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喜事(一)
- 梅落秋城望月影
- 一叶枫知秋
- 5635字
- 2019-06-08 16:27:16
几位校领导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教务主任站起身来,在包间里来回地走着。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然后又走到窗前,向外望了一眼,可外面依然没有动静。
“你说这个老赵,电话都拨出去好几个了,只说一会儿到,这都十二点半了!”教务主任点了一支烟,抽了起来,“照我说就该去医院,余老师出院是天大的喜事,咱们怎么可以在这里苦等呢?”
“李主任,你别着急嘛!再等一等,兴许一会儿就到了!”副校长起身,将他拉回到座位上。
李主任解释道:“不是我着急,我是担心!”
“你担心什么?”
“那份协议啊,我觉得医院是不可能签字的。余老师可是癌症晚期,就这样同意他返校工作,实在太冒险了!”
在前天的全体教职工会议上,他当场就否决了赵广德的提议。
“那你觉得谁可以代替余老师?”校长突然开口问他。
“可是……”
李主任还想往下说,却被校长打断道:“李主任,咱们的办校宗旨是以人为本,这个人不单是指学生,还包括教职人员。余老师的病情究竟如何,暂时还不好说,签这份协议也是上面要求的。更何况余老师的为人,咱们也都一清二楚,不顺着他点,万一有个好歹,也是学校的不是了。”
李主任不再吱声。
包间外面忽然响起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大家看到余诗文夫妇缓缓而入。
“让各位领导久等了,是我余诗文的不是了!”
几位领导站了起来,余诗文在妻子的搀扶下走了进来,又向大家说道:“大家坐啊!”然后和大家一一握手,表达感谢。
“余老师,怎么就你和嫂子,老赵他们一家呢?”李主任问道。
“我们坐车先过来了,他们一会儿就到!”余诗文被校长拉着,坐在了身旁。
“病情怎么样?”校长握着他的手问道。
“好多了。”
见他气色不错,又接着说道:“那就好,二十一班有你这个主心骨在,我就放心了!”
“校长,您客气了!真是谢谢大家,我余诗文在这里,谢谢大家了!”余诗文听校长如此说,又站了起来。
赵广德一行人到地方以后,只见夏影和余梦秋正在饭店门口站着,赵广德问道:“秋秋,你爸呢?”
“在楼上呢!”
“好的,那咱们进去吧!”
韩梅城将单车锁好以后,把车钥匙递给了夏影,突然有些犯了难:“赵老师,我……”
“怎么了?”
“我就不进去了吧!”
“还没吃饭吧?”赵广德问他,他点了点头,“刚才就听到你肚子叫了,行了,别杵在这了,一起进去吧!”
“哥哥,走吧!”
赵俊雅扯着他的衣角,韩梅城只得跟着大家进去了。到了二楼,只见包间上写着“吉祥”二字。
“就是这里了!”
赵广德领着大家进了包间。
此时余诗文正和校长坐在一起聊天,见他们来了,笑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赵广德抱歉道:“真是对不住了!”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生和夏影,又对他们说:“你们俩别拘束了,赶紧坐下来吧!”
几位校领导在北面靠窗的位置坐着,余诗文和校长坐在一起。韩梅城有些不踏实地坐在夏影旁边,赵广德坐在他的右手边。
赵俊雅嚷着要和秋姐姐坐在一起,吕静萍给她腾出了位子,又听她叫嚷着:“怎么还不上菜,我饿了!我饿!”
赵广德笑道:“那咱们上菜吧!服务员,可以上菜了!”
“好的。”
紧接着一道道菜被端了上来。
赵广德依次给几位领导倒满了酒,突然拔高了嗓门:“首先,这第一杯酒,我要敬几位领导,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过来。诗文不能饮酒,我替诗文在此谢过了。”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几位校领导说着“客气了”,也跟着一起举杯。
“今天这桌酒席,一是庆祝诗文出院,以及我们二十一班夺得此次军训汇演的头名。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诗文定不负诸位领导所托,为学校再创辉煌。”
又听他接着说:“这几个月来,大家心里都很复杂。我老赵更是天天烧香拜佛,祈祷诗文的病情能够好起来。得神明保佑,今天诗文出院了,我摆这桌酒席,其实是有件喜事想向大家宣布,希望大家能帮我做个见证!”
