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历来众说纷纭,各有各的主张。一般来说,都主张先读白文,然后领会其精神实质,并选择有关代表注家,参合理解,在文熟义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俞东扶在《伤寒论识》序言中说:“伤寒为大病,治法最繁,言之不胜言也,必熟读仲景书,再遍读后贤诸书,临证方有把握”。这的确是一条通常的学习途径。然而,随着对象不同,要求不同,也难以千篇一律,特别是对《伤寒论》已有一定基础的同志来说,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学习,仍是一个值得共同讨论的问题。

以往我院邓绍先先生,研究《伤寒论》有年,他主张,首先是穷源,就是说要结合《内经》、《难经》的有关理论进行学习。认为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首要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仲景立论的依据。其二是溯流,也就是说在穷源的基础上,再选择有关代表注家学习。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钱潢的《伤寒溯源集》、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各有发挥,均可参阅。其三,是近人研究《伤寒论》的一些著作文献也应浏览,借以扩大眼界,启发思路,取其所专。同时,还应结合临床实践学习,才能加深理解,掌握它的具体运用。个人体会,邓老的上述主张,有一定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

近人主张应从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学习。如有的认为《伤寒论》自发地运用因子论、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贯彻了《内经》的“司外揣内思想”,应进一步运用“因子分类法”和从“人体反映状态”进行研究。有的则主张从“方法论”着手,认为辨证思维和医疗实践的统一,是《伤寒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因而应从多方面对《伤寒论》进行研究,从发展的眼光进行学习和讨论,才能使之更好地古为今用。的确,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无疑有助于启发思路,推动学术的繁荣和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不过,首先弄通原著的基本精神,熟悉它的基本内容,则是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至于深入学习研究,那就因人而异了。

此外,还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之原书散失不全,几经编次整理,《伤寒论》既非原著旧观,而且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在充分肯定仲景《伤寒论》的巨大学术成就外,也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特别是有些字、词、句法和用法,要正确理解,不可过于追求,既不能执全盘否定的态度,更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特别是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的理论和临床运用都有不少补充和发挥,这同样是值得重视和认真学习研究的。总之,学习研究《伤寒论》,一是为了临床实际运用,二是为了发展祖国医药学理论,而不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