李西程听了小刘的叙述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小刘搞。

于是小刘就开始搞,水车的难点主要是螺旋结构,金属材料如青铜铸造当然很好做,但是太贵了金属材料,而且还重,用整根木头削是可以,但是费工费力,而且经过多年的采伐,整根的大木头也是稀缺资源,这是要来给大富大贵盖房子当柱子的,怎么可能拿来做农具,陶土又太重了。于是思来想去,小刘就想了这么些法子:那就是拿小的木片带着卯榫依次拼接,若是比较北方的地区,用一根木棍子在中间,依据螺旋的结构,依次打上桩子,然后让韦宽从草原交换来羊皮,再把羊皮制成皮革,在固定到那些桩子上面,制成螺旋柱子。

小刘先做了小模型水车安装好以后,其实帝师不以为然,他道:“这么个结构怎么能把水提上去呢?根本没有拖底的东西把下落的水顶住,来阻止水往低处流,这个就是个光溜溜的板面,怎么能提水呢?你这分明就是妄言,唬人。”

小刘自信满满道:“你就看着吧。”

然后只见随着水车轮的转动,螺旋水车开始旋转,水就沿着螺旋柱子,被源源不断的被送上去。

高王李西程看了,很是满意,于是就叫小刘做大的,于是小刘做出来全尺寸的成品,然后还组织了和之前的龙骨车进行比赛,这个螺旋水车的效率是龙骨车的五倍。这让高王李西程很是欣喜,赞赏小刘的制造,并下令推广。

但是小刘谦虚的说:“这只是我读那些贤者的书中学到的。”

为此帝师不以为然道:“不过是末法的雕虫小技,真正的大道不在于此。”

但是韦宽谙熟历史,已经看出了这其中得事情,然后暗自道:“太像了,太像了。”

多年以前,所谓天下,桓朝二分有其一,占据北方,随着先皇一声令下,统一之战开始,先皇在御龙台检阅大军,刀枪如林剑戟如麻,军旗猎猎,铠甲凝霜。

整个灭梁国的战争,桓朝除了把骑兵军团基本上派到北方防御游牧民族,剩下基本上军队尽出,府兵,近卫,夏国业国俘虏,益州降兵,李翰海与先辈率领四万水师,水路并进,出渝州下江水,韦良率领六万步骑兵出豫州下荆州,尉迟卫率六万步兵和水师直下扬州,加上大量的后勤人员和商贩和看热闹的,一时间那年秋天,中原大地尽皆空巷。所出动军力之庞大,官员都称古之未有,号称百万雄师。

李翰海率水师沿江而下,按照先辈的建议,先皇以免除益州十年税负为条件,让益州军民自备干粮打造水师参与统一战争,由于取消了十年的赋税,益州军民很是高兴,积极打造水师。

梁国日就成平,皇帝昏庸,皇室奢靡腐化,官场黑暗,上层官员贪污狂欢,下层官员混吃等死闲的没事欺压百姓,整个朝廷官府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横征暴敛,税负极高,徭役摊派极多,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既然桓朝开出这么好的条件,无不欣喜,争先恐后的的置办,大有推小推车的气势。

桓朝的水师顺江而下,遭遇到了卫闻率领的梁国水师的阻挡,桓朝的船大,五牙战船冲进船堆里乱拍一通,卫闻拍不过,索性北来军队水性不好,在船上站不稳,卫闻下令亲兵跳帮作战,桓朝士兵在船上抵挡不住,被逼退。

白天大战一天之后,双方各退,桓朝军队在江面上休整。但是卫闻没有休息,他决定要用火攻翻盘,但是此时时值秋冬,风向不利,都是西北风,很少东南风,他又不会借东风,于是他亲自带来数千人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扛着火攻用的小船,趁着半夜的夜色,翻山越岭,走十里山路,绕到了桓朝水师的后方,然后趁着风起,在桓朝上游放火船火攻。

几十条小火船水流而下,船上装满了稻草硫磺,然后把火点起来,远远看去就像一道火墙,在夜幕里特别耀眼。桓朝的大船机动不佳,难以躲避这些火船,于是纷纷中招,一时间火光冲天,损失惨重。

但是这次战斗并没有阻挡桓朝军队的攻势,李居延收散水军败军,编入步军,坚守阵地。不久第二批船队赶到,这一次桓朝军队吸取了教训,在船上预备了一堆水桶,并在船身周围挂上了好些个灌水的皮囊,在路上的两岸也严加防守。

这次卫闻暂退,让桓朝水师进军,躲在一处支流,等桓朝水师过去,再放火船,但是不曾想,这次桓朝军队有了防备,各种水桶和灌水皮囊,很快把火灭了,再用长矛把火船掀翻。

桓朝水师暂时也吃不掉卫闻,但是卫闻必须要撤退了,因为韦良的军队开始渡江,第一年不久入冬,大的战斗草草结束。

却说韦良下荆州,南方地形破碎,不像北方一马平川,不适合骑兵在大范围内机动,韦良只好排出步兵阵列,然后用步兵去抄底包抄。韦良的军队人多,即使分兵也有足够的兵力去碾压荆州的守军,三万荆州守军和桓朝四万军队交战,韦良用一万人作为预备队,直接压上去。

