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寒瘟条辨摘要》刊刻于清嘉庆十六年,是一部辨治瘟疫理、法、方、证、治具全的参考著作。全书分上下两卷。
一、作者及成书
《寒瘟条辨摘要》乃清代吕田辑。吕田,字硕平,一字心斋,号春圃,河南新安人。其生卒及生平不详。
吕氏在治学之余,兼精于医,善治时病,学验俱丰。其对清代陈三锡及杨栗山辨治瘟疫之法十分推崇,故摘取陈、杨二家之言,辑成《寒瘟条辨摘要》。
二、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选择
本书刊行后,流传甚广,经多次刊刻,现存版本有二十余种。主要有清嘉庆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清道光四年甲申刻本、清咸丰七年丁巳蜀西天山水氏刻本、清咸丰九年己未曲沃裴氏刻本、清同治一年壬戌陕西韩城师长怡刻本、清同治十年愿学堂藏板、清光绪十一年乙酉温州府署博古斋刻本、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常德府善堂刻本、清光绪十五年己丑浙江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潮州刻本、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澄斋刻本精读龙光斋穆氏藏板、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京都恽氏刻本、清刻本、1920年董迈圣抄本等版本。
另外一些版本,或因记载有误实查佚失,或因版本状况不明而未予采用。
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为底本,该本既系初刻,又系足本,版式清晰,文字清楚,内容完整,故作为此次校注的底本。
以道光四年甲申刻本为主校本,该本在版式、书目内容方面与嘉庆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有较大差异,与底本分属不同版本系统,且内容完整,印刷精美,故选为主校本,下文称其为“道光本”。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虽多次刊印,但从版式、字体、内容等多方考证后证实,诸本皆为道光本的重刻本(考证详见校注后记)。
他校本则取《二分晰疑》之清光绪四年戊寅铅印本、《伤寒瘟疫条辨》之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乾隆五十年刻本点校本。
本书在校注中,还以《素问》《灵枢》《周易》《伤寒论》《温疫论》等书为旁校,并参考陆文彬先生发表于《河南中医》1981年第1期的《吕田<瘟疫条辨摘要>研讨》、王永宽先生发表于《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的《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等文章。
三、校勘原则及体例
本次校注以尊重原著、尽量保持原貌为原则,主要对底本进行了标点、校勘及注释。具体问题的处理,条列如下:
1.底本为繁体字竖排本,本次整理改为简体字横排,并加以规范的现代标点符号。
2.底本有误,据校勘依据予以纠正,出是非性校记。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底本义胜者不出校记,校本义胜者出倾向性校记。
3.底本中的冷僻费解字予以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同音字注音的方法。
4.凡通假字,用“……通……”表示。首见出注说明。
5.凡古今字,用“……同……”表示。首见出注说明。
6.生僻难明之典故出简注,并指明出处。
7.底本中的异体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
8.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校注时径改,不出校记。
9.底本中的方位词“右”“左”表示“上”“下”之意时,径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10.卷上正文后有“寒瘟条辨摘要卷上终”,卷下正文后有“寒温条辨摘要卷下终”,校注时删去。
11.“辨证”的“辨”字,底本中皆为“辩”,校注时改为“辨”,不出注。
12.底本中夹注的内容,以小号字另标。
13.底本目录原分置于上下卷之首,本次整理将目录重新编排并置于正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