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 新春初试阳羡茶
连村姜蔗足安居,罨画溪光画不如。
两岸绿荫微雨后,半帘花韵试茶初。
遥山叠髻晴铺絮,隔浦鸣榔夜打鱼。
阳羡买田曾有约,沉吟此地十年余。
清·钱大昕《宜兴道中》
钱大昕在清朝也算是鼎鼎有名的大儒了,他从小就天赋超群。乾隆皇帝下江南,钱大昕因为献赋而获赐举人,做了内阁中书。不但免考,还年纪轻轻就进了尚书房,后来做了皇子的老师。与当时的纪晓岚齐名,称之为“南钱北纪”。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晚号潜研老人,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钱大昕治学涉猎颇广,在经学、史学、金石、诗文等领域卓有成绩。这自然与其天分密不可分,但也得益于他早早看破官场,辞职回乡,讲学著书,才能成为儒学大家。
钱大昕最为有名的逸事是默坐观弈。据说有一次,钱大昕在朋友家看两位棋客下围棋。其中一位客人接连输棋,他讥笑客人水平不高,忘掉了观棋不语的古训,反而指手画脚,评论不断。钱大昕认为客人的棋术远不如自己。随后,客人请求与钱大昕对弈。没下几步,客人就已掌握主动。棋局到了中盘,钱大昕已难以支撑,丢棋认输。经计算,客人赢了他十三子(高手之间,输一两子即差距悬殊)。从此以后有人邀请他观看下棋,钱大昕只是默默地坐着再不多言。此事对钱大昕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他从中体会到,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与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即所谓的换位思考,也能看到自己的失误。有智慧的人或是获得成功的人能从一件小事启迪自己,使自己一生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此。
因为喜欢宜兴紫砂壶,我多次前往宜兴,也认识了一制壶、书画、茶艺等方面的朋友。宜兴人杰地灵,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徐悲鸿、尹瘦石、陈大羽、吴冠中,等等。紫砂泥在宜兴的出现算是上天给宜兴独特的财富。据说是一位神人引领当地老百姓在黄龙岗挖出了五彩泥,这才有了紫砂器具的出世。供春壶的传说,时大彬的发展,陈鸿寿的“曼生十八式”,加之明清时期制壶与文化艺术结合,才有了今天的紫砂壶艺术。
文前钱大昕的这首茶诗,对宜兴茶有详尽的描述。宜兴古称阳羡,唐时属于常州。说到唐代贡茶还真与陆羽有关系。罨画溪是阳羡的产茶区,不仅风光极佳,所产的茶也非常好喝。阳羡茶产地在今宜兴东南二十公里处。我的朋友张先生的茶园恰恰在“唐贡山”,所以称之为“贡茶园”。他邀我为其题写“清茗山房”并一副对联“半壁山房对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茶圣陆羽也曾住在长兴县和宜兴县接壤的顾渚山一带。为了写好《茶经》,他在此种植和研制茶叶。有一次御史大夫李栖筠来到宜兴,有人送他阳羡茶品尝。李栖筠邀请嘉宾品茶论诗,席中就有陆羽。陆羽觉得阳羡茶香气足,口感清馨,建议李栖筠推荐给皇上。李栖筠赞同陆羽建议,于是在茶山下的罨画溪建制茶所,每年上贡朝廷,从此阳羡茶名扬天下。
钱大昕隐居嘉定,教学著书之余,喜欢喝茶。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把品茶作为一件文之余、诗之余、书画之余的雅事。钱大昕慕阳羡茶之名,于是驾车前往。车窗之外,山如叠髻,水似蓝带。一路风光,忘记了行路艰辛,车马劳顿,兴奋之余,马背吟诗。当他行到罨画溪,看到茶山碧绿,茶舍轻烟,想起当年苏东坡还想在宜兴买田筑屋,结果却被贬南迁。东坡之憾,不知钱大昕当作何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