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6话 记账

  • 从渔村起步
  • 清水饺子
  • 2646字
  • 2019-10-31 12:30:00

一夜过去,朱灿睡得很熟。

暑假的日子单调,但又很充实,把曾经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他都拿去积攒自己的第一桶金。

一连好几天,朱灿都在码头方向的海堤那边下笼,像八月三号那天的丰收却不再有。

中斋鱼和白虾比较多,六条长笼,每天平均中两三只青蟹,有时还不中,偶尔会有些墨鱼,章鱼,青鲳(家乡话,即是白鲳的一种)。

不过他在沿岸下笼,墨鱼等货一般都不算太大。

同时,朱灿一天比一天起床早,赶着流水,也偶尔带长笼回来,破了个洞,由于没有时间,他也跟朱旗谈了‘补笼条件’,花十块钱,让朱旗帮他补好长笼。

想哭。

朱旗宰大户一样,竟然看他赚钱了,收他十块补一条长笼。

直到八月中旬。

因大潮到来,朱灿不再早上去码头下长笼,反倒是换地方,临近午时再下长笼,延长起笼的天数,如今是夜间退潮,白天的大潮,他也没办法再去抓青蟹。

为此,他跑去二大姨夫家蹭饭。

吃饭的时候,顺便跟二姨夫提议跟他一起去夜里打鸟,一晚上能分三十到七十,复习时间换到早上。

朱灿暑假这两个月的变化,着实让村里的熟人大为惊讶。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又肥又大的野鸽,来看看咧。”

清晨,轻风带着渔村特有的海腥味扑面而来,站在村里市场,朱灿看着热闹纷呈的人群,张口吆喝。

一张黑网不时在他脚下扑腾,里面是昨夜抓到的野鸽。

这个可是值钱货,比起青蟹什么都要值钱,一只能卖好几十,甚至上百块。

“牛二,什么价?”

村里的一个远房七叔的小儿子走过来,穿着大肥短裤的壮汉,比他大二十岁,论起辈份却是他同辈。

农村里真要扯关系,那叫一个复杂。

几乎每个人都能扯一点关系出来,像是不认识的人叫个婶子,叔叔,哥,一般准没叫错,叫错也没人在意。

“都是大野鸽,不二价,四只全买就二百三,一只就七十五。”

海鲜什么,村里人吃得多,不稀罕。

但像野鸽这种野味,村里吃的人就少之又少,有些人很舍得花这个钱偶尔来给家里人调一下口味。

“这么贵,便宜点啦,二百,我就全要了。”

壮汉蹲下身子来,摸了摸网袋里的野鸽,只只都是好货。

“村里就我这有野鸽,你要是舍得就买,这可是我跟二姨夫一晚上没睡才抓的四只,昨天,我卖的都没这么大,卖的还贵,你考虑一下吧!”

朱灿咬死不松口。

如不是连续几天卖野鸟,潜在买主已经少了,他才不想降价。

壮汉挣扎了会,终是嫌太贵,人走了。

对此,朱灿并不在意,早市还早,野鸽在村里可不是想买就能买,前几次,甚至有人知道他在打鸟,都有人来预订。

如不是预订的人放他鸽子,他还不用来市场卖。

继续吆喝。

这时,村里来收摊位钱,不过,朱灿没有给,他虽是在市场卖野鸽,但认真算起来,他是在市场规划线外卖。

尽管他不到一米范围,地上摆着菜摊,可村委里的人收钱还是挺‘人性化’。

“呦,这次抓了什么?”

前预订客,二大爷跟一个村委会的中年上前,笑着问。

“野鸽,二大爷,你要么?”

