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病饮食宜忌和食疗药膳
- 张谟瑞
- 3247字
- 2021-06-11 20:22:12
第一节 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与疾病的关系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而疾病亦有寒热虚实之辨,阴阳表里之别。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否则会起反作用而影响治疗。患者的饮食常须根据患者体质、疾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目的,使饮食调养配合治疗。
例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性热性食物;热证应忌辛辣醇酒炙煿性食物,宜食凉性食物;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温热,宜淡薄滋润类食物。又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再如:“水肿病忌食盐,黄疸泄泻忌油腻,疮疖肿毒、皮肤瘙痒忌鱼虾蟹,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忌胡椒、辣椒、韭菜等。”这些就是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上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道理。
另外,还应注意患者脾胃强弱的问题,有些患者脾胃运化能力较弱,即使是相宜食物亦不能强迫进食;另一种是病后胃气初复,如贪图口福可导致食复的发生。即《景岳全书》所说“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
饮食宜忌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的性能各不相同,有相互协同作用,亦有相互克制作用。性能相似者,食之无妨,并可加强其调养作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的羊肉与生姜,二者可相互协同发挥作用,羊肉得生姜而加强温补,故可治疗虚证腹痛。食物性能的相克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食物之间性能的相克,对人体有益。如水产品大都为寒性,可加葱、姜同煮,取其辛温而解其寒气;一是食物之间的性能各不相同,发生矛盾,影响人体健康。如一般习惯,蟹与柿子不同食,鳖鱼与苋菜不同食等,应当注意饮食的调配。
饮食宜忌与食物、药物的关系
食物对药物的性能也有协同和相反之区别。协同相宜者如赤小豆配鲤鱼可加强利水作用;当归加生姜羊肉可加强补血作用;黄芪加薏苡仁可加强渗湿利水作用;紫苏叶加鱼蟹可解毒去腥味等。性能相反者如鳖甲忌苋菜;薄荷忌鳖肉;甘草忌鲤鱼,天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土茯苓、使君子、铁屑忌茶;白术忌桃、李、大蒜;蜂蜜忌葱、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地黄、参类忌萝卜等。
一般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荤腥类及不易消化、特别是有刺激性的食物,均应避免为宜。患者一定要了解食物与疾病的关系,食物与药物的宜忌,密切与医务人员配合,使饮食起到增加营养、配合治疗的作用。
食物与个体的适应性
通常食用的食物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引起什么不适,但对于某些人也可引起不适,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食物过敏。如食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菠萝过敏症等。婴儿常有对牛奶的变态反应,这是由于牛奶中较大的蛋白质颗粒可以渗入黏膜而引起过敏反应。如美国报道对33名偏头痛患者的调查,发现其中23人有食物过敏反应,停止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后,偏头痛即可消失。此后在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中,测试了牛奶、蛋白、巧克力、咖啡、水果、鱼类、小麦、水生贝壳、肉类等大量食物的影响,查明上述23个偏头痛患者,平均每人对其中三种食物有过敏反应。
食物与疾病的关系
某些食物对某些疾病是有利或有害,是涉及患病时饮食宜忌的重大问题。食物总是程度不等地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能,对人体的代谢功能、生理、生化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如甜食(包括碳水化合物)与糖尿病、食盐(包括含钠盐类)与肾脏病的关系等。某些食物的摄入对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具有明显的影响。如苯丙酮尿症为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引起,典型的病例,由于肝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致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为酪氨酸,使大量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等在血、尿中积聚,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智力低下。此类患儿若能在出生后2个月内开始用低苯丙氨酸饮食,即大米、大白菜、菠菜、土豆、小米、羊肉等食品,则可以正常发育。又如半乳糖血症,因遗传性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缺陷而引起。临床上可见婴儿于出生后一周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继之有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出血、肾损害及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此类患儿要停止使用乳类食品,用谷类(糕干粉、代乳粉)喂养,另加维生素、无机盐,按时加辅食,症状可以控制。
