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 hw002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  )年。其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

答:公元999。

2.1934年以后,中国的新闻界以(  )日为记者节。

答:9月1。

旧中国的记者节是9月1日。1934年杭州市记者公会通电全国,要求定9月1日为记者节,以纪念国民政府1933年9月1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人员及维护舆论机关》的命令一事。由于得到了全国新闻界的赞同,国民政府承认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延安的新闻工作者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1943年9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为纪念记者节发表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为纪念记者节,陆定一同志这一天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3.《大公报》的“四不主义”方针是:(   )(  )(  )(  )。

答:不党、不私、不盲、不卖。

4.台湾于(  )(时间)起解除报禁。

答:1988年1月。

5.(  )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一直沿用至今。

答:1881。

6.空中电视台(Sky TV)的老板是(  )。

答:默多克。

7.为了加强对网络建设的管理,2000年9月国务院令292号公布施行(《   》)。2000年11月,《互联网站从事登载(  )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同时出台。

答: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新闻业务。

8.《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野百合花》的作者(   ),最终被平反昭雪。

答:王实味。

9.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  )建立了世界第—个报业集团。

答:斯克里普斯。

10.因特网上的信息有(  )(  )(  )(  )等特点。

答:迅捷性,全球性,交互性,多媒体性。

11.NHK的中文或英文全称是(  )。CNN的中文或英文全称是(  )。AFP是指(  )(通讯社)。

答:日本广播协会,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法国新闻社。

二、简答题(30分)

1.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答: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1)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

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客观上看,1956年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毛泽东的讲话,使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在国际上,苏共召开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上具有积极意义。

(2)《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在当天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

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

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

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使各个版面都保持与读者的联系。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

《人民日报》的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至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在改进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

广播系统纠正学习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同题。

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程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

总之,这次新闻工作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新闻报道,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初步经验。

2.英美两国报业垄断的发展。

答:英美两国报业垄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一战后,垄断化是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报业垄断的两个标志是:

a.发行量增加,报纸数量减少;

b.“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报业垄断的三种途径是:

a.通过报业集团控有报纸的所有权;

b.通过通讯社、特写辛迪加控制报纸;

c.通过广告影响报纸的编辑方针。

(2)二战后,垄断加剧。随着经济的恢复、繁荣,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国国情不一样,但报业发展特点是一致的:

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

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

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与此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垄断组织形式:传统的报团、跨媒介经营的传播集团、联合或混合企业所属的媒介子公司、与大银行大企业连通的连锁董事、跨国媒介集团等,而扩张的途径包括兼并、合并、联营、控股公司、合资企业等。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兼并加剧,不仅出现了巨型公司,还出现了“蛇吞象”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竞争围绕新型产业展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为行业问的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条件。跨国媒介集团的出现加剧了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贫困”和“信息过剩”的现象,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3.新闻的客观性。

答:(1)新闻的客观性的含义: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具象化特征的延伸,是与客观报道相联系的概念。新闻报道用陈述事实的方式反映事件的内容,除记者的客观叙事外,新闻中没有任何观点,从新闻中受众看不到记者主观的影子。这是新闻客观性的主要含义。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客观地再现事实是新闻本性的自然反映,改变这种特征的任何企图都会伤及新闻本身。

(2)新闻的客观性的意义:

客观性是新闻传播真理的基本方式,因为真理都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是绝然对立的,怀疑或反对客观性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新闻的客观性是受众认识生活的最有效的途径。新闻的表达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来自客观,客观报道能够促进人们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

新闻的客观性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真理性的基本标志。

(3)新闻的客观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强调记者选择事实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对新闻事实不表现任何倾向。

记者按照自己的意图选择事实,力图体现自己的某种意向,舍去不能表现自己意图的事实,记者的观点通过选择事实暗示出来。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三、论述题(20分)

阐述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

答:新闻自由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被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各个阶级的新闻自由均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17纪中叶,以文字作为传播新闻信息手段的报刊,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新闻传播媒体,“出版自由”是新闻自由最早的表述方式。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英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弥尔顿。经过300多年的历史发展,新闻事业已由单一媒介发展为多种类型的新闻媒介,自由的内涵也日益充实丰富,于是人们约定俗成,逐渐用“新闻自由”取代“出版自由”来表述这一口号的完整意义。

