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初南洋华人社群的文化建构:一种文化空间的发现
- 薛莉清
- 755字
- 2019-04-02 15:28:33
序
自从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出洋谋生,“南洋”一词就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口语和文献中。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经过官员的报告、文人雅士的游记、归侨的口耳相传,不同地区和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对南洋有许多不同的意象:蛮荒之地、遍地黄金之所、椰风蕉雨浪漫之境等,不一而足。有的惊讶于南洋地区群聚如此多的华工和华商,而建议政府委派领事保护侨民兼招商引资;有的迷惑于当地土著和土生华人的奇风异俗而大作惊艳文章;有的佩服华工的吃苦耐劳和爱乡爱国精神而大叹民气可用;有的目睹华侨艰苦办学传承文化而呼吁祖国支持教学和办报。此时,南洋和中国有了实质的联系和频繁的互动。
中国和南洋的关系和互动,早为学界所关注,但至今还是偏重于“从中国看世界”的角度。莉清博士收集大量的中国人所写的南洋游记,不是介绍和比较它们的内容,也不是一般所谓用文本分析来讨论“他者”南洋,而是抽丝剥茧地从实例中探究南洋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再配合西学理论的应用,为清末民初南洋华人社群的文化建构,作出学术上的新论。
和许多游记作者一样,莉清生长于中国。但不同的是,莉清在新加坡教学和进修多年,也广游东南亚各地,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现场,细心观察东南亚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并认真思索学术问题,这种跨地域研究的条件是她的第一个优势。其次,莉清的大学时代在中国接受严格的中国文学教育,来到新加坡后又接受史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最后再融合文史,朝向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径前进,这种跨学术领域研究也是她的另外一个优势。她的学术结晶,可说是跨域研究的成果。
多年来有机会和莉清在学术上切磋,目睹一个有思想和常有独特学术见解的新生代学者的成长,更高兴看到她多年研究的成果出版成书,激发学界的讨论,也为她自己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留下完美的句点。可喜可贺,是为序。
黄贤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
原中文系系主任