饮食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已基本肯定饮食对脂质代谢紊乱及脂质在动脉壁的沉积有所影响。长期摄入过多的糖,能升高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美国有报告称30%~40%的男性癌症和60%的女性癌症与膳食有关,认为改善膳食可以明显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
食物与药物的关系
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药物与食物之间各自所含成分的相互影响;食物和药物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食物与药物在摄入时间上的影响。
药物功效与饮食所含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四环素族药物与钙、镁、铁等离子,可形成影响吸收的络合物,故与牛奶、豆腐等不宜同服;但豆腐中的镁离子与双香豆素类药物形成的结合物,却能加快吸收速度。
高蛋白饮食能降低抗震颤麻痹药左旋多巴的吸收。食谱中平衡的蛋白质能造成酸性尿,则加快苯丙胺的排泄,而食谱中低蛋白质饮食能造成碱性尿,则明显减少苯丙胺的排泄。
脂肪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如维生素A、维生素D及灰黄霉素,都因高脂肪而有利于药物吸收。胆囊造影剂又必须依靠高脂肪饮食以促进胆汁分泌,才得以造影。
食物的酸碱性也左右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当饮食中酸性物质强时,有利于四环素、水杨酸类、双香豆素、呋喃妥因、萘啶酸、巴比妥类等药物的吸收。而碱性饮食有利于弱碱药物的吸收,如奎尼丁、麻黄碱、安替比林、苯丙胺等。
茶叶因含鞣酸,禁忌铁剂。含生物碱的药剂,如颠茄合剂、硫酸阿托品、莨菪碱等亦都不宜用茶水送服。
一些药物抑制了酶,而影响了需要酶转化的营养成分的吸收。例如苯妥英钠抑制连接酶,因而不能将多谷氨酸叶酸水解为可吸收的叶酸盐。抑菌药也抑制了一些必要的菌类,故影响某些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吸收。另外含亚硝酸较多的食物,如咸菜、咸鱼、渍菜及变黄的绿叶菜,当与氨基比林同服时,可形成致癌能力很强的亚硝胺。若同时摄入大量维生素C时,可抑制其形成亚硝胺。
食物与药物也有吸收上的竞争作用。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与左旋多巴有相同的主动运转机制,因而引起吸收上的竞争作用,含嘌呤嘧啶糖的食物与结构相同的药物,如α-甲基多巴嘌呤、嘧啶类抗癌药都有吸收上的竞争作用。
食物与药物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如一些含酪胺较多的食物,如啤酒、葡萄酒、酵母、咸鱼、肝、扁豆、奶酪等,如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帕吉林(优降宁)同服易造成高血压危象,因酪胺最后形成去甲肾上腺素,没有单胺氧化酶去破坏,使去甲肾上腺素积蓄过多而导致血压突然异常升高。
甲苯磺丁脲(D 860 )等具有妨碍体内氧化乙醛的作用。酒精及含酒糟饮料在体内先变为乙醛,进而氧化为乙酸,当其氧化作用被阻时,使体内乙醛蓄积,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低血压等酒精中毒症状。因此服用D 860 时应严格禁酒,以防中毒。
此外,饮食物与药物在摄入时间先后方面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硫酸亚铁和阿司匹林,宜饭后服;一些开胃助消化的药物则在饭前服,以便发挥其作用。某些退热药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则在饭前服吸收快,维生素B 2 饭后服用吸收率高。都因食物与药物之间服用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也有不少是动物药,其化学成分和结构都很复杂,但其与饮食之间所产生的关系,与上述几类药基本上是相似的。各种不同的食物同时进入人体时,对人体酶影响可以产生协同和相加作用,也可能是各自单独作用,有时可起拮抗作用而相互抵消,甚至也产生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有人研究苋菜叶中的可溶性草酸盐对牛乳中钙吸收的影响情况,发现苋菜与牛乳同服时,可阻止钙的吸收,但通过烹调除去苋菜中的可溶性草酸盐后,就可降低上述有害作用的产生。因此深入研究饮食宜忌的规律性,找出合理的食谱和食品加工烹调的方法,对于应用食物来防病治病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日常食品属性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