(2)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

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资产阶级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争取出版自由权利。资产阶级的不懈斗争终于换来特许制的废除,资产级级争得了报刊出版前免除特许或申领执照、免交保证金等方面的权力。

争取言论自由权利。在特许制度被废除以后,资产阶级进一步要求有议论和批评政府的自由。随着资产阶级近代报业的形成,批评和监督政府的各种不良现象的要求日益强烈。

争取新闻自由。这一阶段提出“人民有知的权利”的口号,反对政府和垄断集团对新闻的控制和干预,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接近消息来源的自由,要求有及时赶赴新闻现场采访和传递消息的自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求免受检查以保证受众应该享有的自由权利。

(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从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它是和经挤、政治斗争的总形势紧密相连的。

在封建社会,思想禁锢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重要手段,以言治罪、文字狱案时有所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自然谈不上言论和出版自由。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新闻自由的内涵也悄悄实现了从“全民的自由”向阶级的自由,进而向垄断资产阶级的自由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从进步到虚伪、反动的演变过程。但是应当承认,资产阶级在控制新闻自由方面要比封建统治阶级高明很多。

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争取的新闻自由,只能是资产阶级利益许可范围内的暂时的、不充分的自由。只有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充分到逐渐充分、不断扩大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到了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完全消失的那一天,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空前提高了,新闻自由也将像民主那样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实践题(30分)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论(必须加上标题)。

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曹庄村农民、26岁的孙子超,曾是当地多家报刊电台的特约记者,1994年至今,他先后在当地媒体上发表了700多篇新闻稿件。但是,孙子超万万没想到,自己写的第一篇不足300字的反映问题的报道,竟惹来了一场灾难。

9月中旬,记者在曹庄村采访了两眼近乎失明的孙子超。他告诉记者,去年7月,他了解到花沟镇各村委会广播均无法接转镇广播站信号,便撰写了一篇稿件。7月10日,《阜阳日报》以来信形式发表了这篇题为《花沟镇农民盼望广播响》的稿件。24日,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陈晓明以编乡报的名义,将孙子超从家里“接”到镇里,随即对他辱骂并殴打。“致使我的双眼当场丧失光明”,孙子超在以后的上访材料中这样写道。

孙子超说,事后镇里有人来为陈晓明说情。企图“私了”,还有人威胁他及家人,不准说是陈书记打的,否则不给钱治疗。为了讨回公道,孙子超和他父亲到县有关部门跑了不下十几次,始终没有结果。为了看病和打官司,孙子超家还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今年1月,孙子超接到县法院送来的传票,原来陈晓明以“侵犯名誉权”将他告上了法庭。令孙子超疑惑的是,他提供的病历法院未予采纳,认为证据不足;而陈晓明“侵犯名誉权”—案的立案证据,竟然是不知从何途径拿到的孙子超的“上访材料”。奇怪的是,立案大半年了,法院始终未开庭。

记者想采访陈晓明,县有关领导表示:陈晓明因其他问题已被免去花沟镇党委书记的职务,目前正受到纪检部门“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处理。几经周折,记者在法院看到陈晓明的民事诉状。上称:“孙子超写的《花沟镇农民盼望广播响》的批评文章严重失实”,“给花沟镇造成很坏的影响”,“孙子超是自己碰到办公室的左边门框上的”。为此,记者走访了几个村子,询问当初广播的情况。一些农民反映:“广播当时没响,一直到现在还是不响。”而知情的村民则说:“陈书记没有打人,为何又找人说情?”

记者从涡阳县信访办了解到,县里去年底已对孙子超挨打一事作了调查,所有的材料现已移交到县公安局。同时,县有关领导也希望记者“配合”县里,做做“说服”孙子超的工作。当记者临离开前再次来到曹庄村时,孙子超说,前两次采访,记者前脚刚走,镇里就派人到他家“开导”:“不要再抹黑了,记者来了也不处理问题。还不得我们处理?”孙子超说:“这事拖了—年多了,现在我也不想告了,只想眼睛能看到光明。”

“700篇表扬稿没有反应,一篇反映问题的报道却招来辱骂、毒打。”孙子超失声痛哭,“我再也不敢写这样的报道了。”

摘自《人民日报》华东版,2000年10月13日

答:抱歉,本题暂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