包间里安静了下来,大家都竖起耳朵听着,不知他要宣布什么喜事。
赵广德瞅着余梦秋说道:“秋秋,你过来!”夏影将椅子往前挪了挪,余梦秋挤了过去,站在韩梅城的旁边。
赵广德将手搭在余梦秋的肩膀上,“诗文的女儿,秋秋,大家都见过。是咱北城一中的学生,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轻的时候,我和诗文有过约定,秋秋考进咱北城一中,我老赵就认她做干女儿!在此当着大家的面,借着诗文出院,我和静萍正式收秋秋为干女儿!”大家热烈地鼓起了掌。
“好事好事,果然好事成双啊!”李主任感慨着,摘下金丝眼镜,拿纸巾擦了擦眼角。
“诗文,嫂子,你们就放心吧,以后秋秋有我和静萍照顾,我们会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
余诗文站起来,眼角噙着泪水,“老赵,有你和静萍在,我放心,就算我不……不在了,心也安了。”
听他如此说,大家心里都有几分难受。
“好端端的,怎么又难过起来了,大家见笑了。”擦了擦眼角,又嘱咐女儿道,“秋秋,去给你干爸干妈敬茶!”
余梦秋倒了半盏茶,端给了赵广德,大声喊道:“干爸,请喝茶!”
“我的好女儿!”赵广德伸手接过来,喝了一口,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支钢笔,“今天匆忙,也没准备什么好的见面礼。这支钢笔是我特别定制的,跟了我差不多十年了,秋秋,送给你吧!”
“谢谢干爸!”
拿在手里仔细地瞧了瞧,只见笔帽上精雕细刻着小篆“梦秋”二字,又走到吕静萍旁边,喊了一声:“干妈,请喝茶!”
“好,好!”吕静萍热泪盈眶,将戴着的玉佩取了下来,“这是咱家祖传的,总共有两块,小雅带了一块,这块留给你吧!”
“静萍,这也太贵重了!”余梦秋的母亲给女儿使了眼色。
余梦秋会意,并没有收,“嫂子,咱们以后都是一家人了,还分什么你我!”
“是啊,秋秋,收起来吧!”
赵俊雅取出脖子上的玉佩,是一块青玉,向大家炫耀着:“我和姐姐的是一对!”
“来,我给你戴上!”
余梦秋只得低下了头,吕静萍将玉佩戴在了她的脖子上。韩梅城凝望着她红润的脸庞,这块青玉坠落在蝴蝶丛中,一时竟看得呆住了,感觉衣服上的两只蝴蝶,又翩翩起舞了起来。
认干亲仪式结束以后,大家又鼓起了掌。
“大家都动筷子吧,饭菜都凉了!”
大家推杯换盏,吃吃喝喝了起来。
“看来我们是不虚此行啊,老赵又摊了个好女儿。”李主任边吃边说。
校长更是激动地说道:“真是喜事连连啊!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年咱们学校的大学升学率超过了四中,高居全县第一,就算排在市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你们功不可没啊!来,这杯酒,我敬你们!”
大家都站了起来,共同庆祝着。
校长又瞅了韩梅城一眼,“小伙子,你要努力啊,为咱们学校争光!”
“一定!”
“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韩梅城!”
“姓韩?”校长默默地在嘴里念叨了一句,“可是住在北河东面的韩家村。”
“你去过我们那儿?”
“去过,一转眼都十多年了!”大家落座以后,校长又给大家讲道,“这个韩家村可是出了名的战士村,村子里的青年男女都以当兵为耀,尤其是一位叫做韩百岁的老人,更是把参军入伍,当作自己的家风,膝下的儿女多在部队里锻炼过!”
大家听得啧啧称奇。
韩梅城开口道:“校长,您认识我的祖父?”
