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引致型出口:中国出口成长的实现机制研究
- 巫强
- 2448字
- 2019-11-07 18:20:02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思路分四步展开:先是本章对进口引致型出口加以概念界定;然后分别从经验分析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来研究进口引致型出口,经验分析将选择典型行业数据对进口引致型出口进行描述;然后结合我国产品出口中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本书进一步阐释进口引致型出口如何促进我国出口成长;最后对进口引致型出口所产生的各种经济效应进行总结,并从进口引致型出口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所要研究的“进口引致型出口”是全新的范式,所以本书第一步是对该新范式加以界定,这项工作已经完成。这部分给出了该新范式的定义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本书第二步是要对“进口引致型出口”机制本身进行研究,证明其存在性,总结其规律。这部分将分别从经验分析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在经验分析中,本书将先分析统计数据,研究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行业是否存在机器设备的大量进口行为,然后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的标准计量方法,分别证明在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上,我国机器设备的进口构成了产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尤其是在产业层面的分析中,本书将搜集若干行业的机器设备进口数据和产品出口数据来进行经验研究。这部分能证明进口引致型出口分别在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存在性。在理论分析方面,本书将用数理模型分析进口引致型出口现象的动力机制,其本质也是要解释为什么该现象会存在,即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出于何种动机愿意将机器出口给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纵向技术转移在何种条件下才会产生,而发展中国家又是出于何种动机愿意进口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
第三步是要引进技术性贸易措施因素,进一步论证进口引致型出口构成了我国出口成长的实现机制。技术性贸易措施,也经常被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现在已经成为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负面因素。本书认为国外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并不完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它反映了国外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健康等方面更多的关注。我国出口成长必须要达到国外对产品质量更高的标准,进口引致型出口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生产中不断进口并使用更为先进的机器设备,除了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出口在“量”上的成长外,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产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在“质”上的成长。只有对出口成长的“量”和“质”上进行了全面解释,进口引致型出口才是我国出口成长实现机制的完整阐释。当然,我国也可以鼓励出口厂商自主创新来达到国外市场标准。虽然这两者都可以帮助我国出口产品达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但是这两种策略各自的实现条件是什么,两者比较后选择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会在本书第四章的分析中得到解答。
第四步,本书将总结进口引致型出口产生的经济效应,例如促进出口规模、降低出口厂商单位成本、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促进我国外贸增长与经济增长等。这些经济效应都源于国外先进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的进口,所以经济效应的分析都要以此为出发点阐述这些经济效应产生的具体路径。当然,由于进口引致型出口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如我国出口厂商重复、不合理地进口机器设备、出口行业技术升级空间受到国外上游厂商限制等。然后,本书还会阐述为了充分发挥进口引致型出口机制的正面作用并限制其负面效应,我国所需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二、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本书将采取数理模型、计量研究这两种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同时也会借助逻辑分析、定性描述、统计描述和制度分析等方法。本书在计量分析中主要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工具。
(二)可能的创新
本书可能存在以下创新之处:
第一,本书研究了现实经济中普遍存在但在理论上关注不多的现象,从全新角度来揭示我国外向经济发展规律。进口引致型出口将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进口作为解释我国出口优势的又一原因,是对我国出口成长机制更为现实和具体的阐述。这是以机器设备进口带动出口,令一个国家从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这种思路跳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范畴,一国出口结构不再局限于资源禀赋因素。它丰富了对我国外贸结构,尤其是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认识。对于一国出口行业的产生,资源要素方面的优势只是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只有当出口厂商具备了相应机器设备后,才能把这些具备潜在优势的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产品,所以机器设备进口对于出口行业无疑非常重要。而机器设备进口恰恰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规律中被学术研究关注较少的一部分。
第二,本书试图将贸易现象的研究延伸到产业层面进行分析。贸易理论对贸易现象的分析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从整体出口、整体进口的角度出发,对具体产业的进出口问题考虑不多。立足于具体的产业分析,一方面为贸易理论研究提供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贸易对参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将更为具体明确。本书构建了15组产业层面的机器设备进口和产品出口数据,涉及24个两位数分类的行业。这是从我国实践出发,在产业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相互交叉与融合上的有益尝试。
第三,本书以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用于分析进口引致型出口的内在动力机制。该模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进口引致型出口的动力机制,说明了发达国家上游厂商向发展中国家下游厂商出口机器设备并纵向转移技术的条件,提出发达国家动机是为了能在提高后者生产效率后,从后者进口价格更为低廉的最终产品。这一动机的解释区别于传统贸易理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解释。该模型还被拓展运用于当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发展中国家采取进口引致型出口循环策略的条件分析。
(三)存在的不足
本书尚存在如下不足:本书虽然从经验上证明了进口引致型出口的存在性,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内在动力,但是鉴于其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对进口引致型出口的论证还需要作很多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在分析深度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采用数据计量分析进口引致型出口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等,同时本书的模型构建中尚有不完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