朱灿回道。

“算了,吃不起,上一次被你宰了三百,现在都还心疼呢!”二大爷摆了摆手。

“野鸽呀!多少钱。”

旁边的人眼睛直勾勾,蹲下身子,摸了摸。

听到这话,朱灿的眼睛仿是看到了钱的模样,明亮起来,笑容灿烂。

村委会,有钱人。

“我这都是好货,快开学了,这次是我最后抓的,所以不二价,二百八。”

他没说假话,他是最后一次,不过二姨夫还是会抓,但他又不傻,会说出来。

那人听着,有些肉疼,二百八可不是小钱。

“行。”

不过,村委会不愧是村委会的人,掏钱那叫一个爽快。

朱灿收了钱,相互道别了声,头也不回就走,去二大姨家,准备把钱分了。

按照规矩,他能分三成钱,能有八十块左右。

分钱有规矩的,一句话,打鸟主力是二姨夫,朱灿能分三成很不错了。

要是他一个人去打鸟,别说分钱,能打到鸟就不错了。

手艺活,跟他抓青蟹一样,全靠经验。

分好钱后,朱灿就回家。

今天是最轻松的一天,不用下长笼和抓青蟹,时间已经临近八月末,从昨天开始,他就起了长笼不再下。

呼呼。

风扇迎面吹来。

坐在书桌前的朱灿拿起笔记本,开始记账。

翻开一页页纸,纸上有他用直尺画出的表格,从日期,长笼地点,收入,鱼货……列出了一个个明细。

曾经的他没有记账的习惯,但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他特意坚持记账。

看着上面的记录,从七月四号开始,到昨天。

四号……村尾入海河道……三刀鱼,塘角鱼……十一块……青蟹(单独一栏)-十八块,杂项(含花蛇)......十块。

……

二十三号……村头学校……带鱼,九节虾……十七块……青蟹-二十块。

……

翻过一页页,上面是关于他两个月皮肤晒黑的收获情况,直到八月中旬,他改打鸟,长笼记录就减少,抓青蟹更是没了。

他要腾出点时间复习。

沙沙声。

笔尖在纸上滑动。

八月二十八号,村头养殖场,四只野鸽,八十五块(多分了点)。

这就是他今天的收获。

又翻开一页,上面是另一个表格,支出明细。

由于吃住都在家,唯一较大的支出就是买笔和学习相关的买电池了,其他都很少,零食也在严格控制。

基本上这一页都是收入。

换之而来的月饼盒装满了小钱钱。

照旧,朱灿把钱放到月饼盒,随便清点了这个暑假赚到的钱与账本上的支出比对一下。

一二三……足足二千九,达到了他最初的估计。

比起目前那些进城务工的广大工人阶层,平均九百出头块钱的月薪水准,这可是全市的平均数据,两个月三千二百块可不少。

不过钱赚的多,但朱灿这工作辛苦。

抓遍全村,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如朱灿赚这么多的人,不是村里人不懂,而是村里同龄人没朱灿这么能熬,所有时间都在赚钱。

八月份绝对是渔村最赚钱的一个月,也就这八九月,渔民的收入才到普遍的高峰值,过了,除了个别经验丰富,大部分渔民的收入都会有小幅度锐减。

这年头的渔民只要出海勤,收入绝不会少,超过平均线绝对绰绰有余。

朱灿用皮肤晒黑,累成狗的代价换来的启动资金。

放好铁盒,他就伏在桌前,继续把尚未写完的暑假作业尝试写完,初中的知识点,他已经掌握七七八八。

剩下能做只有温故而知新了,加深记忆。

至于高中的知识点,朱灿感到有些吃力,又要赚钱,又要学习,时间真的很有限。

以前记忆深刻的知识点还好,语文等考验思维能力,他有信心,上手会快,数理化难点,需要时间记忆,毕竟他本来就比较擅长。

可英语却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ABCDEFG……曾经哪那一首英文学习歌,朱灿会并也能倒背如流。

他认得它。

可当它们加在一起。

那一个个英语单词认得朱灿,朱灿却认不得它们,组合起来更是那叫一个头大。

想当年,他曾经创下个人‘伟大’记录,足足学了十多年英语,但合格次数没有超过十指之数。

如不是中考超水平发挥,英语达到了个人最高分,差点就落榜了。

为了学习初中英语,搞得他最近都听着英语磁带睡觉。

时间在流逝。

咔。

英语朗读声钻入朱灿的耳朵,记忆中,对着课本,回忆起朗读者,依样画葫芦,全盘照念。

咔。

停。

咔。

继续……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