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52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627字
- 2020-10-13 09:57:23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651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10×3)
1.径流系数
答:径流系数是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χ之比,可以表示为,常用百分数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2.土壤质量
答: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土壤质量的内涵可包括:①土壤肥力质量,是指土壤充分供给植物养分提高生物产量的能力;②土壤环境质量,表明土壤能容纳、吸收、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③土壤健康质量,显示土壤无污染、洁净,生产的食品无公害,保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能力。
3.潮流
答:潮流是指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若以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则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流向在半日或一日内旋转360°的称为回转流;近岸海峡和海湾潮流因受地形限制,流向主要在两个相反方向上变化的称为往复流。此外,涨潮时流向海岸的潮流可称为涨潮流,落潮时离开海岸的潮流可称为落潮流。
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为了完全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和便于交流,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更多地采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但土壤作为一个连续的不均匀的自然体,深受当地成土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的性质对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
5.生态因子
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6.植物生活型
答: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植物可按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形态特征划分生活型。或者说,生活型是植物在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
7.达尔马提亚海岸
答: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形成达尔马提亚式海岸,以亚得里亚海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为典型。沿海石灰岩构成的山脊,露出海面,成为狭长的半岛和岛屿;软岩形成的纵谷,被海水淹没,成为狭长的海峡和海湾。海岸、岛屿、海峡、海湾走向大致平行。这种类型的沉降海岸,在地貌学上以当地古代部落的名称,命名为达尔马提亚海岸。
8.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①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②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4×15)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答: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影响;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1)从气温上看,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2)从降水上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年,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均匀,变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日变化小。
(3)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2.什么是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原则。
答:(1)自然区划
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2)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原则.
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①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是仅仅指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古地理分化过程即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②相对一致性原则
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a.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b.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c.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例如,辐射一热量基础一致形成同一自然带,在此背景下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一致,因而植被、土壤特征一致,则形成相同的自然地带。这一命题也可表述为,不同的辐射一热量基础使地球表面分化为不同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内又因水热组合状况与植被、土壤特征差异而分化为不同自然地带.
③空间连续性原则
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司分离,也不可重复。这是区划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只有一个,而作为景观类型的沙漠则可出现于任何干旱区。依据空间连续性原则,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自然区,不能划为一个区,即至少在陆地上,不容许自然区出现飞地。
④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4.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
答:河流水量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了解补给特征,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情特征和变化规律。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松花江、辽河、黄河的融水补给可以形成不太突出的春汛。西北山区中山带的积雪及河冰融水,是山下绿洲春耕用水的主要来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愈显著。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三、论述题(2×30)
1.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
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的成因主要为两类,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1)人为因素
①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②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③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⑤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⑥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2)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主要包括:
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相当于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2.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①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⑤气候影响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②地形还支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低地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不断产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土壤类型发生演替。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它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除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间成土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重要成土因子。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成土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方向。
-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整合研究
-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2020年海南省选聘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 电子商务概论
-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3ds Max+VRay动画制作:建模、渲染与合成(全彩微课版)
- 新型无卤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
- 3D打印:从全面了解到亲手制作(第2版)
- 现代会计学教程
- 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教程
- 财产与责任保险(第四版)
- 杨岂深《英国文学选读Book 1》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民事诉讼实务教程
- Python网络爬虫技术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