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茼蒿嫩绿,正是吃青团的时候。
久居都市,偶尔食之,觉得格外时新、稀罕。其实在我家乡徽州,这玩意儿是采春茶时节农家的主食之一。记得小时候在家采茶,天不亮便让母亲几巴掌拍醒,牙刷在嘴里胡乱捣几下,毛巾在脸上胡乱抹几把,接着就是吃青团,或蒸或炒,两碗下肚便披星戴月出发,挑篮带袋远山采茶去。从清明到谷雨,一个春茶季节,几乎天天都是这么重复着过。曾经有不少从城市下放到我们那儿的知青,原以为采茶真的像舞台上的《采茶舞》那么美,实际上干起来真叫人累得不行,只是当地老乡们做的那青团,至今令人回味无穷,真正是有一股在城市里无法尝到的沁人心脾的野味清香。
其实,这青团原先也不是农家采茶时的主食,而是清明时节徽州人家用来祭祖的祭品,当地方志上是有记载的。老祖宗不叫青团,叫“彩粿”。青团是沪、浙一带的叫法。古时徽州,乃程朱理学之邦,旧徽俗中,尊祖敬宗的氤氲气氛随处可见,清明节是祭祀之要节,祭祀之中,彩粿是不可缺少的。彩粿有红、黄、白、绿等色,其中绿色的便是青团。因为它是野蒿做的,所以家乡人称为“蒿粿”。我还在穿开裆裤时曾尾随大人屁股后上坟山入祠堂跪拜,敬过老祖宗青团吃的。老祖宗不吃,最后还是吃到我们肚子里去。
做青团的野蒿,必须是茼蒿。蒿有青蒿、白蒿、茼蒿等多种。《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此指青蒿;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所指白蒿。唯茼蒿属菊科,色淡绿,有香气,可做青团为人所美食。
日前,妻竟能从一家个体户“上海点心店”买得几只青团,兴致勃勃,我也欢喜得不得了。可是进嘴第一口便觉着不是那味儿,原来这青团是食品染色剂染的,徒有其表,着实没了食趣。
1986年4月11日《合肥晚报》逍遥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