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最集中地体现在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的高速增长上。1980年我国全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81.2亿美元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gov.cn)。,而2012年已经超过2.04万亿美元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者约为前者的113倍,这期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9%。毫无疑问,我国出口额的这一年均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罕见。1980—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及其每年增长率见图1—1。1980—2011年货物贸易年出口额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gov.cn)。2012年出口额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出口增长率由作者计算得到。

图1—1 我国货物贸易年出口额及增长率(1980—2012年)

图1—1显示,在1980—2012年间,虽然个别年份出口增长率不高1983年出口额较1982年略有下降,2009年还出现了16%的负增长。,但是大多数年份出口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出口额每年的增长率大多都在20%以上,近年受到世界经济萧条影响才有所降低。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9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货物出口的11.2%,目前已连续四年居于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表1—1表明我国内地的年均出口增长率在各个时期都高于世界出口增长速度,处于世界前列。如果加上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长,除了在1995—2000年间我国出口增长率落后于菲律宾外,那么在每个时期,我国基本上都是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年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全球出口增长都陷入低迷;我国虽然出口增长速度较过去也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且拉动了世界出口的增长。例如2012年亚洲出口增长率仅为2.8%,而中国当年实现了6.2%的出口增长。参见《WTO: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载《人民日报》,2013-04-11。

表1—1 世界出口增长率比较(1970—2003 年)(年均增长%)

资料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转引自F. Gerard Adams等(2006)。

以上事实可以被称为“中国出口奇迹”,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也不多见。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高速增长这一“出口奇迹”是怎么实现的呢?也就是说,中国出口成长背后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呢?

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两个重要现象,一是我国进口和出口在同步增长,二是我国内部进口越多的地区出口也越多。图1—2表明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过程中,货物贸易进口额也在高速增长,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变化。自2010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2012年我国进口额为1.18万亿美元,未来数年间甚至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参见《我国将成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载《文汇报》,2012-03-19。

图1—2 我国货物贸易年出口额与进口额(1980—2012年)

我国各省份的进出口贸易也体现了“出口越多,进口越多”的特点。东部沿海省份,例如广东、江苏和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同时也是出口最多和进口最多的地区。2012年广东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8.02%,进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2.54%;江苏这两个比重分别为16.03%和12.07%;上海这两个比重分别为10.09%和12.65%。图1—3表明从历史上看,这三个省市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基本同步变化。这三者不仅货物贸易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居于全国前列,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也居于全国前列。

图1—3 广东、江苏、上海进口额和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

中国出口奇迹背后的进出口同步增长现象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有因果关系?这是否说明我国出口成长背后有进口贸易的支撑?我们观察到从1980年开始,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从1980年的51.19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652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图1—4表明自1980年以来,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在大多数年份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最高甚至达到124%;同时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我国总进口额的比重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25.57%上升到2012年的35.91%,其中2003年达到峰值,当年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我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为46.72%。

图1—4 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增长率与比重(1980—2012年)

从地区层面上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最多的区域,而且还是我国进口机械与运输设备最多的区域。以上海、江苏和广东为例,这三个地区的进口产品结构中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全国该类产品进口额的比重高;二是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自身总进口额的比重高。

图1—5反映了2000年至2012年间,这三个地区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全国该类产品进口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上海市从2007年开始不在统计年鉴中公布其每年进口的机械与运输设备金额,所以2007年后上海该比重数据缺失。《广东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口径与江苏省和上海市不同,没有直接公布机械与运输设备这项的数据。作者用广东省公布的机械及设备、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三项数据相加,作为机械与运输设备的数据。这可能会部分低估广东省进口的机械与运输设备额,导致图1—5中广东省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2000年后,这三个地区的该比重在10%~20%之间波动。江苏省在2000—2003年间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迅速增长,超过了广东,并在2005年超过上海,达到18.2%。总体上,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该比重高于广东省,但这三地区的该比重都在全国处于前列。2012年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分别为918亿美元和870亿美元,分别达到全国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的15%和13.3%;2006年上海市的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就已经达到680亿美元,占当年全国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的17.6%。

图1—5 上海、江苏和广东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全国该产品进口额的比重(2000—2012年)

图1—6反映了2000—2012年上海、江苏和广东三个地区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各自总进口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该图表明机械与运输设备是这三个地区进口结构中的主要产品种类,尤其是上海和江苏自2000年后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该地区进口总额的比重持续超过40%,甚至在部分年份中超过50%。从现有数据看,上海该比例从2000年到2006年间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江苏该比例在2006年后呈部分下降的趋势。虽然和上海市和江苏省相比,广东省的该比重相对较小,但也在2000年后经历了上升趋势,目前保持在20%以上。广东省的该比例较低,这可能也与广东省统计数据的口径与江苏省和上海市不同有关。2012年,江苏省和广东省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各自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4.7%和21.2%,上海市在2006年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自身总进口额的比重为55.1%。

图1—6 上海、江苏和广东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自身总进口额的比重(2000—2012年)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四方面的初步印象:第一,在中国出口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的进口也在同步增长;第二,在地区层面上,中国东部沿海开放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口越多,其进口也越多;第三,机械与运输设备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种类,其增长与中国的总体出口、进口增长的趋势一致;第四,在地区层面上,机械与运输设备同样是东部沿海地区进口产品结构中的重要产品。

这些印象促使我们去思考机械与运输设备这类产品的进口是否能解释我国出口奇迹的产生。机械与运输设备这类产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类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它们是生产技术的载体,本国企业进口机器设备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利用国际先进技术,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甚至可能直接跃升到国际生产技术的最前沿。这进而有可能帮助本国企业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有助于本国企业实现出口目标;从宏观层面上看,一国机器设备的进口可能促进其出口。

如果这一猜想成立,本书称其为“进口引致型出口”,它将成为理解我国出口成长的全新角度,能深化对我国进口贸易作用的认识。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已经达到18178亿美元,从1980年起年均增长率达到15.1%;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占世界进口额比重从0.96%上升到9.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与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相仿。这说明我国不仅是一个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进口大国,进口应当是我国贸易战略的“另一只翅膀”(何帆、付军锋,2005)。我国出口奇迹的产生不仅是由于我国具备丰裕劳动力要素这一禀赋优势,而且是由于出口行业使用进口先进机器将潜在的丰裕劳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出口。从理论上将机器设备进口纳入对一国出口原因的解释,这构成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全面理解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规律,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从产业角度来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能为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寻找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能推动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的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