为什么梁国军队兵力比不上桓朝呢?原来是整个国家都贪污腐化,从上层到底层都是如此,梁国军队久不打仗,所以军队都是吃空饷,军官虚报军队人数,朝廷多发的粮饷都贪污了,所以一层一层的骗,结果一开战,发现整整有两万的野战军的缺口,杂七杂八的吃空饷就更加多了。既是第一次韦良来了以后,梁国朝廷下令整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命令全都被地方官员抵消了,他们用行贿瓦解了上头派下来的钦差。

荆州守军在野战失败后退到江夏城城中,这座城池非常的坚固,城高池深,韦良发现一时间难以攻克,于是韦良就先围困江夏,想用饥饿来对付江夏守军,一旦粮尽,守军必败。但是第二天,江夏守军发现被围城之后,把城中的老弱妇孺全部都轰了出去。城中只留下青壮年和军队,还在城头上挂出一圈腊肉,以来炫耀城中物资储备充分,来气韦良。

韦良看到这一圈腊肉,大怒。然后又看到城中的老弱妇孺皆在半夜被赶出来,守军再闭城门。韦良又不能把这些百姓赶回去,这样太丑陋了,只好放这些百姓去逃荒。

见到情况如此,韦良就趁着冬季,调集一万军队去到一条经过江夏城的河流的上游,趁着水枯,进行拦河筑坝,等到春夏水涨起来,就把堤坝掘开,放水淹城,谓之水攻。

但是与李翰海会师后,李翰海劝到:“韦将军,水攻大水漫灌是会让整个下游遭灾的,现在连年打仗,梁国百姓已经苦不堪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万不可使用这种滥杀无辜的攻法。”

韦良就问道:“可是自从开始统一战争以来,杀伐烧杀就没有停过,为什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百姓的死活了呢?”韦良道:“就算是那些儒生的话,虽然说是什么仁义道德,但是实际做事根本不是那个样子。”

李翰海不好回答,仅仅是说他感到疲惫。

韦良道:“而且江夏城城高池深,一时难以攻克,不用水攻怕是有困难。”

先辈就说到:“我们可以打造攻城武器,等到明年再说。”

随后修兵道次年春夏,江水暴涨,先辈看到洪水泛滥,江水水很高,漫到了城边,若是今年放水淹城,那肯定是生灵涂炭。看到这样的景象,先辈突然突发奇想跟韦良说激动的大喊道:

“我有办法了!现在这个水位这么高,我们的五牙战船完全可以趁着这水式开到城墙边上!”

韦良听了很高兴道:”这是个好办法。”

于是水师就趁着暴雨过后水涨,吃水可以,把楼船划到了城墙边上,然后用拍杆拍击城墙,竟然把土墙砸塌了一些,这可把守军吓了一跳,然后桓朝士兵趁机从楼船上跳到城墙上,经过一番激战,占领了一段城墙,其他军队陆续划着船赶到,通过楼船上到城墙上。

荆州的官员知道了战况,他们此时心想,给哪家皇帝打工不是打工,于是就献降了。

在令一个战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尉迟卫率领的军队依靠人多和梁国对抗,梁国只拉出了五万军队和桓朝对抗。两边交战数次,梁国的军队往往背靠林地或者丘陵列阵,令桓朝军队难以绕后,桓朝军队第一年进展有限。

这让尉迟卫不满,然后他就想起先辈的海运路线。

在夏天集会的时候,尉迟卫就询问先辈:“我们能不能通过海洋进行战略性绕后?”

先辈答道:“我觉可以尝试,我们这里又不是没有海民,只是他们的渔船有点小。”

于是两人前往海边,但是刚刚到海边,那天正好风大,波翻浪涌,尉迟卫来到海边,一个浪头打到岸上,其声如雷,浪花四溅,水滴溅到尉迟卫的脸上,这阵势把他吓了一跳。

“太可怕,我们还是不要走海运了。”尉迟卫害怕的说道。

先辈眉头一皱,疑惑的问:“将军也是勇将了,戎马半生,刀兵见血无数,看到的生离死别多了,怎么还会怕这点海浪?”

尉迟卫不谈论这件事,而是与他说道:“这些士兵不过也是些炮灰,一旦打完天下,也不在需要他们了,消耗就消耗吧。”

于是桓朝就这么和梁国干耗了,依靠着源源不断的运河补给,跟梁国在淮水一线对耗,基本上是一换一的战斗。在硬耗过几个月后,缺粮缺人的梁国军队选择撤退,而韦良与李翰海也顺流而下,与之会师。

卫闻发觉大势已去,在李翰海的劝说下带着自己手下的三万残兵投降。年冬桓朝军队入建康城,梁国宣告覆灭。

小刘就这么在龙城,读书,研究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再教书,帝师总是喜欢钻营那些权势门门道道的东西,整天在那边扒拉人头,然后把写书的事情推给小刘和李居延,帝师一直觉得儒家的经典单薄,不如佛家的丰富,于是想编写一些书,坐伪,冒充古时经典。而高王李西程让小刘推广石磨,好普及小麦,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

虽然小刘书教的不错,但是他主要的心思还是在于制造这些东西,热衷与推广农具,然后摆弄他长也长不好的秋葵。

他感到认知与实践的快乐,如同他赞美的清晨照耀河谷的太阳,他在山的暖阳坡上,种着槐树,那古老的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