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651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黄土和黄壤

答: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以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混合物。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2.天气和气候

答:天气是指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从稳定性上看,天气瞬息多变,而气候在一定时段里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涉及范畴上看,气候的范畴远比天气概念广泛。

3.生态位和生态幅

答: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4.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

答:土壤发生分类的思想与原则是强调以土壤本身属性为依据,强调土壤属性、成土过程和成土因素的统一。但在应用这一分类系统进行野外土壤调查时,往往将极大的注意力放在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的相互关系上,因而叫做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派别。

土壤系统分类是根据土壤本身的性质分类土壤,只是将发生理论作为选择土壤分异特性时的参考,以达到将类似发生的土壤归集到同一类别中的目的。

5.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答: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二、简答题

1.简述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答: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蒸发,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和风等。

(1)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与液面面积大小有关。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增大,蒸发就加快。

(3)与空气流动有关。无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靠分子扩散向外传递,水汽压减小缓慢,容易达到饱和,故蒸发过程微弱。有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随气流散布,水汽压较小,故蒸发过程迅速。

(4)与空气湿度有关,空气湿度愈大饱和差愈小,蒸发过程愈缓慢;空气湿度愈小,饱和差愈大,蒸发过程愈迅速。

(5)在同样温度条件下,冰面饱和水汽压比水面小,如果实有水汽压相同,冰面饱和差比水面小,因而冰面蒸发比水面慢。海水浓度比淡水大,在温度相同情况下蒸发比淡水约慢5%;清水蒸发比浊水慢,因为浊水吸热多,温度升高快。

(6)其他条件相同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亦不相同。这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内聚力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水银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只有极少数动能足够大的分子才能从液面逸出,这种液体蒸发就极慢。

2.简述径流形成阶段及各径流阶段特征。

答:径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等环节组成。

(1)降水是大气向流域空间的供水过程。它为径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径流的必要条件。降水不仅有雨、雪等形态上的不同,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的这些特点使径流形成极为复杂。

(2)流域蓄渗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等综合过程。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称截留。水分从地面渗入土壤的过程称下渗。水分停蓄在地面洼陷处称填洼。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积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被植物截留、渗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大于下渗能力时,雨水除按下渗能力入渗外,超出下渗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径流,通常称它为超渗雨或净雨(有效雨量)。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随后经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而损耗;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表层流;如果此时土壤饱和层接近地面,则可产生饱和坡面流。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径流。因此,蓄渗过程与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3)坡地汇流

指水流沿坡地向河网的流动和汇集过程,它包括坡面汇流、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坡面汇流首先在降雨满足了蓄渗的那部分面积上开始,然后,产生汇流现象的面积逐渐扩大。坡面汇流的流动形式往往是许多时分时合的沟流。当雨强较大时,也可呈现为片流。在流动过程中,坡地汇流一面继续接受降雨补给,一面又继续下渗,直到降雨终止后,地面滞蓄消尽(见地面滞留)坡面汇流即停止。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是水流在有孔介质中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它们的汇流速度比坡面汇流低,其中地下汇流最慢,在降雨终止后它们并不立即停止,而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实质上是在蓄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径流成分,在坡地范围内,在时间上的第一次再分配。通常把三种径流成分加入河网的过程叫总入流。

(4)河网汇流

指水流沿河网中各级河槽向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水流注入河槽在重力作用下,向河流下游流动,在运行中不断接纳各级支流的来水和旁侧入流的补给,使水量不断增加,最终在出口断面形成流量变化过程。当一次降雨形成的水流全部流出流域出口断面时,一次径流形成过程即告结束。河网汇流是三种径流成分在时间上的第二次再分配。

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

答:(1)生态因子的含义

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2)生态因子的特点

综合性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其中一种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不等性

众多的生态因子中对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影响有一定差别,起决定作用的因子称主导因子。

不可代替性

不论生态因子的影响大小,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因子不能被另一种因子所代替。

阶段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4.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

答:(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又称山弧-海沟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

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三、论述题

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尺度、相互关系。

答:(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a.全海洋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

b.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区域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中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

小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

(3)不同尺度地域分异之间的关系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土壤圈的概念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2)土壤圈的地位

土壤圈是联结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土壤圈是一个开放的物质与能量系统,与地理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转化。地理环境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不断向土壤输入,引起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也以相反的方向由土壤向环境传递,引起地理环境产生变异。

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生命的发展条件,它与有机体共同构成陆地生物圈的原始结构单元,即生物地理群落。它在能量的积累和再分配,以及在保持有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起着全球性的作用。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土壤圈中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历史演变;现代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土地退化,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际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性质,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从人类生存角度考虑,土壤被看做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更被看做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和大气、水、生物和矿藏等是同等重要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