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 任金秀
- 2965字
- 2019-11-29 18:03:17
2.1 自由贸易理论
进入17世纪后,资本主义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更为显著,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逐渐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让位于资本主义的积累。产业资本在社会经济中不断扩大自己的阵地,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1648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也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衰弱和自由贸易理论的兴起。
一、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
(一)绝对成本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但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177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全书贯串了他主张自由放任的观点。在对外贸易方面,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交换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分工与交换的国际化便产生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交换可以增加参与各方的利益,提高了参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使参与贸易的各方都获得利益。他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另外,亚当·斯密还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别。一国之所以向他国出口商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商品的生产上耗费的劳动要比他国少,即绝对成本要低于贸易国。一国之所以进口另一国的商品,是因为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耗费的劳动要多于其贸易国,即绝对成本要高于贸易国。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分工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进行交换,这样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二)绝对成本论的数学证明
假设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布匹和酒两种商品。其中葡萄牙生产1单位布匹需要耗费8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酒需要耗费50个单位的劳动;英国生产1单位布匹需要耗费5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酒需要耗费80个单位的劳动,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分工前(1)
从图2-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同样生产1单位布,英国只需要50个单位劳动,而葡萄牙却需要80个单位劳动,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一种绝对优势;同理,在酒的生产上葡萄牙处于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假如1单位的布可以交换1单位的酒,则分工和交换后的情况如图2-2、图2-3所示。

图2-2分工后(1)

图2-3交换后(1)
可以看出,分工贸易是两国在不增加劳动投入的条件下,世界的财富总量和各国的财富总量均增加了(世界财富总量增加了0.6单位的布和0.6单位的酒,葡萄牙交换后增加了0.6单位的酒,英国增加了0.6单位的布)。
二、相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相对成本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做出了系统地阐述。相对成本论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弥补了绝对成本论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排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相对成本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发展起来的。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粮价上涨,地租猛增,严重地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围绕《谷物法》的存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废止《谷物法》,实行谷物的自由贸易。于是,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言人,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成本论。
(一)相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成本论研究的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其基本原则是“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根据这一原则,各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相对成本低的产品,可以增加世界的产量,节约劳动成本,形成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
(二)相对成本论的数学证明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酒和布匹,其成本如图2-4所示。

图2-4分工前(2)
该表说明葡萄牙生产1单位布需要劳动时间90天,生产1单位酒需要劳动时间80天;而英国生产上述产品则分别需要100天和120天。
按亚当·斯密的理论,在以上的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两种产品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英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对方。但是,经过大卫·李嘉图的分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葡、英两国布和酒的相对成本分别是:
葡萄牙布的相对成本:90/80=1.125单位酒
英国布的相对成本:100/120=0.833单位酒
所以英国布的相对成本低,英国应该分工生产布,葡萄牙应该分工生产酒,然后进行交换。假如1单位的酒可以交换1单位的布,如图2-5、图2-6所示。

图2-5分工后(2)

图2-6交换后(2)
正如我们看到的,分工和交换使得商品总量增加的同时,使每一个参与国家的财富也得到了增加,分工对世界和每个国家都有利。
三、赫-俄的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主要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他的学生俄林(Ohlin)共同创立的。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如果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丰富;反之,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
一个国家应该专门分工生产并且出口利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利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上述结论是基于这样的推理:各国相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异决定的,成本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决定的,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其中,要素的供给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从这个推导过程可以知道,一国只要拥有一种丰富的生产要素,就会导致该国在用这种要素生产的商品上拥有价格优势,从而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四、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提出。要素禀赋论提出后,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却得出了和赫-俄理论相反的结论,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主要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提出了一个统计指数:

在这里,(K/L)m指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x指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里昂惕夫指数应该小于1,而美国1947年的这一指数为1.3。
这个结果与里昂惕夫和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料完全相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美国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则相对短缺,按照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围绕里昂惕夫之谜,人们给出了种种解释,如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要素密度反向说等,从而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 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
- 经济学21世纪经济与管理精编教材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系列城市土地经济学
- 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
-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 商业地产5.0:消费行为进化论(管理学文库)
- 旅游规划与开发
- “三位一体”农协机制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组织路径的农合体系创新
- 乡村旅游新探:以凉山州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 公共能量场: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短视的治理之道(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 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
- 问鼎房地产冠军经纪人:促成交易业务情景问答280例
- 中国消费品市场监测与分析报告 2014
- 论城市的合约性质:统筹城乡发展新视角
- 隐秘帝国:美国工业经济和企业权力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