“你说什么,韩百岁老人是你的什么?”校长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
“是我爷爷!”
“你是韩百岁老人的孙子!”校长仔细打量着他,见他略有些清瘦,问道,“他老人家身体可还好?”
“挺好的,我爷爷硬朗着呢!”
“那就好,今年该有八十多岁了吧!”
“八十五岁。”
“真是高寿啊!”校长还想往下问,见他眼睛里满是好奇,笑着说,“其实,算起来咱们还是一家人呢!”
听他说完,大家眼睛里都充满了好奇,心想两个人并不同姓,怎么能算是一家人,难道也认了干亲不成?
北城一中的校长名叫吴秉清,在校任职十多年了。九十年代初期,调到北城一中以后,从教务主任开始做起,又当了几年副校长。
知天命之年,经校委会一致表决通过,正式担任北城一中校长一职。如今已经过了七个年头。
奋斗了一辈子,眼看就要到退休的年龄,真有些割舍不下。并不是说他贪恋校长的权位,而是北城一中的大小事务,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有一些重要的决策还没有实施,他怎么能放心就这么离开呢?然而还有三年就要退休了。
他想在这最后的三年,把规划好的教学大楼育才楼建好,还有学校北面的图书馆,以及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这些都是他急着想要去完成的。到那时,当这一届学生毕业,他也可以光荣地卸任了。
初任职校长的那几年,北城一中年年都被四中压了一头。他心中甚是不服,便想方设法扩大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待遇,积极引进各学科的优秀人才,更是带领着学校的骨干,到湖北黄冈中学等名校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到名校不同的学习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与名校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而今年更是得到了回报,他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仅迎头赶了上来,而且把四中牢牢地踩在脚底下。
北城一中早已经是市级示范中学,如今又有了新的目标。他想要在这最后的几年里,再加一把劲,争取拿到省级示范中学的称号,也算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余诗文和赵广德,都是他特别器重的两位教师。余诗文是高级教师,赵广德已经荣升为特级教师。每每有意提拔两人到教务处工作,助自己一臂之力,可两人却不甚乐意。
比起端起架子做领导,他们更愿意奋战在第一线。他们觉得带班更有成就,更值得为之奋斗。于是,便不了了之。
吴秉清的父亲,——吴勋,一生功勋卓著,是一名杰出的革命战士。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距离晚清政府垮台还有两年。
至于韩梅城的祖父,——韩百岁,则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木匠,出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比他小了整整十岁。
怎么看两个人都是八竿子打不着,可是抗战爆发以后,两个人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更结为至交好友。
故事还要从那面旗帜讲起,而在前面提到的,被韩百岁救起的游击队长,其实就是吴勋。
韩百岁一直将吴勋赠给他的那面旗帜,挂在祖屋父母的灵位前。旗帜上染着革命先烈和父母兄弟的鲜血,又岂能忘却?
时时教导着子辈们,和平来之不易,韩家的好男儿,就应当扛枪上战场,就算牺牲也要首当其冲,为了国家以及民族大义更是义不容辞。
而韩家历来的传统就是,——“长大当兵,保家卫国。”
建国以后,吴勋功成身退,回到北城居住。作为北城的英雄人物,抗战纪念馆,北城历史博物馆,都有介绍他英雄事迹的章节。
而北城著名的炮兵基地,则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炮兵人才。
吴勋一生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吴国清牺牲在抗战时期,二儿子吴志清转到北城一中读书时,刚好十六岁。
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北城一中正好要重建。便号召北城所有的能工巧匠,都能参与到重建中来。为了国家的教育大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重建这座毁于战火的老学校。
韩百岁便在这项伟大的工程里,担任木匠师傅一职。而那时,他刚好三十而立。
在重建队伍中,吴勋第一眼就认出了他,高喊着:“韩老弟,真的是你!”
韩百岁停下手里的木匠活,大喜道:“您是吴大哥!”
