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多泽献刀
- 我爸是李闯王
- 宅出高度
- 2037字
- 2019-07-26 19:48:50
踉踉跄跄回到豫亲王府的多泽,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他命令丫鬟给他打来了洗脸水,他要好好的洗个脸,洗去他心中的恐惧。
水中自己的脸,并没有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看上去还有一些苍白。这让多泽长舒了一口气,也许自己只是虚惊一场呢。
第二日早朝,文武百官正在朝堂议事,小皇帝福临因为还未亲政,只能坐在龙椅之上一言不发,当个‘摆设’。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所以,他的提议众大臣也都是毫无异议,唯恐多言。唯一能说的上话的,也只剩下坐在小皇帝后面的孝庄皇太后了。
“启禀摄政王,我大军已经在湘潭诛杀了大明的何腾蛟,正在追杀李过的忠贞营,相信用不了多久,整个中原就是我大清的天下了。”
多尔衮闻言一挥双手,哈哈大笑,他拿眼环视了一下四周的文武大臣,就好像自己才是当今的皇上,这整个江山都是自己的一样。
这时候有太监来报:“豫亲王多泽要求带刀进谏。”
小皇帝福临坐在龙椅之上,看着多尔衮嚣张的样子,正在敢怒不敢言之际。闻言一摇头怒斥道:“朝堂之上岂能任人带刀,让豫亲王解刀再来进谏。”
“且慢,”多尔衮一抬手,制止了要出去传令的小德子。小德子在宫中呆了这么久,自然是明白得很,识趣的闪在了一边。
“皇上,其他人的刀,不能上朝,豫亲王的白虹刀却是绝对有资格上朝的。”
多尔衮一说话,其他的大臣谁还敢说话,全部闭上了嘴,福临正想反驳,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各位可知道为何我大清军队能够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无人敢挡?”
多尔衮卖了个关子,傲慢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看见无人应答,他继续得意的笑着说道:“皆因豫亲王的这把白虹刀,在扬州斩杀了冥顽不灵的大明督师史可法,并且在刀上刻下了‘此刀曾杀第一忠臣’八个大字。自此我大军所过之处,投降的绿林军比反抗的多,这都是因为我豫亲王的这把宝刀呀。”
说完多尔衮仰天大笑着,那种样子真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众文武只能唯唯诺诺地应和起来:“豫亲王真是功不可没呀。”
“是呀,是呀。”
“其实本宫也听说过豫亲王的神勇无敌,还曾经亲自到豫亲王府上,要一观他的宝刀,可惜豫亲王一再推脱,不愿献出他的宝刀,今日豫亲王终于愿意拿出来给各位大臣分享,真是幸甚。”
孝庄皇太后开口了,对于多尔衮的无理,并且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她也只能是隐忍了。
“传豫亲王上殿。”
小德子不失时机地开始喊话了。
一身官服的豫亲王多泽,双手捧着他的白虹刀,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大殿,刀藏在刀鞘之中,似乎都能让人感觉得到它的杀气。
“请皇上过目,”多尔衮上前接过了白虹刀,假惺惺地双手递到了福临的面前。
福临接过白虹刀,随手一把抽了出来,一道寒气直泄了出来。在光照之下竟然泛着血色的红光,让人无法直视。一看就是一把‘杀人无数’的凶刀。
“让本宫看看刀上的字。”福临翻过刀背,果然在刀背之上刻有‘此刀曾杀第一忠臣’八个大字。
“好,好刀!本宫提议,将此刀收入宫中,作为本朝的‘镇国神器’,不知道豫亲王可舍得?”
“这个...”闻言要收走自己的佩刀,多泽正在犹豫。多尔衮接过了话来:“豫亲王,这可是你莫大的荣誉,还需要犹豫吗?”
多尔衮当然希望他们三兄弟的功绩越高越好,这种机会他怎么会舍得放过。
“既然,皇太后和摄政王都这么说了,多泽就却之不恭了。”
多泽怎么会不知道多尔衮的意思,只要是大玉儿提议的,他哪有不趁机献媚的。可惜,皇太后只是对他只是若即若离,始终不愿意答应多尔衮下嫁的‘荒唐’要求。
“豫亲王,你看上去脸色发红,是不是身体还没有休息好,要不要让御医去府上给你看看?”
孝庄太后的这句话一说完,把群臣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豫亲王的脸上。只见,豫亲王的一张有些苍白的脸上,突然变得红润起来,身体似乎也有些开始摇晃了起来。
“微臣最近身体确有不适,今日只为送刀而来,请原谅我这就告退了。”
其实,多泽今天一早上起来,就感觉头有些痛,似乎有些发烧的迹象,但是,他照了一下镜子,又感觉没有什么异样。所以,他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带刀上殿,封住文武百官的口。
“准,豫亲王一定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呀。”看着豫亲王多泽退下去的身影,孝庄皇太后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地微笑。
多泽回到了豫王府,这次在群臣的面前保住了颜面,总算昨夜是没有白跑一趟。不过,那件带着德马亲王脓血的衣服,还有那张布满脓疮的脸,怎么样也不能让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他再一次的走到了全身镜前,镜中的自己似乎并没有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只是脸色红得有些异常,抬手一摸,真的似乎有些发烧的迹象,难道,自己就那么接触了一下德马亲王的衣服,就被传染上天花了!
此刻的李双喜正在自己的李府中,思索着下一步的对策。一回到府中,春花秋月知道自己的主子,现在也是有官位的人了,自然是伺候地更加的殷勤了。
李双喜自然也是暴发户的形象,每人赏了一鼎金元宝。这些人当奴才的什么时候,见过主子这么大方呀。自是一个个的感动得就差要跪舔他的鞋子,认他这个公子当‘爹’了。连张全福也激动不已,跪地磕头,只呼愿意为公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一下,倒是给了李双喜一个提示——这几个家奴,只要自己时不时的收买他们一下,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一定会为自己而背叛他们原来的主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