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玉茗堂内有贡茶
夜半清杯玉茗堂,一麾千里寄宜阳。
登朝积岁游何薄,失路逢知语自长。
明·汤显祖《送岳石梁仲兄西粤》
二〇一六年是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上海还专门搞了一个“漫游牡丹亭”的活动来纪念这位戏剧大师。前年秋天,我去江西抚州的留坑村寻访。这是一个从唐代逐渐繁衍起来的董姓村落。在抚州,我顺便参观了汤显祖纪念馆和大剧院。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汤尚贤是明朝嘉靖年间很有影响的学者。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四十一岁。他对日渐腐败的朝廷和内宦外官的胡作非为深恶痛绝而秉笔上书,触怒了万历皇帝,被贬职至雷州半岛的徐闻做了个典史。徐闻算是大陆最南端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历朝历代皇上都喜欢把这些不听话的官员贬到雷州,比如宋代就有苏辙、寇准、李刚等官员被贬。大概因为过了琼州海峡就是海南岛了,朝廷觉得这就是天涯海角了吧。在徐闻一年后,汤显祖被召回到浙江遂昌做了县令。他去酷刑,减科条,修书院,把遂昌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甚至放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组织犯人观灯。这可给了政敌最好的把柄,有人扬言要把他赶走。汤显祖也有所耳闻,便提了辞职申请,不待批复就挂印回家了。
⊙ 清·陈作霖-重摹若士先生小像
汤显祖唯一传世的造像,此系清道光年间陈作霖重摹者,上有毕生热爱昆曲且因《牡丹亭赞》一文知名的俞平伯先生题记。
回到故乡,汤显祖开始戏曲创作。《还魂记》(又叫《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成的“临川四梦”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其中以《牡丹亭》为最。北京朝阳门南新仓有青春版室内《牡丹亭》,我曾专程去观看,美得不得了。汤显祖不畏权势,洁身自好,连权倾一时的张居正也不放在眼里。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支持,对于腐朽的明王朝来说,算是一针强心剂。但张居正一人独大,以权谋私,他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考上进士,就想拉几个人一起考。其中就点当时名声很大的汤显祖和沈懋学陪考。结果,沈懋学投靠了张居正,而汤显祖却拒绝了。这意味着在张居正当政的年代,汤显祖没有了入朝为官的希望,正如其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张居正死后,汤显祖几次被召作翰林,他都一概拒绝。这也是中国戏剧史的幸事,离开了临川,汤显祖不一定能写出像《牡丹亭》这样震撼世界的作品。
⊙《牡丹亭》插图-走婚
说起《牡丹亭》,还有一个传说。明代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记载:“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在读《牡丹亭》时,深感自己与杜丽娘有同样命运,终日郁郁寡欢,抑郁而死。书页上“饱研丹砂,密圈旁注”,俞二娘在书上用蝇头小楷做了批注,可见用情专注,无法自拔。汤显祖听说了这一消息,作一首《哭娄江女子二首》诗曰:
其一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其二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死后,其同乡蒋士铨写了一部《临川梦》是专门写汤显祖的长剧,其中便有了俞二娘与汤显祖的梦中相会。正如其《牡丹亭》题词中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汤显祖酷爱饮茶。汤显祖在南京为官,离顾渚、阳羡不远,好茶是有得喝的。南京的官员没有事做,整天闲得发慌,不是吟诗作对、品茶饮酒,就是游山玩水、携妓唱曲。汤显祖就经常用贡茶款待书友们。其实汤显祖的家乡好茶也不少,资溪白茶是我最喜欢的。难得江西朋友每年送一些明前资溪白茶让我过瘾。汤显祖有了好茶不忘好友岳石梁。岳当时正赴任惠潮道参政。石梁、石帆昆仲,都是汤显祖的好朋友。在汤显祖诗文集中,都有提到石梁和石帆。汤显祖身在临川玉茗堂(汤给自己的书斋起名“玉茗堂”),想着远在西粤的好友,寄上明前新茶,聊表心意。
如今,每逢春茶下来,总有朋友送各地明前茶过来,书案一杯新茶,放一段昆曲《牡丹亭》,在香气袭人的茶烟中,以小楷抄几段《牡丹亭》词,再寄给送茶朋友,也算还一份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