吴勋紧紧握住韩百岁的手,久别重逢,彼此热泪盈眶。两个人情同手足一般,时常聚在一起闲话家常。
韩百岁也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五弟韩守岁,和吴勋的二儿子年纪相当,也在北城一中读书,两家人的联络渐渐多了起来,吴勋便和韩百岁结拜成为了生死兄弟。至于吴志清和韩守岁之间,因是同窗好友,故背后仍以兄弟相称。
韩百岁对义兄说:“等孩子们大了,也要送他们当兵去!”
吴勋便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开口!”
而韩家的几个孩子能够去当兵,也多亏了他的帮助。其中就包括韩百岁的孙子韩家城。
韩家城中学没有读完,便辍学在家,跟着祖父学了一段时间的木匠活。年满十八岁以后,韩百岁问他想不想去当兵,他点了点头。父亲韩建邦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没有念过什么书,只知道和土地打交道。他可不想一辈子像父亲这样。
而韩百岁也嫌他这个孩子资质不够,有些愚笨,形象又太过憨厚,反倒担心他到了部队吃不了苦,或者被人欺负,便不再勉强他。如今韩家城愿意替父当兵,也算遂了他的愿。只是学历不够,少不得再去麻烦自己的义兄。
那一年,香港回归已经一周年了,吴勋却患了一场重病。韩百岁带着孙儿赶去医院探望,义兄舌头打了结,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毕竟已届八十八岁高龄。医生说他患上了中风,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义兄!……”
韩百岁佝偻着身子,露出满面的沧桑。
“韩大叔,我爸恐怕……”吴秉清守在病床前,“您有什么话,就对我说吧!”
韩家城搀扶着爷爷站起来,韩百岁开口道:“秉清,是为我这孙儿的事,我想让他明年开春去当兵,可是听说现在当兵还需要什么学历,可他打小就不喜欢学习,所以……”
“韩大叔,您放心吧!我爸交代过了,以后韩家的事,就是我们吴家的事。您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吴勋睁开了眼睛,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儿子。吴秉清是他的小儿子,甚是疼爱,也是唯一能给他送终的人。
“家城,叫大哥,你大哥是咱北城一中的校长。”
“大哥!”
“好弟弟!韩大叔,您就放心吧,这件事就交给我吧!”
当晚吴勋便辞世了,他走得很安详。追悼会是在炮兵基地举办的,韩百岁整个家族几十口人都去参加了。
后来在他的帮助下,韩家城如愿以偿。检验合格以后,他身穿军装,在祖屋那面旗帜下磕了头,整个韩家村敲锣打鼓,为他送行。服兵役以后,被分到西北军区,当上了一名守卫祖国边防的战士。
回忆起这段往事,吴秉清不胜感慨。父亲过世以后,他不知为何两家人的走动渐渐少了。如今,韩大叔的孙子考进了北城一中,他竟然都不知道。
可见这些年真是太不像话,确实忽视了韩大叔一家。而父亲在遗嘱里明明交代过自己,要尽全力去帮助他们一家,而这几年韩大叔确实也不曾来找过自己。
又兼学校里的事务繁杂,他还真腾不出时间来。想着将来一定要去一趟韩家村,亲自拜望他老人家。
吴秉清瞅着眼前的少年,继续说道:“论起辈分来,你应该喊我一声伯父!”
韩梅城甚是不解。
吴勋的追悼会,他也去了,可是他年纪尚小,只顾着贪玩,绕着炮兵基地跑来跑去,对着飞机坦克大炮,和几个小孩子在灵堂前又蹦又跳,被他的一位堂兄狠狠数落了一番,才算老实了。
“你的祖父和我父亲可是至交好友呢!”
“您是说吴老爷爷!”
韩梅城有些不敢相信,以前听爷爷谈起这段往事,总感觉像是听评书一般。
可眼下吴老爷爷的儿子,北城一中的校长,就站在他的面前,又怎能不欣喜若狂,于是喊了声:“吴伯伯好!”
吴秉清笑着对大家说:“这一回,我也认了亲喽!”大家全都站起来,鼓起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